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月份的时候,博士和大家分享了文章《游戏术语简介:“Roguelike”和“Roguelite”的异同》,介绍了“Roguelike”和“Roguelite”游戏类型,前者是“像《Rogue》的游戏”,而后者则是“Roguelike”的衍生作品。不管是“Roguelike”还是“Roguelite”,它们的鼻祖都是《Rogue》这款游戏。
《Rogue》的全名是《Rogue:Exploring the Dungeons of Doom》,是由加州大学克鲁兹分校的学生Michael Toy 和 Glenn Wichman开发的地下城冒险游戏。回顾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龙与地下城》及奇幻文化是非常流行的,因此《Rogue》也深受其影响。在《Rogue》中玩家扮演一位冒险者,前往一个深不见底的地下城,目的是达到最底层,找回宝物。
作为一款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产品,《Rogue》这款虚拟终端机游戏的容量非常小!整个游戏占用磁盘空间5MB,其中4MB是DOSBOX,剩下1MB是游戏说明书,而游戏本体足足有90KB!没错!这款游戏的容量比博士写的这篇文章还小!不过两大特色让《Rogue》成为了最伟大的游戏之一,分别是“永久死亡”机制以及“随机生成地图”机制。
优秀的游戏自然会有人来模仿,于是许多“像《Rogue》的游戏”诞生了,这些游戏就是“Roguelike”游戏。在2008年的国际Roguelike发展会议上大家对这类游戏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并被命名为“柏林诠释”。“Roguelike”游戏包含了:不可挽回性、生成随机性、进程单向性、游戏非线性等等。
游戏开发者们遵循上述的准则,有打造出了不少经典耐玩的游戏,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暴雪的《暗黑破坏神》系列,游戏中有很多《Rogue》里的随机生成、资源管理的元素,尤其是一命到底的专家模式堪称一款即时战斗的《Rogue》。而有些游戏为了吸引新手,刻意摒弃了一些苛刻的游戏设计,降低了难度,于是“Roguelite”游戏出现了!
回到《Rogue》这款游戏,我们看到:游戏是通过文字排列显示出随机的地下城与怪物的,玩家就是那个方形笑脸,通过移动与指令与地图上的物件发生互动,包括怪物的攻击、触发陷阱机关,打开宝箱等等动作,这款鼻祖游戏既没有精彩的画面,也没有华丽的动作,基本上就是一款文字冒险游戏,但是它对游戏界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有趣的是:近期博士发现《Rogue》在Steam上推出了!目前是“特别好评(98%的好评)”的状态,而游戏的发行日期是“1985年6月1日”,非常有趣!如果你喜欢“Roguelike”或是“Roguelite”游戏,难道不想来参见一下鼻祖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