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为政》
《论语》第十四篇第七章《宪问》。
这个句话有两个完全不同的理解方式,看你说这话的对象是谁。直译:爱一个人,你能不让他去努力工作吗?就是你爱你的孩子,你得让你的孩子好好工作,让你的孩子勤劳,以勤劳相劝勉。如果爱一个人我不希望他劳动,古人叫做禽犊之爱。就是你跟动物教育孩子是一样的,就是你希望他尽量地少劳动,不要动脑子。“忠焉,能勿诲乎”是你如果忠于一个人,你能够不去劝他吗?你用善言来劝他,来不断地去劝勉他。就好像你侍奉君主,然后你忠诚于他,你得能够直言犯谏,你也能够说出自己的建议。古人讲忠人无诲,你忠诚于你的领导,你能够不去劝谏他?你能够不去教诲他吗?所以这个为什么会有两个不同的理解,这要看你说话的对象。
“能勿劳乎”既可以理解为让他劳,也可以理解为为他劳。所以假如你把说话的对象想象成领导国君,就 理解为你爱你的国君你能不为他努力吗?你忠于你的国君你能不为他谋划吗?为什么要把“诲”改成“谋划”呢?因为李零教授考证,战国时期的文字这个“谋”(与人谋而不忠乎),写出来的就是竖心旁一个每,跟这个诲字很像,有可能慢慢的变成了今天的这个诲。你 要是这样也讲得通,你为你的国君,你必须得能够愿意出力,然后同时愿意为他谋划。这个叫做“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但是如果你是把他想象成你的子弟,你的孩子你的学生,你爱他你能够不让他去劳动吗?你忠于他能到你不应该去教诲他吗?所以这两种都能讲得通。这个诲有可能是诲,也有可能是谋。这是不同的可能性,因为古书在抄录的过程中经常出现这样的状况也是难免的。
但是这两句话这样理解都有帮助,无论是我们为别人工作还是在教育别人,你都可以用得上。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一个人成长过程当中的这三根支柱,或者最早的三行代码到底是什么?这是我自己总结的。是我把这些书读完之后总结出来的。未必一定对,但是我觉得有这三个方向基本上是靠谱的。
一、无条件的爱,
一个人内在的能量是来源于爱,你为什么愿意在社会上做事,愿意探索,愿意解决很多的问题,愿意创业,或者 愿意从政愿意当官,原因是因为你爱这个社会。你对这个社会想尽一份力量。但是你想一个人开始不爱自己,不爱社会的时候,他不会有能力去创造一些东西,所以给孩子无条件的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东西。无条件的爱能够带来什么?信任、尊重、安全感。这些东西全都来自于无条件的爱。
那无条件的爱容易吗?最难就是这个。以为虽然说每一个父母对待自己的孩子说我是最爱他的,我们很少听见哪个父母说我恨自己的孩子,当然也有不多,大部分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是要真的建立一个无条件的爱,是一个技术活,为什么呢?我们得和两样东西作斗争,一个是交换,一个是威胁。那天我们家来了一个小伙伴,嘟嘟的小伙伴,跟我讲“我妈一旦生起气来,除了头不打哪都打,浑身上下到处拍。还有一次把我推到门外,关起门来说不要我了。”孩子现在回忆这些事都觉得很好玩,但是你要知道这些伤害都已经进入了他的激素水平。所以当你用这种暴力的方法,用这种不要你的方法,我把你推出去这种方法来对待孩子的话,你一定能看出来这个孩子哭起来是歇斯底里的,这个孩子闹气别扭来他会大喊哈叫,因为他的激素水平很高。他在跟父母不断的争斗的过程当中,他的激素水平已经比其他人高了,所以他处在不安全感之后。你看起来不打他的时候挺好的,一旦发生矛盾就见真章了。所以当一个父母喜欢用威胁的方法对待孩子,孩子在不断的学习。我们说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所以在青春期以前,你对待这个孩子的方法有多么的简单粗暴、多么容易搞定他,你就会收获一个多么残酷的青春期。因为他一直在跟你学习所有处理问题的方法。所以一旦他 有了能力他先把所有处理问题的方式用到你身上。而且用这种威胁和交换的方法,会让孩子对于本来应该从事的那些学习、锻炼那样的事情产生逆反心理,为什么呢?如果学习不是一件糟糕的事情,你为什么要拿自行车跟我换?很多父母形成的习惯是,孩子无论要什么,父母都说,那你给我考个第几名、你给我读几遍英语、你给我做个什么什么事,你总是用这种交换的方式跟孩子沟通,最后孩子感受不到学人学任何一个东西的乐趣。这就是威胁和交换的诱惑。
那你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用这个?而且我观察到的状况是,往往爸爸们喜欢交换,妈妈们喜欢威胁。很管用,只要一威胁孩子就听话。核心 原因是孩子爱我们远胜于我们爱孩子。就是你把孩子揍一顿,过二十分钟还得跟你好,还主动过来跟你讲妈妈我错了,你看他对你多好。你换个方式,你想你儿子把你打一顿,你过二十分钟能好吗?够呛吧。所以孩子不能够离开这个家庭,因此当父母一旦用威胁的手法对待他,老实了。但问题是他内心当中的那个爱被破坏掉了。他从来不会觉得父母对他是无条件的爱。孩子很清楚,我如果不乖,父母就不爱我。我如果成绩不好,父母就不爱我。有很多父母说,如果今年成绩好,我带你去旅游。等到年底成绩一拿过来说,就这成绩还想去旅游,我都没脸去,取消。当父母说取消的那一刻,孩子立马知道你爱的是谁。你爱的不是我,你爱的是我们班那个成绩好的,你爱的是那个成绩,所以我们用这种错误的沟通方式,跟孩子之间没法建立无条件的爱。当你没法建立无条件的爱,孩子内心就没有安全感。没有安全感的结果就是他将花一辈子的力气去追寻安全感。或为了安全感付出大量的代价。你看为什么那么多名校的学生毕业后,非得要去找一份 一个月赚几千块的普通工作。你问他为什么?安全,铁饭碗,能干很长时间。实际上他学那么多的知识,他考了那么多的试 ,他为什么不能去尝试一些更有挑战的工作呢?没有,安全感被破坏掉了。这就是我们说无条件的爱,是多么重要的一个原因。
很多父母不理解,说无条件的爱,就是干啥都行呗?干啥我都同意、都不管能行吗?如果干啥都行,都不管,那个叫忽视。那个会给孩子造成另外的伤害,你可以去听一本《被忽视的孩子》。管孩子最高的境界叫做温柔但是有边界。就是孩子做错了事一定有人给他指出来,这样会给他带来安全感,他会知道,我爸妈是关心我的。我如果做错了事他们会指出来。但是你要知道,无条件的爱不代表溺爱,无条件的爱是可以批评的。打你要注意在批评之前,你要先阐明无条件的爱。因为爸爸妈妈是爱你的,所以我要告诉你为什么不能这样做。因为爸爸妈妈是最关系你的,所以我要坚决阻止你做这样的事情。你可以很严厉,但是讲完之后,还是要告诉他说你看爸爸妈妈今天虽然批评了你,但是爸爸妈妈还是最爱你的。你得不断地强调这件事。他才能知道,爸妈向我提意见,是真的为了我好。我在我家跟我的儿子互动的过程当中,我就积攒了大量的经验,你明显的体会到你按照书上说的方法来做,是有效的,根本不费劲。你比如说我们见到很多家长,在公共场合纠正孩子行为,比如在博物馆里说你别动,那孩子就懂。为什么你越纠正他,他越不听呢?实际上是这个孩子在试探你的底线,他觉得你可能不爱我了。你这个表现是你不喜欢,然后我再摸一下,我再做得更过分一点,然后我看看你的反应,到最后被揍一顿,一看你真的不爱我。然后再重新修复。就是这么一个不断地试探底线,然后最后失望难过打一顿回归正常这样一个过程。越来 越费劲。原因是孩子根本不确定你是不是爱他,在这件事消耗了大量的经历。那我跟我儿子去博物馆逛街的时候,他也很兴奋跑,我就只要“嘘”一个动作,然后他就很认真的看着我点头。跟我老老实实逛几个小时。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重来没有怀疑过爸爸会爱他这件事。所以爸爸说这个事情不好,他一定会认真地区思考说爸爸的意见。当你跟孩子建立了无条件的爱的关系的时候你所说的所有的话在孩子那儿才会有用。才会起到效果,否则的话你们俩之间是博弈的关系。你想想看很多孩子在三、四岁的时候就已经和父母产生大量的博弈关系,父母说的话不会执行,除非你打我。或者是你给我东西,你不给我东西也不打我我就不执行。这就是当无条件的爱别破坏了之后,管教会变得更加困难的一个原因。
怎么解决呢?解决的方法是重新建立无条件的爱。你得不断的跟他阐明咱们俩之间的关系。然后我是爱你的,妈妈是爱你的,全家人都是爱你的,全家人都是爱你的所以我要告诉你这样做为什么不行,把道理跟他讲明白,然后希望他能够为自己的未来做更多的思考。这就是从小到大做的一门功课。最容易做的时候是三岁以前,三岁以前是帮助孩子建立价值观,建立行为习惯建立情感类词汇,最重要的时间点。所以第一根支柱是无条件的爱,最终的目标是实现温柔但是有边界的爱。如果把无条件的爱建立起来,你会发现即使你和孩子在青春期的时候会有一些摩擦、出现一些不同的意见,你们的心是永远在一起的,你们不会相互怀疑、不会相互欺负、不会刻意地做权利的争夺等等。你知道有的家庭亲子关系问题严重到什么程度?孩子会用一生的牺牲,用一生的错误来证明父母的错。一个人按妈妈的意思跟一个不爱的人去结婚,去看看能有多糟,然后越来越糟,她沉浸在里边,每次一吵架就拿出来说你让我结婚的。她为什么生活越来越糟糕她却不改变呢?因为她需要证明父母错了。这就是父母和孩子之间产生强烈博弈关系的结果。我们跟孩子不是博弈的关系,是相互爱的关系。所以好好爱他,给他建立一个爱的边界。往往有无条件的爱的孩子举止更得体,知道什么是该做什么是不该做,这就是家庭教养的体现。这种教养的表现并不是来自于父母的呵斥。我见过很多父母让孩子有举止就瞪他呵斥他大喊,假的,这只是父母为了面子,但是孩子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所以我们看到孩子的状态基本上就能看到父母的状态。有一次我在一个寺庙里面看到一个妈妈冲两个孩子发脾气,看得我真心疼。大声的骂那个孩子,出去,粘在门口,发现他又在那玩,追出来接着骂那个孩子。我能理解这个妈妈是特别希望在所有人面前表现他是一个有家教的妈妈,她是一个对孩子负责的妈妈。但问题是她的举止特备不得体。这就是我们说的第一根支柱。
二、价值感
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里说,一个人一辈子追寻的东西就两样一个叫归属感、一个是价值感。无条件的可以带来归属感,他知道我属于这个家。那么第二根(支柱)价值感就需要我们为孩子建立。
怎么建立价值感呢?就是你要让孩子知道他是有价值的、他是有能力的、他是可以自己解决很多问题的。他的自尊水平就会高。要想理解价值感怎么建立,核心《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用到了一个方法叫情感引导。这个方法就是最有效能够帮助孩子建立价值感的方法。也就是说塑造一个孩子的行为最有效的时机,不是在他做错事的时候,而是在他做对事的时候。我们很多父母在孩子面前有一种习惯性打击,就是孩子无论表现得好还是不好,父母都负责打击他。表现的号说你翘尾巴,表现的不好说你看看比别人差多少。父母只要出现,孩子永远不能得意、不允许骄傲、不允许高兴,这种行为导致的结果就是我们在一天到晚的降低孩子的自尊心水平,但是你要知道,一个人的咨询水平决定了他的自律性。自尊水平高的人自律性就强。如果一个人自尊水平低,他觉得我做什么事情都不行,做不了,他的自律性 也会差。一有空看手机、又有空看电视,晚上开着电视不睡觉,一直看。要想提高你本人的自律性,减少你的拖延症,减少各种各样的问题。你要想办法去做一些小事情,提高自己的自尊水平。比如说好好打扫你的房间,当你能好好打扫一下你的房间,你今天的工作效率都会比以往高,因为你的自尊水平提高了。那么同样的问题发生在孩子身上,为什么大量的孩子拿起手机来就玩命,直到抢走。原因就是他的自尊水平极低。他觉得反正我自己管不了我自己,因为父母整天说你管不住自己。孩子会逐渐地长成父母嘴里描述的样子。原因是孩子相信父母说的话。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最信任的人是父母。所以我们需要提高孩子的自尊水平,就是在孩子做对的事情的时候,第一时间告诉他,你这个事情是对的,原因是什么。表扬他并且说是为什么。把为什么说清楚,孩子做对了这一件事学会了一辈子坚持这个正确的事情。嘟嘟自己早上弹钢琴,表扬他自律。不是表扬弹钢琴,是表扬他有自主能力,从那件事以后他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有自律性的人。他特别喜欢把他的自律性调出来。所以他很小的时候他就有哦手机,他自己设定上网的时间,自己管自己。所以不用陪他写作业,也不用检查他的作业。他已经学会了自己管自己,他自己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最后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是他自己选择的,而不是我们替他选择的。我的职责是给他创造跟多的机会,让他自己去选择他自己的方向。这就是我们认为孩子的价值感需要提升。当我们提升了他的价值感之后,他的自尊水平提高,他的自律性才能够相应的提高。从而为自己负责。所以我们希望家长们改变自己的教育思路,不断的把目光集中在孩子做对的事情上。有很多事情看起来做得不对,但是背后也可能有对的动机,这才是我们需要发掘的东西,那为什么我们大量家长喜欢看 孩子做错的地方呢?原因也很简单,这就是来自于我们最原始的本能。我们一直是靠焦虑在维续的。所以一个人一定要有一些焦虑感,你过马路才能小心车,你才能够下台阶小心,所以焦虑感是从原始社会一直保护着我们一直到今天我才能小心各种各样的事。但是今天带来焦虑感的外在生命威胁变少了以后,我们体内的焦虑情绪依然那么多,无处安放,导致我们担心谁就在谁身上使用这个焦虑感。
所以你的焦虑感仅是你的本能,如果一个人仅凭借本能做事,那你只能适应农业时代的生活。但是教育恰好跟原始本能相反,克己复礼为仁就是这个道理,就是你怎么样能够异于禽兽。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你怎么能跟禽兽越来越不像?这就是你跟你的原始本能对抗的一个过程。所以你要想能够对抗你跟你孩子的价值感,对抗你内在的原始本能。不要整天为孩子担心、为孩子焦虑。看到任何事情都想到坏的方向,你要换一个眼光。我最喜欢的是陶行知先生的一个案例。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陶行知老先生用这件事为孩子建立了三个价值观:一、尊敬师长;二、有正义感;三知错能改。如果单纯处理打架毫无意义,只能让他避开你到墙外面打架。所以我们从小到大,不断的被父母纠错的结果,有一本书说我们从小被父母揍、不是学的更乖而是学得更狡猾。就是我不要再被你发现。真正让孩子改的是发现他的亮点。陶行知这种在孩子已经明显做错事的时候,他依然能够发现这个背后的亮点,去塑造他的行为。所以提高孩子的价值感,是非常重要的第二根支柱。
第三根支柱叫做终身成长。一个人就算有爱、有价值感,他也很难不遇到挫折,但是如果遇到了挫折,第一反应是害怕、丢人不要在做了,那么他永远不可能迭代。那真正能够让他不断地向前迈进的,就是终身成长的心跳。把每一次挫折都视为一次成长的机会。所以我把终身成长叫做美德背后的美德。一个人为什么谦虚,因为他觉得日子还长,我现在取得的这点成就 不算什么,所以我谦虚。一个人为什么诚信,因为他知道这一次交易只是一次,我们还需要建立更好的信用系统,所以他诚信。一个人 为什么他努力?一个人为什么勇于尝试,一个人为什么勇于接受挑战,你去考察,背后的心态一定都是来自于终身成长。我可以不断地改变。可以不断的进步。如果是固定型心态,我可不能丢脸,我都混到这个份上了,要失去这一切可怎么办。当你不断地想这样的问题的时候,你变得越来越狭隘,越来越闭塞。越来越故步自封。怎么才能帮孩子去建立这个美德背后的美德呢?首先不要贴标签、整天比较,孩子会发现维护我的自尊体系的最重要的东西是赢过别人,比过别人。所以他永远处在一种跟别人比的那种状态,他哪敢去接受什么大的挑战,他只想追求赢的感觉。赢的感觉是虚幻的,因为人这一辈子并不跟任何人作斗争。人这辈子只跟自己比赛,你有没有跑过自己,有没有让自己变得更强。所以在培养孩子终身成长的心态时,父母首先做到的是你有没有容错率。你是不是对孩子有足够的耐心,你在肯定一个孩子的时候,你是在肯定这个行为带来的结果,还是这个行为背后的动机。肯定动机才是最红要的,你是因为这件事才做了这件事,结果是暂时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