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寻根问祖记

寻根问祖记

作者: 王达超先生 | 来源:发表于2021-02-25 17:33 被阅读0次


          寻根问祖记-2021年2月

                  又见“传家宝”

牛年春节,各房的兄弟姐妹们再次在老家相聚。

不同于去年因新冠疫情引发的惊慌、恐惧,虽然今年仍有一丝丝担忧,但很快就被大家诉说衷肠的热情所淹没。

不知怎么地,抑或是自然而然地,我们就聊到了家族的历史。从父亲、母亲到祖父、祖母,再到曾祖父。我们围坐在一起,听80岁的二婶讲述(回忆)他们当年从外地搬迁到现住地,从无到有兴家立业的艰难坎坷,甚是感慨……

说到兴处,二婶拿出了压箱底的族谱,一看就是多年不见的“传家宝”。

两块木板夹着的大部头 拆开木板,是三卷族谱


                “传家宝”诞生之时

父亲是老大,下面还有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除了二叔、二婶和三婶之外,父亲、母亲、姑姑、姑爷、三叔五位老人都已相继离世,由于二叔常年在外工作,退休后才回到老家居住,而三婶嫁到王家的时间相对较短,因此对家族的方方面面最了解的莫过于二婶了。

在父亲去世前,这套“传家宝”一直由他老人家亲自保管。在我小时候,记得每年的夏天父亲都会把族谱拿出来晒一晒,以防虫蛀,那时我也曾翻阅过,却因为难以理解其中的内容而望而却步。

首先,以篆书题写的谱名就把我给难倒了。

族谱首页

不过,到了今时今日,我们有了更多方法去解密这本族谱。

虽然没有学过篆书,但大体能认出“江津县汉×山王氏族谱”字样,估摸着“汉×山”应该是一个地名,并看到了题写日期为乙酉年,应该是成书的那一年,也就是族谱的印刷时间。

今年是丁丑年,最近的一次乙酉年是2005年,再上一次是1945年。结合二婶说这些族谱是解放前由八爷爷在白沙古镇用几石大米换来的,由此判断成书的年代很有可能是1945年。

拿出其中一本,翻过首页,是目录,我们看到这是卷十的目录,共有32项内容。

卷十目录

再往下翻是纪年。纪年有两页,从元朝顺帝元统年开始到中华民国,家族的历史从元朝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一直记录到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共584年。由此可知,族谱内的历史信息更新到1944年,结合首页的签字日期,可知此族谱的成书时间果然是1945年。而从1360年到今天,江津王氏的历史已延续了661年。

纪年首页 纪年次页

              “汉×山”就是“汉鼓山”

我用“江津县 汉  族谱”为关键字搜索,搜到了“民国二十五年江津县汉鼓山《王氏族谱》”字样,并看到了与我家族谱一样的封面,由此可知“汉×山”就是“汉鼓山”。

                  汉鼓山在哪儿?

我再用“江津 汉鼓山”为关键字在地图上搜索,却没有搜到这个地方。难道这是一个古地名,今天已不再使用?进一步在网页中搜索,找到了两篇文章:《【寻根问祖】寻找汉鼓山王氏宗亲》和《厚重的汉鼓山王氏祖墓》。

汉鼓山原来在慈云镇

从文中可知,汉鼓山在江津区的慈云镇,但慈云镇很大,汉鼓山具体又在哪儿呢?下面这篇《厚重的汉鼓山王氏祖墓》告诉了我答案。

文章名称有汉鼓山,但文中却未提及

从文中可知,在慈云镇一个叫千秋村的地方,那里有一个王家祠堂,结合文章的名称,我猜测那里应该就是汉鼓山,因此找到千秋村是关键。

                    直奔千秋村

在地图上搜索“江津 慈云镇 千秋村”,确有此地名。从导航看,从江津区城里出发,路程仅有30公里,并不远。我立即根据导航驱车前往,在距离目的地千秋村100米的公路边停下。

下了车,看着目的地方向,那里有一条仅容一车通行的很窄的路,沿着极其陡峭的山坡向下延伸。我缓缓走下去,走了不到50米,看见道路右侧坡下的地里有一位年龄约六、七十岁的农村妇女,背着背篼,里面装了几颗白菜,刚刚挺直了腰,准备往路边走来。

我停下脚步,朝她微笑。她看到我,迟疑了片刻,也露出笑容。我问道:“孃孃,您好!向您打听一个地方,您知道这附近有一个叫王家祠堂的吗?”

那位孃孃睁大双眼看着我,大声说道:“有啊,”她的身体向后转过去,指着前面,继续说,“在那根电线杆的后面就是王家祠堂。不过,从这儿过去不太好走,你可以开车过去,而且可以直接开到王家祠堂。”

                    王家祠堂

向孃孃道谢后我向着她说的王家祠堂方向开去。途中经过一个路口,正寻思该走哪条路,凑巧车外有几个人路过,离我最近的是一位约50出头的中年大姐,身体微胖,但很有精神。我向她打听王家祠堂怎么走,她高兴地为我指了路。

循着大姐的指引,我向着王家祠堂方向开去。首先经过了一小段水泥路,然后拐进一段弯弯曲曲的泥路。泥路上有很深的车辙,如果沿着车辙走,估计路面最高的地方会擦挂底盘。我避开车辙,把车骑在车辙上开,泥土路面很是松软,车在颠簸中缓慢前行。

大约过了3分钟,转过一道弯后,左侧一幢建筑映入眼帘。最里面是一幢两层高的砖砌的教学楼,教学楼的左侧是一排砖砌的瓦房,正前方是砖砌的围墙,右侧是土砌的围墙,土墙的局部已经倒塌。正面的围墙有一道大门,大门上挂了一条红色的横幅,上书“缅怀先祖  和谐聚会”8个白色大字。

大门上方的横幅已悬挂不少时日了

我寻思,这里应该就是王家祠堂了。

来到门前,大门高约三米,门板异常厚重,透出一股旧时大户人家的气势。走进大门,抬眼望去,是一个“废弃”的院坝,长满了野草,看样子已经很久没人打理过了。

高达三米的大门

进入院坝,齐人高的野草挡住了部分视线,但大致可以看到正面和右侧的各个房间的门都是关闭着的,可以辨认出曾经作为小学的一些痕迹。

院坝右侧可见“天天向上”字样

转过身来,从院坝里往大门方向看,可以看到围墙的部分墙面已脱落,露出一块块方砖。在大门的两侧各约6米的地方,可以看到原来曾经各有一道小门,不过已经被堵上了。

大门左侧 大门右侧 从院坝看大门

我翻看族谱里祠堂的平面图,可以看到正面围墙确有三道门,与实物相符。不过,除了围墙外,其余部分与图纸完全不同。猜想是因为年久毁坏以及作为学校而进行了一些改建。

祠堂平面图


                    巧遇“大姐”

从祠堂大门出来,往左走到砖砌瓦房的背面,俨然发现在教学楼的后面还有一幢两层小楼,与教学楼平行。旁边一条小路,通往小楼的后方,并延伸到一片小树林里。这时,路上走来一位“大姐”,远远地就说:“好久没回来了,不过还是没什么变化啊。”

这话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在对我说。我看向她,她“解释”说:“这栋小楼是我家,不过已经很多年没住人了,只是每年春节我都会回来看看。”

见我有些诧异的样子,她进一步解释说:“你刚刚还向我问过路的呢。”

“哦,原来是您,”我这才恍然大悟,“太巧了,大姐,您好,新年好!”

“新年好,年轻人!我快70岁了,你才多大,你叫我什么,大姐吗?”

“不可能,我看您顶多50岁,”我感到难以置信,“不过,如果真是这样,我得叫您阿姨。”

“这就对了,”阿姨说,“小伙子,我姓肖。你贵姓啊,你为何找王家祠堂啊?”

我赶紧向肖阿姨说明了情况。

                    千秋小学

见我是来寻祖的,肖阿姨跟我讲述了王家祠堂改建为千秋小学的大致情况。

这里就是汉鼓山,这个祠堂就是汉鼓山王家祠堂,解放后祠堂曾经迎来了一位退伍军人入住。后来,退伍军人去世,祠堂就空置下来。大约在80年代,祠堂被改建为千秋小学。肖阿姨从90年代开始在学校任教,一开始是住在学校里,后来为了改善居住条件,干脆在学校后面建了这座小楼。

肖阿姨家与学校之间还专门设了一道门,可以方便地进出。肖阿姨家特别好客,老师和学生们都经常通过那道门去她家作客,在那个年代,这栋小楼成为师生们都特别向往的地方。一说到这里,肖阿姨的双眼亮了起来,脸上不由得露出了微笑。

千秋小学最多的时候有200多个学生。由于城镇化的发展,后来生源逐渐减少。到了2002年,就与临近的慈云镇小学合并,学生们都转到那所学校上学去了。

因为学校的校舍属于国家和集体所有,也不敢随意处置,千秋小学就此荒废下来。

                王家祠堂盛况

肖阿姨讲,来王家祠堂祭祖的人很多,尤其是每年的清明节,总是热闹非凡。2020年因为新冠疫情,没能聚成。但在2019年的清明节,各地来祠堂祭祖的人高达1000余人,周围的道路都被车辆塞满了,为了防止安全事故发生,镇里还专门派来警察维持秩序。

肖阿姨指着左侧大约300米的地方说,那儿有你们祖上的墓碑,你可以去看看。

                    王家祖墓

告别肖阿姨,我往祖墓方向走去。

走过一段泥路,上了一条小路,我立即发现了几块石碑。

千一祖墓 綦江王氏支脉 合江王氏支脉

600多年了,江津王氏后人仍源源不断地寻祖而来,由此,我也成为其中一员。也许,这就是中华传统孝文化独特的魅力所在了。

最后,请允许我引用“厚重的汉鼓山王氏祖墓”一文文末的诗来结束这篇文章。

绿水青山藏祖灵,血脉迁延系有因。
常在梦里到汉鼓,时为清明始成行。
顶礼膜拜思祖德,不朽英灵庇后人。
前人种树多辛苦,吾辈岂能乐遮荫?

                              —end—


后记:临别前,肖阿姨还告诉了我一个电话,说更详细的情况可以联系一个叫王远游的先生。当我再次翻看前面引用过的《【寻根问祖】寻找汉鼓山王氏宗亲》这篇文章时,赫然在文末发现了这个名字和联系电话。

按简书要求隐去了电话号码

相关文章

  • 寻根问祖记

    寻根问祖记-2021年2月 又见“传家宝” 牛年春节,各房的兄弟姐妹们再次在老家相聚...

  • 寻根问祖

    亲爱的读者,如果您看见这短短几个字,有知其者请告之。我祖来自安微旌德,旌阳李氏。现迁移湖北省汉川市。

  • 寻根问祖

    一大早,退休的放射科李主任带孙子来我注射室打针,见了面自然一番客套,问长问短。 老李刚退休不久,说话精神响亮,稀疏...

  • 寻根问祖

    午休的时候,我接到了老父亲打来的电话。我这些日子正要找他呢,今天他还给我打来电话了,不愧是亲生父女,真是心...

  • 寻根问祖

    《寻根问祖》 由西向东,一路走来,向着太阳,前进。延安、黄帝陵、黄河、大槐树,有一个概念蹦出脑海...

  • 寻根问祖

    子系无数身,寻根把祖问。 寻根何处寻? 但得六辈亲。 更前不可知,族谱空留名。 无名冢满山,家亲是何坟?

  • 寻根问祖

    六代之前不姓刘, 寻根问祖心早有。 百度里面查资料, 收获颇多乐悠悠。 问...

  • 寻根问祖

    这几天想写写姥爷姥姥爷爷奶奶的故事,走一走他们走过的路,我发现我对他们竟然知之甚少。连他们的名字都没记全。 闯关东...

  • 寻根问祖

    春节期间,远在广州的侄子托人拍来一张照片。 这是山东聊城东阿王坡村的界碑。 界碑上刻有明洪武年间才有了这个村子。其...

  • 寻根问祖记之二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对于现代社会忙碌的人们来讲,这些问题似乎显得有些傻。可是,有多少人能真正回答这些...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寻根问祖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ptsf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