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杨之萱—2023.12.02.】
![](https://img.haomeiwen.com/i14707004/98fed1da1c4ea91b.png)
指尖轻触《人生如逆旅,幸好还有苏轼》,我的思绪仿佛穿越回千百年前。我们读书,读诗,读苏轼。于我而言,苏轼就是一本千年的书,一首永恒的诗,人尽皆知,人人品读。
“雅”是身处逆境,仍怡然自适的心态
何为风雅?元丰五年,子瞻在黄州与友人两次泛舟赤壁。苏轼将自己融入江水天地之中,乘一叶扁舟,纵其所如,于风波上飘荡。
夜游赤壁,月下泛舟,是何等的风雅?何等的超凡脱俗?可又有谁知在那份风雅背后,是誓死守贫。两袖清风的他因耿直之性得罪权贵,陷入奸佞小人所掀起的政治漩涡中,此名为“乌台诗案”。
自古清正刚烈之人,多受百姓爱戴,却难容于黑暗的朝廷斗争。他从正式踏入官场的那一刻起,命中注定将有一场腥风血雨。苏轼被贬至黄州后也曾有惆怅与苦闷,但他身处逆境不改忠贞之志,及时调整心态,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
苏轼的一生让我想起了中国古典文学大师叶嘉莹。她成长于战乱年代。年轻时,她就遭受了父亲失踪、母亲病逝的沉痛打击。再后来,她一路波折、坎坷不断。人生中的很多不幸,她几乎全“赶”上了。但叶嘉莹并没有消沉厌世。她将余生许给诗词,为传播古典文化尽心尽力。
“俗”是自得其乐,仍平平凡凡地活着
苏轼身上散发着浓浓的烟火气。他的作品言语朴实,感情真挚,通俗易懂。
古代,远在庙堂之上的官员,很难能了解穷乡僻壤老百姓的真实生活。但苏轼知道,百姓被横征暴敛,深受苦难。即便在官场上一次次被排挤,他也从未放弃过要造福老百姓。苏轼在杭州当官期间,建苏堤,治西湖,深受当地老百姓的爱戴。
当被贬黄州尚且不能自保时,他组织慈善团体,救济穷苦百姓。当流落儋州后,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在当地兴办学校启发民智,还为百姓挖水井,造福一方。
思绪从宋朝回来,回望当下。日复一日在凌晨五点的广场上吹奏萨克斯的老人,路灯下劳作的环卫工人,校园里朝气蓬勃的学生……我想,这就是平凡吧,是生命最初的模样。
如果只懂得雅,那是孤芳自赏;如果只懂得俗,那是无畏轻狂。雅俗共赏,正好完美地诠释了苏轼的人生。我们读书,读诗,读苏轼,雅俗共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