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5
我自小就喜欢读书,上学时语文书发下来,先就把里面的文章故事读一遍,除了抒情散文不看之外,连有意思的文言文也先读一读。大学和研究生期间以及工作的头几年,是比较痛苦的读书期,那时候强迫自己专注于专业,不允许自己读小说等杂书,对说理论述性的书籍也嗤之以鼻,可以说是自己提升最慢的一段时期。
工作时间久了,特别是得心应手之后,慢慢地人松弛下来,看的书多了也杂了。小说、随笔、诗集、感兴趣领域的教科书、历史、游记等等都看得津津有味,觉得有趣又有料。当然这个过程是逐渐的,一开始读的主要是小说,而且喜欢国外的大部头小说,很多国外名著就是那个时候读的,包括飘、雾都孤儿、呼啸山庄、基督山伯爵、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那时候读书不挑作者不挑国别也不挑类型。
一段时间之后,转而对中国书发生了兴趣,经史子集什么都看,读了资治通鉴、史记(没读完)、左传等,后来对其中一些人物发生特别的兴趣,开始专读某个作者的书,比如专门读了庄子、列子、孔子、王阳明、顾颉刚、钱穆等名家的书。
此后,看书渐渐繁杂,读了很多小品、散文、游记,还有很多不知该归入哪一类的书,比如查令十字街四十八号、莎士比亚书店、剑桥往事、理想的下午等。
也开始读诗,一开始是被纪伯伦的诗打动,才去除了自己多年来对诗和诗人的偏见,终于认识到了诗的优美与读诗的益处。自然,中国古诗除外,中国古诗之美是一早就领略的,也很早就看了诗经、楚辞,被深深吸引和陶醉。
再往后,看了一些各领域的教科书,比如心理学领域,包括社会心理学、大众心理学、阿德勒心理学等著作,再比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金融类的书,大空头、非理性繁荣等,人物传记类,一些思想史、美术史、音乐史类的书,一些建筑类的书,等等,感兴趣就看看。也看了一些方法论的书,如塔勒布的系列,尤瓦尔.赫拉利的几部,万维钢、古典等的书都会看看。这个阶段读的小说大部分是对某个作者感兴趣,就集中找来看看,比如村上春树、加西亚.马尔克斯等,中国作家比较感兴趣的主要有路遥、阿来、余华、老舍等等。
最近一段时期,看书少了,对大部头已经没有耐心,对大部分小说也失去了兴趣,常常看个开头就放下了。只拣着轻松的生活类随笔翻阅一些,包括汪曾祺、周作人的随笔,包括武林旧事、容斋随笔等,看的书更加贴近生活,对书中记录的一些琐事也咂摸得津津有味。
这就是我这些年读书的历程,有得有失,更多的是欢乐和思考。有没有益处?肯定有,有哪些益处?还真说不上来。回想一下,一杯茶一本书的一个下午,可能更多的益处是那种宁静闲适的心情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