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
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
打小就听着“这家孩子聪明,学习好”“那家孩子聪明,长大有出息”……之类的话长大,心里是很期盼自己更聪明,能得到老师、家人、亲朋的夸赞——以能得到多少夸赞作为自己有多聪明的依据,方向不对越努力越白费。有时候邻里之间面子上的好听的话却让孩子当了真,以至于在将来会由社会告诉自己原来是如此的平凡。
再大一些时学到一个词“耳聪目明”,这个词和“博闻强记”在意识里挂了勾,以为耳朵听得多;眼睛看得多就是聪明了,尤其是陶渊明的那篇“五柳先生传”中的一句“好读书不求甚解”,简直在明着说多看多闻,不理解也没啥。在这种思想之下“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囫囵吞枣”是表现,结果自然是“镜花水月一场空”。
到底什么是聪明?
史记里的这段话说得太明白,反听为聪,不顺大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面对问题先思考,而不是习惯性地听别人的答案;内视为明,能够明察自身,所有的情绪是因何产生,自己的应对是否自如;明了聪和明,最终战胜自我,是为强。
有了聪明之后,还要找对人生的方向。有为智者说过,半辈子过去,如果还是找不到方向,就看看以前的日子里花费时间最多的一件事,那个可能就是自己的“天职”。
如果还是不知道该做啥才是对的,那么不要做明知是错的事情,这样离对的方向就更近了一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