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清醒思考的艺术》读后感

《清醒思考的艺术》读后感

作者: 夫礼者 | 来源:发表于2019-07-08 23:35 被阅读0次

    推荐于左耳朵耗子,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陈皓大佬 了。

    1. 概述

    全书并不厚,只有215页,却以小章节的形式列举了52种生活中很常见的思维错误(有些虽然很常见,但内因也隐藏得较深,没有一颗执着之心很容易被其表层的幻象所迷惑),并且每章标题都会附加小标题进行简单的说明,以让初读和再次阅读出书的人能够马上理解或想起这个陷阱的大概含义。

    这里笔者不对所有52条陷阱进行挨个介绍,那就成复印机了,这里就只整理几个笔者印象比较深刻的,并附上自己的一些理解和遐想。

    2. 典型错误

    2.1 幸存者偏误

    开篇的“幸存者偏误”极具现实意义,我们在生活中随处可以见这个错误的思维陷阱——人们总是系统性地高估成功概率。人们总是将目光放在聚光灯下的那个,孰不知一将功成万骨枯,现在的所谓主播,歌星等造星运动不断刺激着青少年甚至成年人的欲望,有理想自然是好事,但还请时刻保持清醒,知道概率的渺小。

    多逛逛曾经大有希望的项目,投资和事业的墓地有助于保持清醒,避免这个偏误造成的影响。

    2.2 过度自信效应

    第3条”过度自信效应”——即使悲观的人也会高估自己,你比你自认为的要差,只是程度不同罢了。近年来笔者评价面试者时候非常关注的一点——此人的自我认知是否和他展示出来的能力相吻合?投射到实际的生活中,要对所有的预测持怀疑态度。没有哪个大项目比原计划更快更便宜地竣工,也很少有开发项目如期完成,预估的时间内总是很难完成任务等等都可归于此。

    应对之法就是谋划事情时候从悲观角度出发,做最好的准备,最坏的打算。

    2.3 "好转之前会先恶化"陷阱

    这是第12条的陷阱。这一篇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在于其对于宗教"末世论"的解释。笔者在看完的瞬间不由得笑出了声——"在天堂降临地球之前,世界必须毁灭,灾难必然会发生。信徒会认为情形的任何恶化都是证明了预言,而每一点好转都是上天的馈赠"。

    应对此类陷阱的方法就是盯紧里程碑,它会帮你检测和警醒这类陷阱。

    2.4 "事后诸葛亮"偏误

    这是第14条的陷阱。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提到诸如"我早就说XXX",“你要是当初听我的XXX”等等。相信没人愿意在事后听到这类话,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无数次,且在未来依然会不断地发生。2008年的金融危机,1914年的世界大战,1980年的美国总统大选等等,现在一堆人给你分析得头头是道,让人觉得这简直是必然事件,但事情的真相却是在当时的场景下,没有人站出来预言其存在。

    这类偏误归根结底就是"事后诸葛亮,事前猪一样"。多做笔记,记录下你的预测,这样当你回头看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世界是不能被预测的。

    2.5 回归均值

    这第18条陷阱意在告诉我们——极端成绩和不太极端的成绩总是来回交替的。例如某个好学生很有可能某次突然成绩大踏步后退,但下一次又回到了前列。这个陷阱的很大一个问题在于其会导致相关领导或负责人推导出处罚比夸奖更有效——例如处罚差生,夸奖好学生,当回归均值生效时候,以上结论似乎显而易见。

    时刻警醒这个陷阱的存在,遇事不要妄下定论,多多观察,谨言慎行。

    2.6 结果偏误

    第20条陷阱在于揭示人们总是试图以结果为导向去判断决定。记住:结果差并不一定意味着当时所做的决定不对,反之亦然。

    在判断决定好坏的时候,请置身于当时的情景下,过滤掉事后知道的一切信息,然后作出判断。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被轰炸的珍珠港,请不要站在现在的视角去分析。

    2.7 稀少性谬误

    第28条"稀少性谬误"旨在告诫我们判断某件事物时候,不要纠结其所谓的稀有性。这类陷阱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饥饿营销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还有诸如"库存清仓",“仅今天有货”,“最后一天优惠”这样的言论相信各位读者或多或少都听到过。

    保持清醒思考的能力,仅仅按其价格和作用来判断是否需要某件物品,不要受其稀有性的干扰。

    2.8 锚定效应

    第31条的“锚定效应”普遍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譬如销售首先喊出一个非常高的价位,然后等着你去还价;亦或是面试者简历里的期望薪资等等。

    这类陷阱你需要不断警醒其存在,然后设法减少其影响。

    2.9 社会性懈怠

    第34条的"社会性懈怠"和一条心理学概念"即时反馈"息息相关,当人们身处在一个团队中的时候,因为很难看到个人努力带来的效率上的提升,因此人们总是倾向于部分倦怠。典型例子就是划桨手身上存在社会性倦怠,而接力赛运动员身上却没有。

    社会性倦怠是一种理性行为——既然出半力就可以了,那为什么要出全力?

    需要注意的是社会性倦怠带来的另外一个问题"责任扩散效应"就值得我们警醒了——团队与甘冒比个人更大风险的倾向,因为大家都会想"一旦出事,不是我一个人的责任"。

    2.10 享乐适应症

    第47条陷阱享乐适应症,快乐和悲伤(即使是断手断脚这种)最多持续三个月,因此你要避免很长时间都不能习惯的负面印象,比如长时间的往返交通。笔者阅读过的《把时间当做朋友》里给出的解释是大脑会选择遗忘痛苦,我们要学着用一颗平和的心去接受将要做的事情,这样才能坚持,这里的例子包括锻炼,学习等等。

    2.11 预测的错觉

    这第41条"预测的错觉",其中的措辞可谓是字字诛心。尤其以基金管理人彼得林奇的话尤甚——美国6万多个经济学家,只要预测对两次经济危机的发生时机,他们就会成为百万富翁,但到目前为止,他们中的大部分还只是普通职员"。

    保持对预测的批评态度,面对预测时候反问自己俩个问题:

    1. 作出预测的专家是否有约束机制?例如预测失败时候是否有相应程度的惩罚措施。
    2. 该专家过去五年的预测成绩证明如何?
    2.12 认知失调

    这第41条"认知失调"主要出现在我们面对自己的能力不逮时候,我们总是倾向于找出一个不那么扎心的理由来让自己好受一些。就像伊索寓言里那只没有吃到葡萄的狐狸一样——"我觉得它们没有熟透,我不喜欢酸葡萄"。

    3. 跋

    本部分作为全书最后的汇总性章节,从人类进化的角度解释了这些陷阱存在的必要性——因为进化并不等于优化,而这里面很大一部分是人类在进步中保留下来的特性导致的,例如现代社会奖励深思熟虑,但古代却不是,你需要马上动起来,否则可能就会被老虎吃掉。

    4. 最后

    这是一本常看常新的书,需要定期翻阅,借以不断磨练自己的思维,剔除思维瑕疵,封堵思维漏洞,还原世界本质。

    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的意义是检验,不是创造或发现;也就是你得有了理论,实践才会有意义。对于书中提到的陷阱,有些你可能理解到位了,但应该还有更大多数属于模糊能感觉到,却表达不出来,也就是形成不了清晰的思维脉络;或者知道有问题,却无从下手;更有甚者毫无知觉,浑浑噩噩。知晓这些陷阱,可以为发现或避开它们打下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之后再在生活中刻意去探索与发现,理论结合实践,虽然完全避免属于天方夜谭,但是至少知道自己发了啥错误,以及这是由什么导致的? 相信没人愿意浑浑噩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清醒思考的艺术》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qdzx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