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北京风水博物馆馆长冯志亮:闲说其他国家也过小年,还给灶王爷灌酒

北京风水博物馆馆长冯志亮:闲说其他国家也过小年,还给灶王爷灌酒

作者: 东方雨虹编辑部总编 | 来源:发表于2022-06-30 08:16 被阅读0次

    今天是北方小年(腊月二十三),明天也是小年,是南方的小年(腊月二十四)祭灶。

    三十年前,可是大节,是和五月节端午、八月节中秋一个重量级的。至于灶王爷的传说,相比大家都有所了解,大家别嫌烦,简单带两句:说是平民张生不学好,乞了讨,要饭到前妻家,羞愧难当钻进灶台烧死,玉帝怜惜张生知耻,遂封灶神,每年腊月二十三(江浙地区二十四为小年,可能玉帝在南天门,住北方的灶王爷道远,得早走一天)上天汇报。所以这一天为了灶王爷能上天言好事,家家准备各种活动,得给他老人家送行啊。

    虽然这传说一丝可信度都没有,但并不妨碍人们对小年的认同度。原因很简单,以前平民百姓日子过得不富裕,想有一个好的寄托,来年能吃饱饭。而现在不同了,人们生活好了不说,在城里,烧煤气连传统灶台都没有,灶王爷像也没地方贴,小年就越过越淡了。

    顺便说一下,在中国民间,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

    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气影响较重,因此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相反,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便为腊月二十四;而沿湖、海的居民,则保留了船家的传统,小年定在腊月二十五。

    而南京地区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地区,这是因为在明代朱棣篡夺皇位后,实行了暴政。当时的百姓在永乐元年正月十五举行灯会,心里纷纷怀念朱允炆时代的宽政,场面赛过过年。因此在南京地区,元宵成了小年。西南云贵川地区和部分北方回民地区把正月初一作为大年夜,除夕就成了小年夜。

    书归正传,虽然灶王爷越来越受冷淡,可还是虎老余威在,因为不仅中国有祭灶日,很多受汉文化影响的周边国家也是过小年的,如日本、韩国、朝鲜、越南、泰国等。尤其是日本,在农历腊月二十三和腊月二十四甚至腊月二十五,也有祭灶活动,并且,这一天不可缺少的是“清酒”,这话还得从头说起。

    想当初,唐朝文化风靡日本,遣唐使十三次来中国学习。中国的古书他们视为经典,中国的礼仪他们完全遵照,中国的汉字他们继承大半,中国的节日他们跟着庆祝。就这样,他们也一并将“祭灶节”和中国的酿酒技术带进国内。

    其实,在唐以前是不过小年的。唐玄宗天宝初年,大唐帝国人口达到了7500万,生活富足,每人年均800斤粮食,这是个什么概念呢,自安史之乱后直到1982年才恢复这个数值。

    安史之乱爆发了,人口骤减,日子一天不如一天,能吃饱饭越来越变得奢侈,人们希望上天知道自己的疾苦,从而得到怜悯,灶王爷这位“一家之主”的神仙慢慢出现了,而且形象也愈加丰满起来。因此,腊月二十三祭灶,送灶王爷升天,逐渐成为民间传统节日。

    虽然大唐帝国当年光辉不再,但日本人对汉文化的崇拜没有变,包括中医技能、茶酒加工、陶瓷制作都非常感兴趣。唐朝中后期有了“小年”,能保佑百姓远离饥饿,他们觉得这个节日很好,也就学了去。那时日本社会资源很少,食物加工简单,节日也不固定。

    日本人,认为自己是天照大神的子孙。那么,天照大神是个什么神呢,日本传世著作《古事记》中说是太阳女神,照耀五谷,使得万民滋养,永世传承。那小年这天就是灶神向天界的大神汇报工作的日子,和中国的传说差不错。

    无论大神还是灶神,既然是神,就要供养,至少中华文化是这样。祭祖祭神,离不开酒,得让神灵喝好了,不然上界的不说好话,下界的找你麻烦。因此,唐人酿酒技术,被日本遣唐使完整的学了去,并发展创新,制成著名的“清酒”,传承至今。

    中国的白酒,现在来讲是名不副实的,分明是无色透明的,怎能称之为“白”,其实,现在的白酒,是一种蒸馏酒,就是利用酒精的沸点(78℃)和水的沸点(100℃)不同,将粮食发酵后的混合液,加热至两者沸点之间,从中蒸出和收集到酒精成分。所以,度数可以提纯很高,液体也清澈透明。这种技术,是阿拉伯人在八世纪发明的,传到中国来已经是元朝的事情。

    在此以前,国人喝的酒一直是浑浊的,一碗酒,上层是度数不高的酒浆,下层是发酵后的米糟(类似现在的孝感佬米酒)。《水浒传》中,兄弟聚义,常有一句“筛几碗酒来”,“筛”即是把米糟过滤出去,尽量使酒浆澄清。在《三国演义》里也有“一壶浊酒喜相逢”,那酒就是白浊,再筛也筛不成透明的,是名副其实的白酒,度数也只有十度左右。

    日本人掌握酿酒技术之后,通过不断研究反复试验,发现在传统浊酒中加入石炭,因石炭具有很强大的吸附能力,可使杂质沉淀,便可得到清沏很多的酒液,于是“清酒”发明了。

    在日本,许多场合都要喝清酒,从每年农历三月三日的“女儿节”(汉唐时期的上巳节,隆重程度相当于西方的圣诞节),一直到八月十五“月见节”,再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节”都要喝淡金色的清酒,吃圆形的白色米团子,还要朗诵自己做的应景诗。

    清酒酿造的原材料是稻米,这点与中国以高粱为主料有所区别。发酵期二十天左右,直至色泽浅黄带金,再放入石炭,过滤酒液,期间不能用阳光直照,否者,液体变黑并毁掉它的味道。清酒酿成,醉人心脾。

    喝清酒时也有讲究,要在加热后饮用,加热时的温度在五十摄氏度左右,这个温度能减少清酒最初的酒精浓度(中国白酒也加热喝,“温酒斩华雄”),这个浓度大约在15度左右,比中国白酒略高。清酒装在不透明的陶瓷酒瓶里,斟在小小的酒杯中,它在日本复杂而又频繁的节日和商业宴会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日本人把清酒视为国之精粹,甚至上升到信仰的高度。祭灶节这天自然少不了,而且上要做贡品,下要做饮品,为得祝福,大人小孩都要喝一点。这,却和中国过小年习俗大不相同。

    中国过小年,要扫尘土贴窗花,炒年糕吃糖瓜。给灶王爷送行,要喜庆,用黏甜吃食糊住他的嘴,在灶神像前摆一桌子贡品,单单不给他敬酒。

    为什么呢?再回到那个传说,灶王爷前身张生是因为花天酒地醉生梦死,才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的。死后被玉帝封了神,让民间祭拜,但偏不给他酒喝,原因有三:一是不能让前身的恶习重染,耽误了上报天庭的行程;还有常说酒后吐真言,万一喝醉了,把主家不好的事情给说出去了,岂不事与愿违;再说灶王爷旁边还有个灶王奶奶呢(张生的前妻),给爷爷灌酒,奶奶不答应啊。

    因此,在过小年时,不仅不给灶王爷敬酒,每家每户还要禁酒,男女老幼都不允许喝,甚至家中备酒的,都要藏起来,不能放至明处。

    而日本就不同了,祭灶一定喝酒,不知道有没有灶王奶奶,就是有,不但不会拦着,很可能还得抢着喝。

    据《日本书纪》记载,酿酒技术传入后多为女性工作。当年神功皇后为了庆祝自己刚出生的儿子被立为皇太子,亲自酿酒,以作纪念,而神功皇后那是一位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绝世美女。

    据说,她在酿酒时,总感觉酒的香味不够芬芳,就将自己沐浴干净,跳到酒池之中,用自己的体香沉浸到酒浆之中,使得酒气清香,如少女般美妙(看来神功皇后那时也就十多岁)。别说喝了,闻闻人都醉了。由此,从那时起,古日本酿酒逐渐变成美女的专职。

    听着怪神奇的,日本很多所谓的史书都是神鬼满天飞,也不必全信。不过在日本古代生活中,女性与酒的关系确实是很深的,比如说古代的“杜氏”(指由中国传来的造酒人,传说酒是杜康发明的),日语中也写作“刀自”,读音和“杜氏”很相近。而这个“刀自”乃家庭主妇之意。因此,当时酿酒就理所当然是主妇的工作了,日本自古流传下来的最原始酿酒法儿就是女性用嘴嚼饭使淀粉糖化用来发酵的。

    这又是怎么回事儿呢?原来,酿酒时欲把酵母发酵为酒精,糖分是必不可少的,可作为原料的稻米是没有糖分的。这就需要把淀粉糖化,现在是用麦菌来促使淀粉糖化,过去没这玩意儿,只能以人嚼米产生唾液(含有唾液淀粉酶)来使淀粉糖化。这个大家能明白吧,初中上化学时应该讲过,要不馒头嚼时间长了会感觉有甜味呢,就是这个道理。

    而这嚼米的嘴,当然是用年轻漂亮的美女之嘴来嚼最为合适了,日本人无法想象用男人的在过去连牙刷都没有的时代,那张嘴里嚼出的糖化淀粉酿出来的酒如何下咽。这个是绝对不可以有的,所以,既然一定是用嘴制酒了,那就说什么也得用美女、女神的嘴来嚼(虽然同样没有刷牙),因此日本人典籍才把古代制酒与皇后扯上关系了。

    当发明了麦菌,不能再用这种方式酿酒,但女性与酒却永远分不开,既然懂技术,自然有酒量。直至近现代来,日本女性的酒量也一直不减反增,记得看过一篇关于女大学生饮酒的调查报告,其中说日本女大学生每月的酒钱竟然高过男生20%,喝酒次数也比男生高17%,岂止是巾帼不让须眉,这简直就是尤胜须眉的节奏。

    讲了这么多,再回归被日本称之为“祭灶节”的小年。虽然,中国灶王比日本灶王待遇低些,无酒不成席嘛,但无论在哪里,传统节日总是寄托着美好。

    日本,在今天,每户家中都要摆上生鱼片寿司料理,烫一壶清酒,全家人在一起,先敬灶神,后全家共饮,其乐融融。当然,女主人必为持酒官,她是“刀自”啊,喝多少由她定。

    而我们今天的小年,也早已没有了诸多禁忌,酒可以喝一点,因为它,融入的是祝福,沟通的是情感,表达的是祝福……

    祭灶王

    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

    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扫尘土

    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粉刷墙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贴年画等等。

    剪窗花

    所有准备工作中,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

    贴春联

    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

    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见的有天地神联:“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财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井神联:“井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面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则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

    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牛似南山虎、马如北海龙”、“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

    另外还有一些单联,如每个室内都贴“抬头见喜”,门子对面贴“出门见喜”,旺火上贴“旺气冲天”,院内贴“满院生金”,树上贴“根深叶茂”,石磨上贴“白虎大吉”等等。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联珠。

    洗浴

    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吕梁地区讲究腊月二十七日洗脚。这天傍晚,婆姨汝子都用开水洗脚。不懂事的女孩子,大人们也要帮她把脚擦洗干净,不留一点污秽。民间传有“腊月二十七,婆姨汝子都洗脚。一个不洗脚,流脓害水七个月”的俗语。

    婚嫁

    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好特别的节日,大家一起体会吧……

    冯志亮,笔名禾子尼,号渤海居士,出生于河北秦皇岛。北京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易经文化馆馆长、中华百家姓博物馆馆长、中华姓氏研究院院长、北京姓氏文化馆馆长、北京风水博物馆馆长、北京海图书画苑首席文化顾问。冯志亮先生是著名品牌推广人、姓氏文化学者、姓名学专家、修谱师、网络新闻营销奠基人和发展者,曾提出关于网络广告价值排斥论的“蓝海观点”。2013年冯志亮先生受聘为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与哲学系特聘教授。冯志亮先生涉猎广泛,书法绘画造诣深厚,并痴迷于文学历史,亦是一位古体词人和家史家谱研究专家。冯志亮先生著有《渤海诗词集》、《姓氏溯源与民俗探究》、《怎样修家谱》、《怎样编家史》、《怎样写自传》、《易经新解》,以及《百家姓寻根手册》五百余部,《中华姓氏家谱》三百余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北京风水博物馆馆长冯志亮:闲说其他国家也过小年,还给灶王爷灌酒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qatb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