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三)- 学习与条件反射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三)- 学习与条件反射

作者: 如炬 | 来源:发表于2017-10-14 08:41 被阅读0次

    本文复盘《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中关于“学习和条件反射”的4项研究。

    研究1 不只限于分泌唾液的狗

    当别人在面前吹气球时,为什么你会眯着眼睛,变得很紧张?

    当别人拿着打火机准备点燃一串爆竹,为什么你会不自觉地捂着耳朵?

    为什么人们会望梅止渴画饼充饥?

    这些都是“经典条件反射”形成的人类行为中的几个例子。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是由大名鼎鼎的巴普洛夫提出的,在心理学界有非常广泛的影响,是现代心理学发展的基础理论之一。

    首先说一下巴普洛夫,他是研究消化过程的著名生理学家。1904年,他因为在消化方面的研究获得诺贝尔奖。当时,心理学还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巴普洛夫研究唾液在消化中的作用时偶然发现,研究对象(狗)在闻到食物的气味之前,已经开始分泌唾液。即使只是给狗呈现喂食的容器或者让它们听到脚步声,就足以引起该反应。

    对巴普洛夫来说,他观察到与消化似乎没有关系的刺激引起了消化反应(分泌唾液)。用纯生理学的理论无法解释这种现象,问题的答案只能去心理学找了。因此,后来就有了“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想要了解“经典条件反射”理论,首先找了解一个重要的概念:无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指先天的、自动的,无需学习的,并且对同一物种的所有成员而言都大体相同的反应。比如,食物进入口中,人会分泌唾液; 听到巨大的声音时,人会跳起来。

    无条件反射的形成是无条件刺激引起的无条件反应

    在巴普洛夫的实验中,无条件刺激是食物,无条件反应是唾液分泌。相比之下,脚步声是条件刺激,唾液分泌是条件反应。是后天的,需要学习才会产生的反应。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认为,通过学习,条件刺激能够引起与非条件刺激一样的行为。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核心机制是: 当非条件刺激和条件刺激一起出现后,条件刺激就会与非条件反应建立某种联系。即便非条件刺激不再出现,条件刺激也会引起非条件反应。具体如下:

    第一步:非条件刺激(食物) —— 非条件反应(唾液分泌)

    第二步:条件刺激(脚步声)+非条件刺激(食物) —— 非条件反射(唾液分泌)

    第三步:多次重复第二步

    第四步:条件刺激(脚步声) —— (非)条件反射(唾液分泌)

    真是神奇,条件刺激本来是“中性”的,不相关的。当它伴随非条件反射出现时,就自动“学习”出“条件刺激—条件反射”的功能。

    点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可以用来解释日常生活中很多现象,是心理学中非常重要的模型。

    研究2 情绪化的小艾尔伯特

    20世纪20年代开始,心理学界开始了一场新的运动。以巴普洛夫和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对当时具有统治地位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发起了冲击。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认为,行为的动力来源于无意识的本能和童年早期被压抑的内心冲突。行为主义则认为行为是通过外在的不同环境和情境刺激而产生的。

    华生指出,情绪反应是我们对环境中某种特定刺激的条件反射。也就是说,情绪是习得的。华生相信所有人类行为都是学习和条件反射的产物。

    华生实验的理论基础和原理就是前面介绍的经典条件反射。他认为,如果某种刺激使你自发地产生某种特定的情绪反应(非条件反射),并且这种刺激每次重复时都伴随着其他事物,那么这种事物和情绪反应就会建立联系。

    华生想证明人类所有的行为源于学习和条件反射,而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即我们的行为来自无意识,是错误的。

    为此,他开展了相关的研究,被试的婴儿叫小艾尔伯特。一开始,小艾尔伯对白鼠很感兴趣,并试图触摸它。后来,当每次他要伸手时,实验人员都会用铁棒敲出巨大的声响,突如其来的声音(非条件刺激)使小艾尔伯特感到十分恐惧(非条件反射)。小白鼠和声音共同呈现7次后,不再出现声音,只是向小艾尔伯特展示老鼠,结果他产生了极度的恐惧,开始嚎啕大哭。

    后来,研究者发现,这种习得的恐惧会迁移到其他物体上,心理学把这种迁移叫做“泛化”。小艾尔伯特对其他相似的刺激物(如小白兔,狗、白色毛皮大衣,一包棉花,圣诞老人的面具)也呈现出恐惧的反应。而对积木则和平常一样正常玩耍。

    点评:华生的实验虽然严重违反了伦理道德,他关于人类所有行为源于学习和条件反射的观点也有些绝对。但是他的研究开创了行为主义,对人类情绪来源的解释令人信服。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情绪,比如愉快、悲伤、厌恶、恐惧等,很多都是通过某些过往的刺激形成的条件反射。于是触景伤情、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研究3  敲敲木头 - 迷信的运作机制

    你有没有迷信的行为?比如,觉得带上护身符就会感觉比较安全,穿上某件“幸运衣服”后运气会变好,或者用某种方式掷骰子结果会好很多?这些行为的背后,包含着什么样的心理学运作机制?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可以提供较好的解释。

    斯金纳是极负盛名的心理学家,被誉为激进行为主义之父。他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认为,人的所有行为无论是公开的或者内部的(比如说情感和思想),从根本上都是从环境与行为的结果之间的联系中习得的。

    简单地讲,就是在一定的环境下,你的行为会引发某种结果,这种结果会反过来影响行为:

    - 如果结果是正面的,比如收到赞赏、报酬或满足感,那么以后碰到类似的场景,倾向于会重复这种行为。这个结果被称为“强化”。运作机制如下:

    情境 - 行为 - 正面结果 - 强化 -  学习

    - 如果结果是负面的,比如收到批评或被惩罚,那么以后碰到类似的场景,倾向于不会重复这一行为。这个结果被称为“惩罚”。运作机制如下:

    情境 - 行为 - 负面结果 - 惩罚 -  不学习

    “强化”和“惩罚”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的两个基本心理活动。在此基础上,斯金纳也解释了习得的行为是怎样消退或彻底消失的。一种行为被强化后,强化物若不再出现,那么这一行为再发生的可能性将慢慢减弱直至完全消失,这个过程被称为“消退”。

    这种条件反射机制,是动物训练背后的原理: 游乐场里的海狮完成一个规定动作后,会获得一只小鱼作为奖励,奖励强化了它的动作;你家的狗坐在餐桌旁边时,你喂了它一块美食。重复几天后,每次你吃饭的时候,它都会乖乖地坐在餐桌旁边。

    操作性条件反射可以用来解释迷信的行为。斯金纳认为,人们之所以会有迷信的行为,是因为他们相信迷信行为和某种强化性的结果之间存在联系,虽然实际上两者并不相关。人们相信这种联系是因为该行为被偶然地强化过一次、两次或几次。斯金纳称它为非关联性强化,这种强化与特定行为间并不一一对应,但你却相信这种因果关系确实存在。所以,某次帮助运动员赢下冠军的球拍,会被认为是“幸运球拍”;以前通过重要考试时用的圆珠笔,被认为是“Goldern Pen”.

    斯金纳认为迷信并不是人类所特有的,动物也会产生类似的行为。他用鸽子作为实验对象,成功地让鸽子产生了迷信行为:实验中间断地给盒子提供食物,鸽子认为它们自己的某些动作(比如左右摆动,转圈子等)会导致食物的产生,于是不停地重复这些动作。很神奇吧。

    关于行为结果产生强化作用的频率对行为的影响,斯金纳认为,如果某些行为在特定情境中只是偶然被强化一次,它就会变得非常难以消除。因为人们的期望值很高,期待迷信行为可以产生强化的结果。如果这种联系每次都出现,然后突然消失,那么行为就会很快停止。现实生活中,意外强化的事件是非常偶然地发生的,因为迷信行为常常会持续一生。

    迷信在生活中无处不在。那么,迷信是不健康的吗?

    绝大部分心理学家相信,尽快迷信行为并不一定导致你想要的结果,但他们是有积极的作用的。当一个人处于困境时,迷信行为能产生一种力量感和控制感,降低人们的焦虑,增强其信心和勇气,进而提高表现。

    点评:从系统的角度看,行为是输出,环境是系统,结果是输出。当输出(结果)反过来影响输入(行为)时,这就是一个“活”的系统,也就有了无限的可能。郑板桥说“难得糊涂”,有时候,也是“难得迷信”吧。

    研究4 观察到攻击行为...做出攻击行为

    人为什么会做出攻击性行为?

    心理学提出了三种主要的理论:

    - 人天生表现出攻击行为,攻击性行为是生物进化的一种生存机制。

    - 受情境因素的影响,多次受挫或受到特别的挑衅是引起攻击性行为的主要因素。

    - 攻击行为是习得的,这是本研究提出的观点。

    “社会学习理论”心理学派奠基人之一的阿尔伯特·班杜拉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是人格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和老师强化了你的某个行为而忽视或惩罚了你的其他行为。另外,简单地观察、模仿也会对行为进行塑造。

    班杜拉对儿童是怎样习得攻击行为进行了非常著名、非常有影响力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那些看到榜样做出暴力行为的儿童倾向于模仿暴力行为。进一步研究发现,榜样的暴力影响可以被改变。当儿童看到暴力行为受鼓励时,他们会更多地模仿暴力行为;当榜样的暴力行为受惩罚时,他们会明显减少对攻击行为的模仿。

    即便看完这样的研究,我们还是无法完全肯定攻击行为是因为先天的特质决定,然后通过后天的模仿被激发,还是完全由于后天的模仿。但模仿对行为的塑造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点评:任何解释行为的理论都不是万能钥匙,攻击性行为也许是先天、环境(家庭、学校、社会、朋友)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以确定的是,儿童对成人的行为会进行模仿。意识到这点,对育儿至关重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三)- 学习与条件反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pgvy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