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能让自己感觉真正“活着”的火焰,而这团火焰,我们可以称之为“心理需求”。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不知道这团火焰具体是什么,总是忍不住问自己这样的问题:我到底在追求些什么?我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本测评从16种心理需求出发,找出你内心深处最想要的需求,挖掘你深层的需求。
综合来看,你的需求指数偏低,可能就如歌曲唱到的那样:原来你什么都不想要。整个人看起来有些清心寡欲。事实上,你并不是没有梦想和追求,只是不太清楚那是否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别太着急否定自己,翻看下文,或许你可以找到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最真实的渴望。
一、你的核心心理需求
求助需求
你有着很高的助人需求。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你一般都会伸出援手,甚至是对方不说,你也会主动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样的你富有同情心,乐于付出,给人留下非常温和、善解人意的印象,仿佛世间所有的美好都集中在你身上。
在生活中:依赖、脆弱
有着高求助需求的你是一个遇事喜欢借助外部力量的人。每次遇到问题,你的第一反应可能是问别人,或者是可以找谁帮忙。于是在很多事情上,你会选择等待别人协助自己解决。
一般情况下,如果别人愿意帮助的,你可能就不会自己动手。但倘若得不到回应,你就只好独立起来,自己解决。
你总是希望别人能够更慷慨一些,能够给予你更多的关怀和照顾,以满足你的需求。对你来说,能够有一个随时可以依靠的肩膀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有人能帮你把所有事情都处理好就更好不过了。
在工作中:柔软、圆滑
在职场中,求助需求高的你会主动寻求他人的鼓励,给人一种积极进取的印象。而且你敢于直接表达自己对他人的需要,能够适当示弱或暴露自己的脆弱,借用他人的力量来帮助自己。相对来说,你会有着不错的职场人际关系。
另一方面,你的主动“麻烦”是一种有效社交,拉近彼此距离的同时,让别人感觉到被需要,甚至产生一种价值感。这可以促进团队的和谐氛围。但如果没有把握好“麻烦”的度,你容易成为别人口中的“麻烦精”,惹人嫌。
再者,对于工作上的事情,你总会想要得到别人的意见和建议,时常会问“这样做对吗”、“要怎么做比较好”的问题,以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帮助。虽然满足了需求,但却会显得你比较没有自信和主见,容易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在感情中:粘人、索取
喜欢向他人求助的你在感情中享受并依赖对方的关爱和照顾,不管什么事情,只要Ta在身边你就会感到安心。Ta是你力量的源泉。而Ta在和你的关系中,感受到了强烈的“被需要感”和亲密感。你会让Ta觉得自己很重要。
随着感情的加深,你可能会越来越依赖Ta、粘Ta。不管大事小事,你都会和Ta分享,询问Ta的意见。你希望对方能够给到你足够的鼓励和爱,把你捧在手心,照顾好你的生活。
当对方没有很好地关爱、照顾你时,你可能就会怀疑对方不爱你了,于是恐慌、不安,有时候可能会不由自主地作一下,哭泣、伤心等,让对方关心自己,这容易让对方感到很累并想要逃离。一旦Ta离开,你会觉得自己的世界都快崩塌了。
在择偶方面,有着高助人需求的另一半和你会有更好的默契,能够满足你的求助需求,给你安全感,为你解决许多困扰,包容你的一切,同时也满足了Ta的助人需求。
无论跟谁在一起,爱情都是一场自我的修行。学会在爱中不断成长,跟爱的人一起去看天大地大,而不是抱在一起相互取暖。
二、你的深层心理需求
心理学家默里表示,每一个核心心理需求背后,其实都隐藏着一个更深层次的心理需求。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深层心理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一般来说,只有满足了低层次的需求,才会向高一层次发展。
但这样的次序并不是完全固定的,层级可以并列,也可以跳跃。很多时候,是因人而异,因事而异的。例如,消防员救火,牺牲了安全需求,而满足了自我实现的需求。所以并不是说需求层级越高,你的人生状态就越好。它只是指出了你内心深处最渴望的那部分。
有着高求助需求的你,内心可能隐藏着【情感联结】的深层渴望。这归属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爱与归属”的需求,意味着在你的内心深处,你渴求爱,想要拥有情感上的亲密感,希望在一段关系或一个群体中被肯定和重视。
归属.jpg
在向他人求助的过程中,你能直观地感受到自己与其他人的联结,尤其是被别人关心、鼓励的时候,你能从中解读出“我看见了你,并在乎你”的信号。这让你感知到他人对自己的关注、关怀和亲近,让你感觉不孤单,很温暖,并获得一种较强的亲密感。
这种亲密让你感觉到“被爱”,你觉得自己可以不用逞强,可以示弱,因为有人可以给你依赖。由此,你会觉得自己是被接纳的,包括自己不满意的那部分。从他人的帮助(接纳)中,你更加认可自己,觉得自己有人爱,值得被爱。
从精神分析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行为来自于本能。你本能地希望被爱、被关怀,而求助他人,表达自己的脆弱,可以满足你的需求。这就是由本能来维系的,我需要被爱(本能),但是没有人会无缘无故给予我爱,所以我示弱,向别人求助,引发别人的同情心来换取爱。
寻求被照顾,也是出于一些隐藏的焦虑,比如害怕承认责任,害怕自己做不好。这可能与童年早期的依赖需求过分得到满足或者没有得到足够的满足有关。通过求助他人,你可以把决定权交给别人,同时不用面对那些不受控制的事情,还可以满足爱的需求。
但过于寻求帮助,会掉入一些陷阱,无法抽身。
陷阱一:伸手党
比如无节制地麻烦别人,理所当然地打扰别人等。当你逐渐习惯他人的帮助,你会仗着别人的善意来捆绑对方必须帮你。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懒,另一方面可能是担心自己做不好,不想承担责任。
短期来看,你依靠别人的力量暂时解决了问题,但长久来看,你终将会为自己的行为买单。不仅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锻炼,自身成长受阻,而且会逐渐透支你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在亲密关系当中,一味地索取,感情终将走向破裂。
陷阱二:失去自我
比如遇到问题习惯性求助别人,难以依靠自己解决难题,容易受他人的影响,依赖他人等。这意味着你逐渐放弃对自我的主宰,而把自我的力量感交付给他人。
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你会有意识将自己置于配角的位置。有了靠山,有了他人的鼓励和支持,你才能肯定自己。在这种情况下,一旦你觉得离不开某个人,你便成了一个脆弱的人。
生活中难免需要求助、依赖别人的时候,在向他人求助时,如何让自己独立,建立稳定的自我,是你需要重点学习的课题。
陷阱三:假性独立
当内在的求助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和回应时,你可能会走向“假性独立”的一面,即遇到问题习惯性自己扛,要求自己独立解决。这样你就不需要别人,就不用遭受被拒绝、得不到回应的悲伤与痛苦。
于是,你也就成为了大家眼中,自己心目中那个独立、强大的自己。长期以往,你可能会愈发地回避对他人的需要,在心里为自己筑建一堵墙,营造一个安全空间,以致阻隔了很多亲密关系的建立,他人难以真正走进你的内心。
三、满足需求的正确姿势
1. 选择合适的职业和团队,满足核心需求
求助需求高的你可能会更适合那些跟人打交道的工作。在这些工作中,不仅求助需求得到满足,而且你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敢于麻烦别人的特点,这也会成为你的优势之一。
v 比如民生记者,收集四面八方的求助信息,有选择地转交给各个部门去处理;比如银行或房地产拓展经理、采购师,为开拓业务忙前忙后,联系别人,请别人帮忙;比如社会工作者,组织募捐,爱心活动;比如产品经理,沟通争取资源等。不管是什么工作,都需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而不能假手于人。
2. 做个有水平的请求者
第一步,确定自己能否解决。不成为伸手党,首先要保证自己不是拿来主义者。第二步,开门见山,避免无意义的开场语,如“在吗”、“现在有时间吗”。第三步,表明你的努力。在求助之前告诉对方,为了解决问题,你做了哪些努力。第四步,明确请求,阐述清楚遇到了什么问题,希望对方做什么。第五步,让对方觉得你应该向Ta求助,不但应该找Ta,而且只能找Ta。第六步,给予对方认可、反馈以及回报,如感谢你的帮助,下次你有需要可以找我。
3. 爱自己,获得自我认同感
第一步,耐心呵护自己请想象,你的心就像一块荒芜的园地,你撒下一些种子,种下喜悦和成功的小树,阳光将照耀著这块园地,你浇水施肥,用爱和关怀照料著它,那将会多么美好!所以,从现在开始,多做一些能让你开心的事情,多赞美自己。
第二步,善待自己的心灵。每天花10-15分钟默想,静下心来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你可以随意想象那些美好的、清晰的场景,在恰当的时候,轻轻对自己说:我爱你,爱你的一切。如果出现一些消极的想法,没有关系,在想象中放下这个想法,然后轻轻对自己说:我爱你,一切都会好的。
第三步,自我对话。每天早晨,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对著镜子里的自己说:我爱你,今天我要为你做点什么呢?听听心里的声音,按你听到的声音去做。如果今天有什么不如意的事,请走到镜子面前说:无论发生什么,我仍然爱你。让自己知道,你对自己的爱不会变。如果遇到了什么好事,请走到镜子面前说声谢谢,让自己知道,你为自己创造了美好的经历。不管发生什么事,你都可以对镜子里的自己说,要注意的是,最后都要表达对自己的爱和接纳。
推荐阅读:岸见一郎/古贺史健《被讨厌的勇气》。
“接受自己会被讨厌的可能,拥有被讨厌的勇气。”
(岸见一郎/古贺史健《被讨厌的勇气》)
防止掉入陷阱,以下是一些可能会有帮助的小Tips:
1. 提高独立能力
自己能做的事情就自己做,不要假手于人。在陷入困境之时,先思考自己能够做一些什么事情去摆脱这个困境,实在想不到解决的方案或拿不定主意时,再去请求他人。在求助他人时,让对方不要直接告诉自己答案,而是给一点启发和提示,最终解决问题的还是你自己。推荐阅读丹尼尔·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
2. 重建勇气
自己一个人尝试做一些略带冒险性的事情,每周做一项。例如独自一人去吃饭,独自一人到附近的风景点周边游,一个人逛街,一个人参加一项活动等等。通过做这些事情,增加自我的力量感。
3. 建立稳定的自我
首先弄清楚我是谁,可以利用管理学SWTO分析工具,了解你的优劣势是什么,目前有的机会是什么,面临的威胁可能有什么。其次,建立内在原则,心里面有统一的判断标准,在前进的路上坚持自己的原则。最后,把评价事情和评价人分开,事情没有做好,要考虑的是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而不是评价人不行,能力不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