这几天五一假期,和朋友间的互动就多了起来,有多年不见的老同学,也有兄弟姐妹,有一位朋友的话印象深刻,他发觉语言具有驱力,比如你想让谁给你做一件事,拿水,如果别人不愿意,就说明的语言的驱动力太弱了。
语言具有驱力能力,我同意,举的例子我觉得不够适当,言语是有力量的,这个力量有时候会支持鼓舞到对方,但同时语言也会是反方向那就是诅咒。你说出的话对他人的影响,不全倚仗于自己,也与对方的解读有关。就像一句俗话,做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和谁?与关系有关,更与语言相关。
一个小孩子说的话,一个妈妈说的话,一个路人说的,一位大领导说的话,其驱力是不同的,因其所处的位置不同。但如果一个孩子说了妈妈的话,妈妈说了孩子的话,领导说了路人的话,就会让人感觉怪怪的,这就叫角色混乱。这样写的时候就想到几个画面,想想就好笑。比如,有一次我在看一本书《活着》,我那一半看到后说了句,不错这本书很好的,余华的书很不错等一系列的话,我问他有看过么?他说没有。我就想笑看都没看过这评价从何而来。如果是我只会坦白没看过,而不是好像自己有多高知。我理解这就是一种角色的错位,就像是该路人的时候表达了领导的观点。这种现象在生活里太多见了。比如有一个妈妈听到孩子说最近工作压力大,睡不好觉。妈妈马上问到,你是不是抑郁症了,然后开始百度查抑郁症的症状,我在这里说已经有点专业了,这个妈妈离谱到据此觉得孩子描述的状况完全符合抑郁症标准。鉴于她了解周围几个抑郁症自杀的例子,脑补了儿子这一状态,吓得要死,每天都给孩子打电话,特别担心,问话你要是有个三长两短可怎么办等等。这个妈妈做的就是小孩子的行为,说的也是孩子的话。我要另起一段说。
如果你吓唬小孩子不好好学习就要挨打不要她了,或者妈妈很喜欢你这么做的话,否则妈妈就不开心。孩子就会乖乖听话,我不是说小孩子不好,恰恰相反,孩子越小她对于外界的依赖性就会越大,尤其是父母,干脆是妈妈,妈妈的语言对孩子的影响太大了。妈妈的任何举动孩子都看在眼里,她会问会担心会焦虑和恐惧。她会说出来,一个大人不会说天黑怕鬼,一个孩子说就很正常。因为孩子还小她还没有内化一个稳定的客体,直到她的家人给予她足够的安全和支持,她长大后才会自信满满不畏艰难。
但有的大人好像永远停留在这个心理阶段,内心吼不住焦虑,一刻都等不了,就像上面的妈妈,她被孩子说的话吓住了,也耐受不了,那一刻她需要立刻发上说出来才能缓解自己的焦虑,说出来也未必能缓解,她可能还会一遍遍说,直到人尽皆知。那一刻她不再是妈妈,她不能承载孩子的痛苦,相反她被孩子的情绪激发了自己的焦虑。她没有办法帮助孩子缓解焦虑。
合格的妈妈,就像比昂说的做一个容器,当孩子有了负面情绪,妈妈接受后会在自己身上转化,然后再回应孩子,她明白孩子最近压力大,孩子此时需要妈妈的支持和呵护。人在脆弱时最容易退行。这样的妈妈的语言就是祝福。而上面焦虑的妈妈的话语就是诅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