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83年那个重要的夏日之前,我的生活平淡枯燥地忙碌着。作为一名即将面临高考的学生,每天早起晚睡,两点一线,行色匆匆,模拟试卷一套接着一套,恨不得一天不止二十四小时,表面上看气氛已然十分紧张,可我内心其实并无波澜,日复一日,就像是个做题机器,并不懂如何去憧憬未来。倒是母亲的一次探访,给我的高考带来了与众不同。
那个年代,高考对于整个家庭来说都是一件大事,它不仅仅是我个人学业的一次大考,更是家庭荣耀的集中体现。在这样的背景下,有的家境富裕些的人家就会在高考冲刺阶段给孩子吃补品,我们家在浙江一个小山村,全村都穷,母亲却还是费尽心机四处打听,寻找能够助我一臂之力的“补脑”良方。终于,在高考前一天的午后,头发花白的母亲兴冲冲地出现在教室门口,看她两眼放光,一手提着一个小布袋,另一只手轻轻向我招手。我好生纳闷,这个时候怎么还来呢?母亲一路神秘地跟我走回宿舍,进门就小声说:“这里有两瓶双宝素,听人说吃了对大脑特别补。我买的是简装的,比礼盒便宜不少,功效是一样的哦。”说话间,母亲拆开两个纸盒,从里面掏出看似棕色的瓶子,我瞧着很像止咳糖浆,心里一阵反感,觉得母亲的突如其来,扰乱我的平静,反倒搞得我紧张起来。
但是看着母亲充满期待的闪闪发光的眼神,我不好意思埋冤,嘴上便说干吗花这钱呀,学校食堂这几天都是特别加餐,菜品可好了,我天天吃得好睡得香,母亲应该是看出我的不以为然,再三叮嘱一定要吃哦。虽然内心并不认同,我还是按照母亲的嘱咐,每天早晚服用双宝素。
高考的日子如期而至,7月15日我带着母亲的期盼和双宝素的“加持”,走进了考场。第一天上午是语文,我的头脑特别清醒,思维也异常敏捷。本就是我擅长的,一题接一题,觉得自己就是在做平时练习的模拟卷,阅读理解出现拦路虎了,但老师早就告诫过不要恋战跳过就是了。一直做到最后的看图作文,突然有点发懵,以前练的可都是命题作文,心里下意识的开始有点慌乱,脑海里闪过班主任考前说过的话,“相信自己,你觉得不会的题,别人一定也是陌生的。”我强按住砰砰乱跳的心,仔细又读了二遍题意,脑子快速转动着,绕了一圈这不就是持之以恒的主题吗,我恍然大悟,就像是捉迷藏时抓到了一个躲藏很深的人一样,无比开心。我简单列了大纲,遴选了最佳素材,刚想落笔,眼见题目不够特别,那就先空着,反正时间富余,干脆等最后用心起一个别致的新颖的题目。于是先写正文,笔下生风,越写越喜,我记得最得意的是用上了新鲜出炉的瘫痪姑娘张海迪的事迹;第二天上午的数学是我强项,一路做到底,只有附加题难住了半题;其他几门课程不指望出现奇迹,就按老师考前再三嘱咐的,会的先做,不会的空着,不要死磕,最后时刻蒙一个填上,我感觉应该都算是正常发挥。收拾完行李,喜滋滋的准备回家,心里不由自主地想,莫非这就是双宝素神奇的功效喽。
临走时与班主任道别,他看着我高兴的神情,便兴致勃勃地说:“这次语文考卷不难吧,你是课代表,一定考得很好,作文题目是什么呢?”我整个人愣住了,脑子一片空白,心跳加速,感觉全身从头冷到脚,老师说你怎么了,可是我哪好意思回答呢,我竟然没有写作文题目。
毫无悬念我没能被第一志愿录取,却进了自己后来越读越喜爱的省城的大学。双宝素的小插曲,成为我之后漫长人生中一段特别美好和有趣的回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