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久之前,读完《明朝那些事儿》系列,就曾找来《万历十五年》读了几页,但觉得甚是乏味,远不如前者那么易读,便任性地丢开。
(关注公众号“小博艺”,后台回复“万历十五年”,获取《万历十五年》mobi azw3 epub pdf版资源)
年前,在安徽图书城“偶遇”此书,捧着读了一天,后由于疫情加重,不敢出门,便在家中借着kindle读完了剩下的部分。
《明朝》和《万历》虽说都是基于明朝历史的书籍,但有着很大不同。
《明朝》描写的是明朝前后三百多年间的历史故事,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于普通读者而言是极好的历史读物,然而书中部分内容并非完全符合史实,并不适宜于历史人文学科的研究。
《万历》则是以万历十五年(1587年)为出发点,围绕万历皇帝、申时行、张居正、海瑞、戚继光、李贽等几个主要人物展开描述,剖析了他们悲剧命运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也揭露了明末时期政治制度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明朝》,我了解熟知了那三百年间风云跌宕的历史故事,而《万历》一书则给我带来更大的冲击,它改变了我对书中几个人物的固有认知,也让我对那段历史有了进一步的理解。现记录如下:
万历十五年,万历不再早朝。
万历皇帝的庙号为神,后世也称之为宋神宗,“神”字十分贴切地描述了他的一生,至于这“神”字是褒还是贬,不同人的解读自然不同。
万历十岁即位,在老师张居正的教导下,读书习字,勤勉用功。在其执政前期,胸怀抱负,对当朝首辅张居正百般信任,不顾文官反对支持张居正改革。
但当张居正死后,万历又对其进行清算,甚至开棺鞭尸。此后,万历逐渐怠政,万历十五年,其不再早朝,而当年的殿试以“无为而治”为题,正体现了万历倦政的思想。
为何万历在短时期内会有如此大的转变,是困惑我许久的一个问题。
万历自执政以来,一直处于一种被控制、十分压抑的状态之中。万历幼年,喜爱书法,但其老师张居正以帝王重在执政为由剥夺了他的爱好;万历执政期间,每每提出自己的见解,便会引来文官无休止的争论。
张居正死后,万历原本以为清算了张居正及其党羽,便可以捍卫权力,重树权威,继而凭己之力大有作为。然而,他失望地发现,一个张居正倒下了,仍会有众多的张居正站出来反对责备自己。
万历在面对顽强的文官时是倔强的,这在国本之争中得以体现。国本之争看似只是皇帝和文官在立储问题上意见相左,但却彰显了帝权和臣权之间的抗衡。
终于,万历发觉自己所有的努力都抵不过明朝几百年形成的官宦制度,所以干脆破罐子破摔不管了!
以前,总认为万历懦弱无能,前后不一,有负于张居正的教导和匡扶,但读完《万历十五年》,觉得实在冤枉他了。
到万历十五年,明朝这艘大船已经行驶了两百多年,许多制度政策已经固化,宦官当权、臣权驾凌于君权、文胜于武都已是根深蒂固的现象,仅靠万历一人固执的抗衡是无用的。
既然无用,万历选择怠政逃避也实属无奈。
万历十五年,张居正逝世五年。
对张居正的初步了解,来自于郦波教授在《百家讲坛》中讲解的《风雨张居正》。
一直以来,在我的理解里,张居正是一名忠臣,也是一名难得的实干家,在其任首辅期间,积极改革,在税收上推行一条鞭法,在政治上首创考成法,在军事上重用戚继光、李成梁等优秀的军事将领.......
尽管他所实行的政策至今仍备受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万历中兴与其大刀阔斧的改革不无关系。
张居正任首辅期间,经历夺情风暴,遭受众多文官的非议,也成为其死后被弹劾的原因之一。
以前觉得,张居正力排众议,不在乎他人的议论看法,坚持打破封建束缚,令人敬佩。相比,那些咄咄逼人的文官尽是些空想主义者,一味地追求道德无暇,实则毫无用处。
但《万历》一书展现了张居正过于绝情的一面,他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标,排挤高拱,利用万历对自己的信任,肆意打压异己,杀了不少人,这种行为无异于党争。
同时,张居正私下排场很大,回乡需几十人抬轿子,纵容铺张浪费之气。这些都为后来的墙倒众人推埋下了伏笔。
我们看历史人物,不能只站在看似正义的一边。如若站在当时文官的立场,他们从小接受儒家思想的熏陶,面对着当朝首辅控制皇帝且不允许有任何异议的局面,即使冒着被杖责贬谪的风险,也要数摘自己以为的污浊沙砾。尽管这对制度的改革无异于杯水车薪,但又何尝不是一种文人的勇敢呢?
张居正的悲剧结局不能全然怪罪于万历的无情昏庸,也不能全然指责于文官的腐朽无能。万历和文官的所作所为,在各自的处境中都能得到合理的解答。张居正的功德不可否认,但他终究还是成为了明末党争的牺牲品,而党争实则源自于逐渐失衡的君臣关系。
明初朱元璋废除丞相,维护中央集权却逐渐导致了明末官宦掌权的局面,以致明朝亡于党争,实在令人嗟叹。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