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一路上,磕磕绊绊,山高水远的,才走到这里。终于渐渐的能够看清内心,看懂一些事了。
出身,或者说原生家庭,大都有着因为出处或处境而被注定的意味。我算幸运,生在一个被迫转折也识文断字的书香家庭里,只是也有缺失。
或许每个人成年后性格的成因都和小时候有关,由于那时母亲常年住院,徘徊在生死边缘,父亲并无精力多顾及我们,年龄不大的自己那时已经能深感父亲的无奈和焦灼,我知道我要做的就是尽力与父亲分担,即使也会怕黑,怕孤单,面对很多不能解决的问题,也会逞强的去试试,做饭,洗衣,照顾年幼的妹妹像模像样,学习成绩也不曾落后。也许在亲人朋友的眼中的我是安静懂事,从不给人添麻烦的乖小孩。
可是,有没有可能这只是为了被迫维持一个独立要强的表面,事实上,我学会了把所有的需求都放在心里,学会了不表达,习惯了去压抑感受……
孩童时亲历的种种,成年后才渐渐看懂,自己所经历的生活和内心的期待与小时候有千丝万缕的纵深关联。当然这些都非父母心之所愿,怪不得父母,当时的环境摆在眼前,无法选择。
但是后来我发现这些经历和缺失在以后的各种关系中层层浮现出来,别人自然而然的,之于我是隐性的困难,我知道自己只是表面独立,内心却想依附,期待找到安全感。
和别人在一起时,常常全身心都在别人身上,总是去倾听,理解,宽容顺遂,几乎不表达自己,忽视自己的需求,这或许是多年来一贯的行为模式,认为这样才是正确的,才会被尊重被喜欢。
或许,真正的自己都不是惯性表现下的自己……这个看似全心全意无条件的背后,当然隐藏着被爱被聆听的强烈渴望,我内心的安全感并不多,却总想反馈给他人。
貌似平静实则焦虑的内心,依然渴求关系中的平衡,我是如此不愿深入去交际也恐惧被丢下,假装任何结果都可接受的满不在乎,落寞的藏在孤单,黑暗的角落里,这么多年,卑微的等待着什么……
每当得不到他人的理解,或者受到了冷漠以待,我首先会想,是不是自己不够好,经常反思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是不是做了错事,做了对不起别人的事,充满了对自己的批判,责备和懊悔,我觉得自己无法给予也无从得到,这种低价值感和内在攻击冲突的滋味儿不好受,当我理不顺与他人的关系时,就习惯性的试图从人际关系中抽离逃避,可是人活着不可能逃离所有关系,那段时间心里经常有很大的压力,因此,曾患上比较严重的失眠症。
是啊,一个人需要内里稳定,才好与他人相容,与自己和解,我的内在根基是虚无的。
后来,有一搭没一搭的学字学画,工作做一行又换到另一行,说不上顺利也论不上坎坷,也能敷衍过去,父亲西安的字画实体店生意风生水起的时候,应运有了淘宝店,之所以能几年如一日的心无旁骛,除了货源上的优势以外,还有一个我自认为重要的好处是,和大部分客户的交流可以隔着屏幕,似乎隔着屏幕我就可以把自己隐藏的很好。
即便如此,在日常生活绝大部分时间里,生活在拥挤的城市,避免不掉要接触各种人,我也有着多重身份标签——女儿,母亲,朋友,同事,合作者……每个人大部分生命都在与其他人的繁忙相处中消解着自己。身处复杂的社会关系网中,逃离或回归“一个人”是心中的一个期待,却很难。
这个世界的节奏太快,要强又有些完美主义的我不允许自己跟不上大家的脚步,我们这一代人有着父母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不仅仅是自己给自己的高标准,与此同时,更多的也有来自周围人的压力,每天看别人写的文章有多严谨,朋友圈别人的动态有多精彩,也点赞别人的生活,焦虑自己是否比别人又慢了几拍,就连每天运动的步数,都有了排行榜;想要达成自己的目标,渴望自己的付出尽快看到成效,浮躁不止体现在对物质对成功的热切期待上,工作,生活,家务,孩子,凡此种种都想达到心理预期,这些都要占用必要的时间比例,耗费精力体力,做着手头上的,计划着下一步的,心里还惦记着其他的,就如电脑后台多种程序同期运行,内耗太大,不停卡机,表现在身体上就是亚健康,焦虑不安;就是这样,一边极力逃避,一边逼着自己不停往前走,身心疲惫重新陷入新一轮的自我否定和怀疑之中。
我根本无法改变现状,有过一段极其阴郁的阶段,作息完全混乱,失眠愈加严重,常常在黑暗中呆坐或哭泣几个小时,那种飘渺无着的孤独,没办法自我消解,也没有办法向别人倾诉。在被医生诊断为中度抑郁的时候,我仍然固执的认为关系中的理解关爱和追逐自我实现是治疗自己唯一的“药”。
我在依旧焦躁的日子里感受着希望和失望在心里起起灭灭来来回回,终于意识到自己可能方向错了。
之后连续比较长一段时间没有上班,诚实的说,起初的时候茫然,困顿,自闭……和心理老师接触后开始涉及心理学书籍,一个认识多年很信任的挚友,有意无意的在精神层面一步步引领我走入更深的世界,渐渐的对关爱有了不同的看法,意识到关系不是索取,也不是彼此依赖,而是生命的分享,我们需要成为自己,并且有能力支持对方做真正的自己,不企图改变他人,不再寄望于爱的超能力和无止境的逞强来修复自我的不完全。
从瑜伽习练中,开始明白了“欲想控制须先放松”,每次的练习,首先要做的就是呼吸放松,眼睛放松,眉心放松,脖子放松,后背,腿,脚,内心打开,随着身体一点点放松,心里不再紧张,任何的体式都可以想象成无垠的广阔,感受空白和平静带来的力量,内在的稳定和平和感从每一个细胞散发出来,让疲惫蜷缩的身体重新充满生机和希望,也更加纯净和柔和,当稳定逐渐成为习惯,成熟与明晰便随之而来……
我试图不再依赖外力,不再从外界寻找,一个人发呆去感受空白,去逛公园和看云,感受那些绿色的生机与孤独的静物,坐在无人的咖啡馆,走过路上夜雨覆盖的微黄的路灯,无视时间流逝……在平和安静中看书,种花,瑜伽,在日记中自己和自己对话,情绪,焦躁,难以控制,统统写下来再自我梳理,找到原因,然后从内心给自己有力真挚的支持,这种方法真的很好,有时候还没写完就觉得发生过的很多事其实都不算是什么……
终于,从一个人的紧缩和隔绝里走出来,曾经以为得不到的情感和安全感,似乎正以另外一种形式围绕在周围,也许就像书中的某些句子,变成心里新的支撑;也许是露台刚刚那阵雨,化为滋养美丽花朵的甘露。
那些压抑蜷缩的慢慢消散,头脑中对外界的期待,索取不来的正在瓦解,开始理解周围所有人,也觉察自己,心流再次流动起来。开始和身边的人以自己的方式去正面表达交流,和孩子,和父母,和朋友,与人相处在每一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破格升级。
睡眠渐渐开始变的完整,人也被注满了活力,日子明媚起来,内心世界的边缘在展开,纵深的精神在深入。人不飘零心不摇曳,着实不易。
记得周国平《人与永恒》这本书中的一段话,大致是这么说的:孤独源于爱,期待被爱,无爱的人不会孤独。 也许孤独是感受细腻的人最意味深长的附赠品,受此赠礼的人从此学会了爱自己,也学会了理解别的孤独的灵魂和深藏于他们心中的深邃的爱,从而为自己建立一个珍贵丰盈的精神世界。
原来,人生的修行,由始至终,其实都是一个人的事,想要的安全感从来不来自于他人那里,所有的爱和安稳都来自于自己的内心。
《找回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