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童书读书
想要引导孩子遵守秩序,最需要的不是下命令,而是这一点

想要引导孩子遵守秩序,最需要的不是下命令,而是这一点

作者: 莺时语 | 来源:发表于2017-10-13 23:38 被阅读46次

1

周末去游乐场,遇到一群玩闹的孩子。荡秋千,滑滑梯,玩跷跷板,玩得不亦乐乎。不过总是会有点小小的插曲:

“排队好好等着,人家还没玩完呢!跟你说了要排队,怎么不听呢!”

“又过去争抢,说你多少遍了,要一个一个来!”

“争就争吧,争不过人家就知道教训了!”

……

很多父母一遍一遍苦口婆心地提醒着孩子要排队,可依然有一部分孩子对这些命令毫不在乎,或者即使听从了父母的命令,但却满脸的沮丧和委屈。

究竟该怎样引导孩子遵守秩序?如何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我们社会生活中的秩序呢?

曾经有一位知名校长,在给全校师生开会时,讲到秩序和规则,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当我们走进一间干净整洁的教室,会不由自主地去维护保持这份清洁;而如果这间教室本来就脏乱,我们也会不自觉地把废纸垃圾丢进去。

这其实就是心理学上的“破窗效应”。是指如果一间房子里破了一扇窗户,如果没有人去修补,那么不久之后,其他的窗户也会被随意打破。如果一个地方有很多垃圾,一直没有人去打扫,那么人们会把更多垃圾丢在这里。

反过来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想要人们保持一个地方整洁,首先要让这个地方有个整洁的样子。拿到孩子的秩序上来说,我们引导孩子遵守秩序的前提,就是先创造一个良好的有秩序的环境。

2

这让我想到了日本作家竹下文子创作的绘本《排队啦,排队啦》。这册小小的绘本,用简单的画面、生动的内容,创造了一个非常有秩序、非常有生活气息的真实环境,以这样的环境来引导孩子理解社会秩序感和规则意识。

有秩序的环境,在《排队啦,排队啦》这册绘本中,从封面开始——

封面上,是排着队的五个小朋友;

封面的边框,是一排整齐的小树叶;

翻开环衬,是一排排的小花、燕子、大树、小鱼、小草;

翻到扉页,有一排整齐放置的杯子;

第一页的大跨页上,一群小蚂蚁,排得整整齐齐,他们搬着好吃的东西,继续排着队走;

小鸭子跟着鸭妈妈,走路上游进河里,整整齐齐;

一群小朋友们出发出玩耍了,他们玩滑梯,种花,排得整整齐齐,小花也在排队呢!

在整个游玩过程中,我们发现路上的汽车,路边的小猫,天上的小鸟……全都是排着队整整齐齐。

在孙瑞雪的《捕捉儿童敏感期》中,她写道:儿童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按一定的规则和习惯整理环境、把环境秩序化。这说明儿童已有了内在的秩序,这个内在秩序反过来检测环境、修正环境,要求环境符合他的内在秩序。

《排队啦,排队啦》这册绘本,就是通过外在的有序,帮助孩子形成内在的秩序感。有了内在的秩序感,孩子的就会主动地、自发地去维护秩序。

3

除了设计了诸多有秩序的画面,这册绘本还有一些特别的地方,就是在这有秩序的环境中,每个人都各有特点。

比如排队的小朋友,每个人的动作、表情都是不一样的;

排队的小朋友,每一次排队的顺序也是不一样的;

排队的小动物们,动作也是不那么一致的……

这当然是符合真实生活的情况。但是,作者设计这些不同的时候,仅仅是为了表现真实吗?

其实不然。

我们知道孩子的秩序感在发展初期是非常执拗且较真的,那时候可以称为“执拗敏感期”。

每一样东西必须位置固定,不准修改;我的东西,你绝对不能碰;做事情的顺序不准打乱……否则,撒泼打滚嚎啕大哭要你好看!

这时我们要先尊重他对环境秩序的严格要求。再慢慢引导他灵活运用规则,其中最好的方法,就是可以修改一点点小细节。当然这些小改变,是尊重孩子需求,又不影响秩序的。

记得有一次我们家宝宝特别喜欢把地上掉落的小树枝捡起来,一个都不落。出去玩的时候,经过一片树林,正好是秋季,树下的小枝条,零零散散排满了一地。儿子蹲下来认认真真地捡了一个又一个。

再捡下去估计到天黑都捡不完了!于是我和他商量,我们捡一个树空的距离,就是从一棵树捡到另一棵树。捡完之后我们的任务就完成啦!

儿子一听完成任务,立刻高兴起来。欢欢喜喜地捡完一个树空跟着我回家了。

回到这册绘本中,作者的理念也是如此。他用细小的变化,在给孩子遵守秩序的引导时,也给了孩子灵活变通的可能。这些充满趣味的贴心的设计,不但满含着对孩子的教育引导,更是对孩子的尊重,对人性的关怀。

他仿佛用无限包容地微笑,对孩子说:要遵守秩序哦!不过,也不要太死板啦!


4

《排队啦,排队啦》这册绘本,文字很少,画面也不多,比较适合0-4岁的孩子读。尽管如此简单,但画面上扑面而来的温暖气息还是感动了我。

当孩子不了解秩序时,我们可以先通过有序的环境,让孩子内化成有序的内心,增进孩子的理解。

当孩子懂得了遵守秩序时,我们也要引导他们,秩序不是死板的,是灵活的。

良好的秩序尊重每个人,既可以让我们的环境有序,又可以让我们享受到乐趣。

而这些,无法通过讲道理传递给孩子,只有在环境中一次又一次地观察、感受、体验才能最终形成正确的认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帝天宇:破窗效应,似乎美国早期地铁犯罪也是这个效应
    莺时语:@帝天宇 是的,最早的出处就是那里:smile:

本文标题:想要引导孩子遵守秩序,最需要的不是下命令,而是这一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pgtu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