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初入职场 | 别再提什么“中年危机”了,我是“青年危机”

初入职场 | 别再提什么“中年危机”了,我是“青年危机”

作者: 原来是二姐 | 来源:发表于2021-04-01 07:53 被阅读0次

前几天,后台有位小姑娘给姐留言。

她说自己今年刚研究生毕业,男朋友还在学校读博士。还没开始享受终于不用再念书的快乐,就感受到了工作、房子和家庭的压力。现在虽然在一家国企工作,可仍然觉得非常迷茫,不知道这份工作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研究生毕业,今年也就25岁左右,正是最美好的年龄。

有时候,姐也会想,如果有机会回到25岁,自己还会不会走现在这条路?

相信你们已经知道答案了。

是的,这是一道伪问题,因为根本不存在这样的可能性。

书要自己读,生活要自己体验,别人说的、自己空想的,全都不算数。

想起老喻在孤独大脑中说的一句话:你做的聪明事主宰未来,你做的傻事主宰回忆。

可是,怎样的事情算是聪明事,怎样的事情算是傻事?

1.

当年高晓松因为醉驾、不愿意辩护减刑,而在铁窗内待了足足半年。

有人说他傻,说他不替自己辩护、即将一蹶不振、泯然众人。

可是,他出来后,重回事业巅峰,不再只是《同桌的你》的作者,而是靠着一张嘴撑起了一档档节目的矮大紧。

然后,让我们这些中年人追求诗和远方,他自己活成了劳模,哈哈。

当年洪晃,年仅25岁在美国的年薪就高达七万美金,她说辞职就辞职,全部归零回国创业,才有后面轰动的各种时尚杂志。

当然,你会说她顶着显赫的家世,有着我们看不见的大把资源,才能这样率性自由。

可是,你不能否认,当年她和陈凯歌离婚时的那份坦荡和胆量,一如25岁抛弃高薪回国时做自己的决绝。

他们离婚的时候,是在陈凯歌事业最辉煌的时候,这个离婚的决定,是她先提出来的。

就在陈凯歌93年《霸王别姬》踏上红地毯之前,她说:“他看着我难受,我看着他也难受,既然这样,那就别在一块儿过了。”

相比多少女人被婚姻禁锢,而又忍气吞声,敢做自己的她实在令人惊艳。

2.

你会说,

姐,你扯了这么多离我们这些普通人这么远的明星八卦,对我度过职场的迷茫能有帮助吗?

姐想说,如果只给职场新人一条通用的建议的话,那么姐就要建议你,学会从耐心的角度看世界。

什么叫做从“耐心”的角度看世界?

比如,我们看建筑,如果材料用得坚固,能够耐用持久,就是对这个世界充满希望、耐心。

比如,我们看对孩子的教育。有的家长只对孩子进行应试教育,就是比较“着急”;而有些家长则花费大量的时间,对孩子进行一些很耐用的技能比如语言、表达、阅读能力、艺术能力、写作能力等等进行培训,那就是比较耐心,愿意为孩子的未来进行长期投资。

而对于我们自己,愿意静下心来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情,愿意更自律地要求自己,愿意投资自己让自己不要局限在现有的生活中,让自己变得更加美好,这就是一种“耐心”,因为这说明我们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说明我们知道自己属于“耐用品”,我们的价值会在时间的长河里慢慢发散出来。

与“耐心”相反的态度,就是“不耐”。

这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

不耐(impatient)就是不耐烦。人对消费其实有一个时间上的偏好。只要其他情况不变,人们总希望早一点消费,因为早一点消费就是确定的消费,晚一点消费就是不确定的消费。

你说上了一天班很累,宁可打王者农药、刷朋友圈、逛淘宝美其名曰“放空自我”、也不愿意把这个时间拿出来学习,这就是一种“不耐”。

之前讨论得沸沸扬扬的“奶头乐”现象,也是一种典型的“不耐”。

照理来说,年轻人的不耐程度会低一些。因为他前面是满满的未知的未来,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在等着他。

而中年人的不耐程度就会高一些。因为当他职场半坡时,未来的可能性明显比年轻人少,所以才会有所谓的“中年危机”。

但奇怪的是,现在除了“中年危机”之外,很多年轻人刚入职场就产生了“青年危机”。

也许是因为在他们眼中,一旦选择了某个职业,自己其他的可能性就被限制了。未来一眼就望到头,然后再看看周边这些处于“中年危机”中的中年人,以及不断上涨的房价、生活成本,自然就产生了“青年危机”,这就是一种“不耐”,对自己的未来和可能缺乏信心。

3.

那么初入职场的人,要怎样克服这种“不耐”、对自己变得更加“耐心”呢?

有两种途径。

第一:学会在工作中找到乐趣。

学会了从“耐心”这个角度看世界,你就会明白,工作并不只是单纯的工作,它是投资自己的一种方式。

如果你可以从每次接受任务、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总结出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如何快速学习专业知识、如何更好地上下沟通,你就能快速掌握职场工作技巧。

如果你可以快速晋升、处理好职位变化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矛盾和冲突,你就能学会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这可是无论体制内还是体制外都需要的技能。

如果你可以从当前的工作中抬起头来、看看行业的趋势变化、看看关联企业在做些什么、看看互补企业有怎样的合作调整,你就能学会不被当前日复一日的烦躁工作给遮蔽双眼。

如果你可以从日复一日的重复性工作中,为自己找到一点仪式感、一些与自我赛跑的小技巧,你就获得了在任何环境下都能让自己过得更好的能力。相信姐,这项能力,是漫长的工作生涯中最最需要具备的。

当上面的这几点,你都已经烂熟于心、不能再从现有的工作中获取到新的知识和技能,你就可以开始试着从市场上寻找你的“价值”定位。是要换一份工作、还是继续留在现有公司,你才拥有发言权。

英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曾经说过,

“我有一种独特的能力——在我必须做的任何事情中找到乐趣。于是,就没有什么能让人不开心的了。”

这个技能很难,尤其要在我们工作找到乐趣。毕竟,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足够的幸运和底气,找到一份既保证物质、又兼顾喜欢的工作。

试着转换一下心态,你会好过很多。然后,你才有了选择的权力。

第二:学会投资自己

著名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在《利息理论》里面有一句名言:投资是时间维度上的平衡消费。

也就是说,投资和消费其实是一回事,只不过是人们为了追求最大的收益,在时间上做一个平衡而已。

比如,你中午吃饭,这算一种消费还是投资?表明看是一种消费,其实是一种投资。没有这个投资,你下午就没法好好工作、学习了。

我们每个人所追求的,并不是今天的消费最大化,也不是明天的消费最大化,而是我们终身每一个时间点的收入之和最大化。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投资自己,平衡好投资和消费。

比如,可以根据未来的趋势走向,为自己习得技能。

最近官媒在数字五年中,提到“服务业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大产业,足足擎起国民经济半壁江山”。到2016年,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到了51.6%,比工业高出了11.8个百分点,更别提2017年了。

除了企业之外,作为个人,你所在的行业、你的劳动付出,是否和国家主流经济一致?当别人有能力提供服务增加收入时,你有没有相关的技能呢?

比如,可以为自己培养一些爱好。

运动、健身,不仅是一项“耐心”的投资,还可以让你从工作的无趣和郁闷中脱离出来。

音乐、美术、插花,各种艺术,我们也要学着毫不功利地喜欢一样东西,还能陪伴自己一生。

就算只是喜欢拼捡枯枝野果,自己乐在其中就好。比如,31岁的姑娘桃大胆,因为一场大病从北京回到家乡小镇养病。因了喜爱摆弄各种枯枝、残叶、松果、苔藓的爱好,竟也延续了自己设计师的梦想,创办了手工品牌“木兆”,把喜欢的事情做成了事业。

还有一种投资,就是学会放空自己。

就像蒋勋在《孤独六讲》中所说,学着静坐或者冥想,既然没有办法让杂质消失,不如“让它沉淀,杂质沉淀之后,就会浮现一种清明的状态,此刻你会觉得头脑变得非常清晰,非常冷静。”

我们每天总是要面对很多嘈杂,让自己学会“忘记”,才能下雨天不赶路,走得慢也不担心,一步步走,对自己充满耐心。

4.

回到文章最开头那个姑娘的疑问上。

职场上,生活中,会有很多规则,也会有很多雷区,更会有很多烦恼。

不要盲目与那些现在比你有钱有地位看起来云淡风轻的人相比,他们和你真的不在一个时间维度上。

说到底,最终能够收获满足感的,都是那些对自己充满“耐心”的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初入职场 | 别再提什么“中年危机”了,我是“青年危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pbzh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