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好到差
一直觉得许子东是个香港人,看了简介才知道,原来是上海人。更让人惊讶的是,他还研究郁达夫、张爱玲。文学领域研究的东西真是好玩。和那些城市规划、程序编写的工科、理科生研究的东西完全不搭边。韦神的研究,让人不知所云。这些搞文学的人,研究的东西,就是“深度八卦”!
王安忆的《小说六讲》,通俗易懂,而且让人对“文革”有了更微观的认识,这一点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读书的快感一来,激动的在心理默念了无数次“开卷有益、开卷有益…”。这本书完全不同于她和她母亲一起写的另一本书——看不下去。
一本书能带给人快感,怎能不去关注作者呢?王安忆还活着。[偷笑][偷笑][偷笑]很开心检索到了她参加的综艺节目。看了许子东和窦文涛以及王安忆那一期《锵锵三人行》。读书带来的快感消失了一半,甚至更多。
许子东的表达,比王安忆更清楚。学识似乎也比王安忆丰富扎实些,这或者是我的偏见,也或者是他们两个人的研究点不同。总之,对王安忆对好感减退许多。窦文涛不过是个主持人,感觉他会在“众多方面”不及这个女作家,可是节目中,对话一展开,窦文涛直指重点的问话,以及他的大胆,让人对王安忆仅存的好感没多少了。或许这是窦文涛的场子,更有主动权吧!
以前看席慕容的书,又看她的采访,文字给人的印象和本人差不太多。可是王安忆,却不同。面相小气不说,总感觉她又有几分刻薄。
(二)差到好
怎么会从王安忆,跨越到许子东呢?因为我看了王安忆的《小说六讲》,便想着看一下有关她的视频采访,一检索,便检索到了王安忆、许子东、窦文涛一起聊天的《锵锵三人行》。我根据节目,将三个人做了一番比对,对王安忆的印象有点差。
书还是要看完的,前半部分,不觉得精彩,后半部分看完。心里的兴奋如吃了蜜一样———这也许就是读书得到的高潮吧!书里关于小说写作的部分,让我受益匪浅。关于张爱玲的部分,让我大开眼界不说,还重新认识了张爱玲。
有人说,王安忆是新时代的张爱玲,可我看了王安忆的样子,并不觉得她像张爱玲,张爱玲总是一副优雅、高傲的样子,王却不是,我感觉她有几分邋遢、似乎口齿也不清晰。读到她书中对自己有益的部分,我又觉得我对王安忆的认识有偏差。
人,就是这样,时好时坏,我很喜欢随着阅读的深入、自己对作者的认知也发生变化。不知道读完获得文学奖的《长恨歌》之后,是不是对王安忆会更喜欢了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