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世间万物的认知,在科学技术的加持下,的确变得比前人更接近真相吧。而这些所谓的真相也会因为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而被不断的打破、重建,因此诞生了各种科学奇才,也诞生了无数的科学狂人。总体来说,人们对世间万物的认知,正一点点帮助我们走向前所未有的辉煌,同时,也因人们对世间万物的认知终究要被局限在某种程度和层面之上,也注定了人类终将面临的悲剧命运——那就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就像“薪火相传”这个成语,本来是庄子对于薪柴那“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的命运豁达而无奈的形容,为了呼应“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的悲哀,却最终激发了人们代代穷尽自己生命去追寻真理和信仰的豪情,只能说,人们对万物的认知,短时期内,可能将一直保持在这样的水平——
人类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存在,所以,注定不可能穷尽、掌握这个世界所有的奥秘。人类的命运或许不会因外界环境而早早终结,反而有可能是因自己在认知层面永远无法达到真理的尽头,最终作出错误的判断,以致于将自己的命运一步步推向终结而不自知。
就像作者在书中提到的,1961年,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洛伦茨试图在自己的电脑上运行一个天气模拟程序,为了节省时间,他决定从程序从中段开始执行,并以前一次模拟结果数据作为初始条件。但是第二次结果与前一次模拟大相径庭。他发现,这是因为电脑的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而他打印出来的数字只保留了小数点后3位。这两个数字之间的差异看似微不足道,可在一些系统中,比如天气、双摆、天空中的星团等,只要你无限精确数据到更多位,就可能得到一个相差巨大的答案。洛伦茨意识到这不是一个特例,于是这样总结道:“所谓混沌,就是现在决定着未来,但是近似的现在并不能近似地决定未来。”
因此,本书从多个层面讲述了一些人们自己通过一般性的社会教育和学术训练所掌握的知识之中,到底有哪些是人们越研究越讨论才越觉得无法穷尽的内容。这其中既包含部分科普读物中提到的“蚂蚁能举起超过自己体重几十倍中的物体”,所以人类如果也具有同样的条件的话,是否也能做到的类似吸睛科学伪命题;也提到了关于要不要努力掌握最精准的时间,就可能会影响到你我是否在瞬息之间成为金融家们借助信息差收割的韭菜(哪怕是关于一瓶葡萄酒价格的起伏);书中有关于宇航员到了太空后,眼睛的视力可能会发生改变的科学依据;也有关于创世神话的内在模式的讨论……这些主题或者宏大,或者细微。但是却都与我们未来的命运密不可分——因为除了数学上能计算出来的球体,没有什么能够真正达到圆满,没有什么模型能真正算无遗策,我们只能继续在看似模糊的世界里,探寻自己认定的真相。
阅读本书之后的另一大重点收获,就是从此以后会改变对世间万物之间是否存在真正的联系这类问题的审视角度。就像作者说的:“我们就一直在努力了解现实世界的真实情况究竟是什么样,这就是科学的主旨。……这本书中有我们最喜闻乐见的故事——关于我们如何知道我们所知道的事情,以及我们在不断求知的道路上反复试错的故事。”也许,未来的某一时刻,我们自己的“心流”也会突然沟通我们自己仅有的认知部分的界限,认同“我们对时间的感知都是主观的,取决于我们在不同情况下的心理状态。我们的所感知到的不只有时间,还有光亮、味道、气味以及每一种输入我们大脑深处的信息。感知让我们的生命多姿多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