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最喜欢:“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三毛也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上。
从不读书到读书,到喜欢读书,现在每天都必须读书。从讨厌读史书到现在爱上看史书。体会到读书的乐趣和史书的价值所在。
你还记得你最初为什么读史书吗?最近在读什么史书呢?
我有看史书的念头,因为在知乎上看见一个人四十多岁的人回答一个关于丁克最后是否后悔的问题,他的回答大概是这样的:年轻的时候交过几个女朋友,后来分了,自己属于房车都有,有点类似于砖王老五的类型,可对女生没什么兴趣了,不愿意刻意讨好迎合女性。
突然对二十四史感兴趣,后来花了一两年额时间蒙头看史书,看了三四遍,几乎能背下来了。算是出关了,兴趣索然又开始跟身边的朋友聚会,他的朋友都说他风趣幽默、有内涵喜欢跟他交谈。偶尔也有小美女因为个人魅力跟他搭讪,最后他都无心经营,最后都不了了之。现在他已经结婚了,他觉得一个人挺好的,总的来说两个人比一个人的感觉好。
变得幽默、有内涵深深的吸引了我。然后我就默默的给自己说我也要看《二十四史》,说时迟那时快当天就下载了《二十四史》,每天下班上班的路上看,读了一段时间,实在难啃最后放弃了。现在大概印象:黄帝、尧、禹、舜,其他的也给忘了。虽然不了了之,但是读史书的种子已经种在我的内心深处。
今年六月份从新开始读书本,特别是加入写作打卡后就更加迫切想要读很多很多书。最近读得史书就是《大明王朝》、最近在听《百家争鸣》、《战国春秋》,真的很有趣。
《百家争鸣》、《战国春秋》主要是讲春秋时代的人事。春秋的奠定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是中国史书思想和文化最灿烂会辉煌的的时代。听着那些诸子百家起起落落的故事。深刻体会到了《三国演义》的经典:“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也感触到了俗话说的:“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有现在的经济术语:“回归平均值。”
《大明王朝》主要是讲明朝的历朝皇帝,现在看到了第七、八代皇帝。为什么说是七、八朝呢?因为朱祁镇与朱祁钰两兄弟创造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历史笑话,一个朝廷两个皇帝。
说话是这样的:“朱祁镇是哥哥,朱祁钰是弟弟,蒙古来犯,哥哥御驾亲征,因优势明显,就大意了,结果被俘,眼看明廷要大乱,于谦等拥立朱祁钰为帝,奉哥哥为太上皇,这下瓦喇本想拿大明皇帝要挟明廷,但没用,不过瓦喇对待这位明朝太上皇优待有加,一年后送还时,双方甚至还流泪惜别。
朱祁镇回宫就被软禁了,七年后弟弟病重,哥哥发动夺门之变‘拨乱反正’,期间忘了废黜弟弟朱祁钰的皇帝的身份,就出现了外面坐着一个皇帝,里面还躺着一位,真可谓千古难得的一见奇观。
这件事告诉我们人做事要认真点,不然就留的千古笑柄。
读史书让我变得更加坦然,真的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让我更加坚信利他才是发展的助力石,春秋五霸的强大无一不是广使仁政,任用贤臣;让我更加表白了“勿以恶小而为之”,行小恶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在一次又一次的打破你的底线,改变你心智模式;让我了解中国文化的出处与博大精深,同时深刻意识打史书让人明智一说。
“烽火戏诸侯”周幽王为了夺爱妃褒姒一笑,点燃求救诸侯,最后却因此事无人来助死。
“管仲之交”,不计较钱财,不计较权位,甘心做朋友的绿叶,是来难得之情。
北京之所以为首都,是全是因为朱棣的执意迁都一举。
读史书打开我另一扇世界之窗,让我与别人交流的时候更加自信,不在含糊不清,不在是那个智知起所然,不知其所以然的人。如果你感兴趣可以尝试看先史书。
从个人看史书的经验来看,可以先看自己比较感应、易懂、别人注解过得史记,先打开自己的知识缺口,当你感兴趣后你在去甚深究。这样可能会培养自己看史书的兴趣。
知道的别人在什么地方死,怎么做能过成功,我们就可以把他们作为自己的参考,他们死在那里我们就不去那里,那样做成功,我们就可以效仿他们的做法。可以让我们事半功倍。不过别人的路只是参考,最后怎么做都要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