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散步去超市买了些零食等物,走回家来,预计到魏老师和木果相处不会太愉快。开得门来果然察觉俩人颜色不悦。木果瞪了我一眼,扭头去了阳台。
调解的细节已然不可考,原因也许是我不关注,或选择性遗忘。反正就是木果委屈瘪嘴,我欲从阳台拉过来而不从。而魏老师尚且招呼不住,肆无忌惮冲过来怒骂,且面目狰狞。
我突然就想起来一件事:小时候在我的外婆家里,或其它亲戚家里,我也曾跟魏老师发生冲突。闹得不可开交之时,我的外公也曾拉着我,把我带到背人的地方,给我擦眼泪,跟我说:悄悄的。如果我执拗老不见好,他的语气有时会加重、不耐烦,有一次说悄悄的既重音又有些发抖。而我的心里会觉得有些失望,觉得所谓的爱都是虚无的。又格外生出一些不平之心。
而现在我已经成中年人了,此时我不是起冲突的任一方。冲突的一方依旧是少年,不同的是这少年不是我;另一方依旧是魏老师,不同的是她已年逾古稀。开导少年的变成了我。也只有我了。
魏老师善于指出人的缺点弱点。她变脸比翻书还快,善于占领道德的制高点和占据鄙视链的顶端,骂人的时候不但直抒胸臆,而且引经据典、辩才无碍,还喜欢顺手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杀伤力极强,杀人三千自损八百那种。我有过出差时被魏老师电话斥责的往事,深知话赶话会把人逼到何种情绪的死角。因此对斥骂阳台上的孩子真是细思恐极。
在木果跟前询问了一下,果不其然是做作业让魏老师觉得精力不集中,效率不高。魏老师的斥骂中夹杂了:你妈前脚一走,你后脚如何如何,是我小时候也熟悉而且就算不服气也一直无可奈何的骂法。木果最不服气的是魏老师上纲上线说这是阳奉阴违。木果认为上升到道德层面,是瞎扯,是乱判,是双标。而我从中似乎嗅出了一丝魏老师对老伴有所不满的味道。那想必是另外一条长长的裹脚布。
我突然体会到了当年外公的心情,我也希望老的小的,都悄悄的。谁说成年人无论对错,对错首先要论,接下来利弊也要权衡。
首先家里免不了吵闹。但如果吵吵闹闹解决不了问题,反而激化矛盾,就不如不要再吵了,先找个台阶下来,再想想看有没有其它办法去解决。我不赞成追到阳台上骂孩子。
其次指出问题只是解决问题的开始。但如果光指出问题就已然解决,那教育这件事就变得简单了,嗓门大声音高的人都成了教育家。这显然不是事实。那么一次出现问题,指出来问题需要几次呢?答案是听清就够了。听清如果需要一次,那就是一次指出来就够了。
第三大人要有胸襟。指出来问题,孩子可能顶嘴不接受。但他会不会知道自己有问题,嘴上不输呢。或者他是真不知道自己有问题,就好比拖沓的人意识不到自己拖沓,但一个从拖沓变得麻利的人,回过头去看,很轻易地就能看出来毛病所在。
在老师和公务人员履职中,锁定证据,让对方承认错误、写保证或签字画押等等形式必不可少,这隐含了一旦出现问题以备倒查的逻辑。是否适用于家庭教育,值得反思一下。不纠结于这类形式,才能留出孩子对事醒悟的时间。
第四大人亦要有办法。缺点指出来过了,小屁孩如果不服气,不与之争论。毕竟这已经不是过去那种大人说了算,可以任意要打要骂,要杀要剐的年代了。说是时代进步退步都改变不了这个事实。嘴上再不认,心里也不知道吗?恐怕不尽然。与其让孩子把精力花在“不向大佬低头”上,本来已经悄悄在想纠正自己行为,听到又在念,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破罐子破摔,那就是让错误绑架了孩子。
不如先松松绑,暗地祭出法宝(如果有的话)加以引导。还得不急不躁,对中间出现的曲折做好思想准备,自动自发的改进才最是牢靠。给孩子留出自己改进的空间才是最大的温柔。
指出缺点是尽到职责,能搁置争论是境界,还能拿出办法引导往正确的方向走是水平。绝对、一贯正确或许能赢了孩子,不能赢得孩子。又凶又恶也有好处,杀不死他的,必然让其更强大。孩子如果能够适应,还能保持心理健康,以后遇到歪恶的人根本不在怕的,遇到冲突也接得住。
守一颗初心,朝一个方向,不能一蹴而就的还需要迤逦而行。这是当大人所需要的反思和成长,寤寐思服,辗转反侧,慎之戒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