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百无聊赖的下午,转悠到一家私人书店,这家书店开在花鸟市场里,在我们这个三四线城市已经营业快20年,老板在我印象中是个戴着眼镜的文艺青年。那天下午,偶然路过,进去一看,还是那么狭小的空间,狭长,挤满了书,仅够2个人侧身,买书看书的人不多,老板也在,还是佛系的很,看自己的书,你爱买不买,如有问题,他会从书中起身,耐心为你答疑。
书品种很多,突然发现《书生之见》许子东,锵锵三人行的嘉宾,内敛,斯文,还真没看过他的书,买了,回家细细看来,蛮有趣。
摘抄:
除了做对的,获益赚钱的事情以外,人生还有第三个生活动力--有意无意的处于恐惧而躲避灾难。
只要不放弃,人总会找到对的事情做,也能赚钱,处于信仰做坏事和为了利益做坏事,前者不知是坏事,后者明知是坏事,哪一种更可怕?
一个人失去独特的记忆,苦难、幸福、奋斗,他就不是原来那个人了,更换一个人的记忆,就是更换一个人的生命。
身体是经济、民主、衣食住行,头是 文化、政治、意识形态,换身体与换头又是怎样的象征关系?
2012年,北大有七成本科毕业生与四成研究生选择京外就业,2015年,清华毕业生京外就业连续三年突破50%,说明他们的职业考虑大于城市的考虑,我个人认为这是个健康的方向。
坚持专业精神,不一定跟社会回报成正比,理想状态是活做到100分的好,又能得到100分的经济回报。
娱人为了生存,娱己是为了艺术。
抗议歧视的终究还是处在弱势的群体。
对强者,我们来讲平等,对弱者,我们讲次序。
“科举制度”是维护社会相对平等、防止阶层、阶级彻底固化的重要手段。
如果仍相信,好好学习就能天天向上,相信做好事就应该得到好的回报,这样的人其实是对社会有信心,充满正能量的。
中国教育的历来目的------格物致知。
注:格物致知 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事物道理的一个理论,已失佚,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但《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现代汉语词典》2012年发行的第六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今天的培训,第一要求写作要生活化、信息化、专业化,要“垂直”。第二文字要活泼,第三政治上千万要安全,否则一切白费。
文章的写法:自己的目的,忠于自己,忧国忧民,报纸连载,网络写作。
推荐书目:张爱玲《尹宝滟送花楼会》、宋以朗《宋家客厅:钱钟书到张爱玲》、格非《大年?、陈忠实《白鹿原》、乔良《灵旗》
注:《白鹿原》是以《灵旗》《大年》的方式写的《红旗谱》,现代西方的魔幻现实的技巧,对20实际50年代做精心的解构,基本上是小众阅读。
新华书店或其他书城营业员的水准,决定了中国人平均文化水平。
推荐:《2001太空漫游》、《日瓦戈医生》、《公民凯恩》、《小城之春》、《黄金时代》
一个社会有左右派之争是社会健全的标志。
注:许子东,上海人,祖籍浙江天台。现任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东亚语言文化系文学硕士,香港大学中文学系哲学博士 。历任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 ,中国文艺理论研究会理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 。主要研究领域为郁达夫研究、张爱玲研究、"文革"小说研究等。2000年起担任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节目嘉宾。 著有《郁达夫新论》、《为了忘却的集体记忆-解读50篇文革小说》、《香港短篇小说初探》、《张爱玲的文学史意义》等作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