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62:《行为》解读5:谁的青春不迷茫

62:《行为》解读5:谁的青春不迷茫

作者: 万万千千 | 来源:发表于2019-12-01 18:52 被阅读0次

    每个人都是被大脑和荷尔蒙控制,为什么有的人情绪高昂,有的人故作深沉,有的人敢作敢当,有的人一身油腻,有的人对新事物充满好奇,有的人又循规蹈矩呢?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是年龄。因为大脑的发育,有个理性和感性关键的转折,那就是我们的额叶皮质要到20多岁才成熟。通常我们说的成年人是满18岁就算成年,而真正意义上的成年,是额叶皮质成熟以后,才算成年,按照这个算法,25岁以后才算真正的成年人,25岁以前都叫—青春。

    什么是青春呢?

    从脑科学的角度讲,就是你的大脑除了额叶皮质还没发育好以外,其他部位已经发育好了的那个阶段。我们都知道额叶皮质控制理性,推断,决策和控制,它要等到20多岁才算完全成熟。也就是说,青春期是一个判断力跟不上感情的时代。

    通常我们认为随着年龄的增加,大脑神经元数量也该不断增加,其实不是,人脑中的神经元在刚出生的婴儿时期,比成年以后还要多,两岁左右达到巅峰。

    青春期,是一个神经元减少的过程,大脑就像一棵树,长出来很多树枝,后来发现有些没用,就把那些没用的剪掉了,剩下的那些越长越茁壮。

    青春期就是一个修剪额叶皮质的过程,额叶皮质分管理情绪的腹内侧前额叶,和负责理性与判断的背外侧前额叶,最理性的背外侧前额叶,到了青春期晚期,也都还没修剪完成。

    在青春期的时候,由于背外侧前额叶还没长好,有个叫“腹侧纹状体”的区域会代管它的工作。这个区域管理能力本来就弱,再加上青春期的情绪还特别充沛,所以青春期的大脑是非常混乱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冒险

    青少年大多都喜欢冒险,热衷于参与各种极限运动。从脑科学角度来说,青少年对冒险的成就感和成年人不一样。

    正常情况下,人脑对某项风险的评价一般是“贝叶斯”式的。比如,对于去某个地方探险,张三去了以后,回来说那里很好玩,人们会对那个地方的评价会高一些;如果李四去了以后,没有活着回来,人们对那个地方的评价会降低。

    但是,青少年不会。青少年要去一个地方,就是必须要去,就算李四死在那里,也和自己没关系,相信自己不会死。因为额叶皮质还没发育好,青春的大脑,只在乎风险的“正面”。

    天啊,我终于找到了我20出头的年纪为什么非要跟那个人结婚了,因为我的额叶皮质还没长好,不管别人怎么说那个人不行,我还是觉得我能让那个人“起死回生”,我就要证明给你们看。

    2.社交

    比起成年人,其实青春期的社交更复杂。成年人没什么朋友,青少年朋友多,而且特别重感情。

    他们生成感情的边缘系统已经长好了,但是控制情感的额叶皮质还没长好,所以青少年特别容易动情,而且还容易被别人的情绪感染。

    青少年非常在乎别人怎么看自己,别人对自己如何评价,他们就认为自己是什么样子的,尤其是同龄人怎么看自己。

    我青春期的时候,形象很土,长得又胖,可能是一直当班干部的缘故,所以嗓门大,,做事有魄力又老练,所以,小小年纪同学们就叫我:老万。然后,我就一直觉得自己又老又丑,还好那时候不着急找对象,所以就算又老又丑也没影响我和同学们愉快的玩耍了很多年。

    青少年特别需要被人接纳,成为群体的一部分。有个实验是这样的,让一个青少年受试者在电脑上和另外两个人一起玩球,玩着玩着那两个人一起玩去了,不和受试者一起玩了,这时候脑成像显示,受试者因为被孤立而感到难过和愤怒。如果是一个成年人,他会认为不玩就不玩,只不过是一个实验而已,他会觉得这个游戏毫无意义。

    上面这段是一次实验的结果。而我对青少年需要被接纳这一点有很深的感悟,我在12岁开始,也就是刚刚结束童年进入青少年时期,回到父母身边的时候,由于融入不了这个后来的家庭,所以被各种孤立和排斥,首先是妈妈和爸爸吵架,他们就会冷战,彼此不理彼此,同时妈妈也不会理我,只会天天拉着姐姐诉苦,她俩一唱一和数落爸爸的不是。

    现在那些吵架的场景和痛苦大多我都忘记了。给我留下痛苦最深刻的,是和姐姐之间的冷战,是一场长达18年的形同陌路,我们彼此孤立,彼此讨厌,这种痛苦贯穿我的整个青春期,当时就是对她非常厌恶和愤怒,但我从没做过分的举动去故意伤害她,反倒是她会故意给我制造障碍,比如为了把我赶出家门,偷偷把家里的锁换掉。

    而成年以后,我们有过短暂的融洽相处,但这要要建立在对她顺从的基础上,一旦有分歧,不听她的,她就又冷落我。不过可能是现在额叶皮质已经成熟的原因,对于这种冷落反而没有以前那种痛苦的感觉了,反而感觉无所谓,好像不值得再去大动干戈,就不会那么恨她了。

    原来,青少年的成长过程,是学会把各种混乱局面理性化的过程,不会再那么感情用事。

    3.心智化

    如何解释“心智化”这个词呢?意思是你能从别人的行为中,合理推测别人的想法。

    就拿刚才那个在电脑上和别人玩游戏的实验来说,电脑那边两个人根本不知道你是谁,他们孤立你是实验需要,根本就不是故意针对你。学会这样想问题,后面那些负面情绪就会被化解。这种能力,是青春期以后逐渐学会的。

    心智化大概分三个层级—完全没有心智化、一级心智化和二级心智化。

    第一级:如果我处在那样的局面中,我会怎么想。

    比如同班几个同学想周末一起去郊游,约小刘一起去,小刘却拒绝了,小刘想利用假期补习一下英语。

    这时候完全没有心智化的同学,会对小刘表示不满,觉得他矫情。

    一级心智化的同学,会理解小刘补习英语确实很有必要,但是难得出去郊游一次,补习什么时候都可以啊,不去真是浪费。

    二极心智化的能力,则会考虑到对方过去的成长经历,去理解对方。

    他们会完全从小刘的角度去考虑这个事,小刘本身就较少社交,再加上他学习刻苦,周末还要帮爸爸妈妈照顾一下店铺生意,就不会再勉强他。

    所以,一个人是被他的生存处境塑造的,想要理解一个人,就要去看他的生存处境、生存模式。不论优点还是缺点,都是在生存模式的循环中不断强化和固化的。这样你就容易理解他人了。

    大部分青少年有一级心智化就不错了,事实上,很多成年人都没有做到二级心智化的水平。所以,青少年很多时候,无法感受别人的痛苦而随意去伤害一个人,又会因为强烈的感受别人的苦难去拯救一个人。

    因为他们的额叶皮质皮还没长好,边缘系统却空前活跃,就造成他们情感很丰富,却无法安放好它们。

    总结:大家可能会说,青少年有这么多危险的举动,就应该在青少年时期多设立一些规矩,让他们的额叶皮质赶快成长起来。

    对于这个提议,答案是没有必要。额叶皮质长的慢,有慢的好处。

    人的成长,基因和后天环境都不能少。而额叶皮质,是最不受基因影响的一个部位,它的成长最受环境和经验的影响。

    也就是说,你的额叶皮质就像一张白纸,它能长得怎么样,完全由你的“简历”去堆积,换句话说,额叶皮质相当于给人生进行了一次留白,给了你一个自己通过后天因素决定自己能够成为什么人的机会

    我们要做的,不是要它赶快长好,而是让他多去体验,无论是悲伤,幸福,快乐,你的每一次情绪波动做出的决定,都是对它的一次训练。它需要成功的鼓励,也需要失败到反馈。它需要丰富的经历。

    而青少年就是一个修剪枝条的过程,这个过程越晚开始,成年后的智力水平就越高。

    那些从小就被弟子规限制的孩子,长大以后大多循规蹈矩。反倒是那些从小积极探索,高光过,也消极过,被人伤害过,也伤害过别人,有过后悔也有过骄傲的人,更有可能成为气度恢宏的人物。天啊,我不脸的感谢我的过往,那些高光的时刻,和所有做过的蠢事,瞬间都释然了。

    所以,青春就该有个青春的样子,趁着年轻,去试错,去折腾,去丰富自己的经历,去把所有的酸甜苦辣都尝一遍,有些事情,值得你付出那么高的代价。

    学完这课,醍醐灌顶,真想打开自己的天灵盖看看自己的额叶皮质,应该无比的---发达吧!感谢青春期的我,感谢那些年宁死不屈的折腾,还要感谢一个在我青春期让我起死回生的人—初中的班主任覃宏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62:《行为》解读5:谁的青春不迷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pqtg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