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因为早年学习经历,在课本知识和老师的教育方式下,对于历史只是记住了一个个单独的事件,及其后面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所以才致使多年后再次看到历史书本,本能的就会产生一些抵触。偶尔即便看到一段有意思的历史故事,也会生出一种感觉:这怎么和我过去学习的完全不一样呢!
当然,也可能是过去的阅读经历,外加学校的学习结果,在无形中败坏了个人对历史的兴趣。如今还会产生兴趣的内容却变成了,那些以惊天爆炸性为标题的历史趣闻。与此同时,如果其中内容在涉及到考据相关的,那么阅读的兴致即刻就消失殆尽。
不过,在前两天翻到一本专门写日本的书里,因为作者的书写方式,顷刻有读进去的感觉。书里谈的是在 1945 年日本遭受到美国原子弹袭击后,其国内不同的两种声音:是继续战斗还是选择投降。
如果只是简单从故事的角度来看,两个阵营的人,他们有着是界限分明的信念,是完成不能融合的两个群体,在外人看来也是很简单的一个历史事件。这就如有要辨别一个人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越是不成熟的人,看到的东西就会越简单。
谈历史之前,首先应该抛开政治正确的道德观点,更应该放下历史审判的视角去看日本。这是因为如果要具体到一个国家,其背后一定会是千万个和你我一样的和人和家庭。在日本作为侵略者出现在时候同时,他们在战争中也有很多的牺牲和伤亡。
书里谈到的两种声音,其中一方在两个原子弹的袭击后,他们彻底决定放弃抵抗,从而愿意接受《波茨坦公告》的条约内容。然而对于另一方,他们不是全然坚定地主张战斗到底,而是在思考一番,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即便投降也不能有失国格。投降就意味着将接受军事审判,投降就可能沦为一个殖民国家,所以他们就选择性的提出了投降条件。
历史终究只会是历史,重要的是对于个人,或对一个国家来说,能从中获取一些什么才是关键。对于我个人来说,在现实中看过往的人和事,抑或回看过去的自己,好像所有事情都要必须从中的找到一条清晰的逻辑线。若是总结性的说,就是任何关于个人的和历史的东西,我们都想试着找出精当的句话,把一切都概括和总结在里面。
有人说,只有看历史的时候,如果能看到当事人的艰难和痛苦,那时侯你才能算得上看进去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