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同性还是异性,我们应该先做人,其次是做个好人,紧接着是做一个优秀的好人,最后才加上其他的修饰词,做一个温柔抑或孤独的、坚强抑或脆弱的优秀的好人。
——写在前面
1、命是父母给的,路要自己选。
我本科的室友,他来了学校半年,他没有给父母打过一个电话,他果断,他不考虑父母,但是在某种一定的程度上伤了父母的心;我研究生的室友,他每天都要打电话给父母说,今天发生了什么,吃了什么,他踌躇,他犹豫,父母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他人生选择上的羁绊,缺少了年轻了历练。在这两者之间,我宁愿我是前者,因为随着时间的逝去,生活的历练,我们还是会回家的。对于我,我不喜欢我母亲的“小气”,一种“斤斤计较”,也可以理解是中国普通的母亲为了自己的孩子,省吃省用,为了给我付房子的首付,而这默认的前提是结婚,我的下一代;正是因为这样,苦了母亲,苦了母亲的母亲。而我的父亲,他总是有长篇的道理,我很抵触。所以,借用你的话,“话不投机半句多”,所以,我封闭着我自己,他们继续为了我而努力奋斗着。我在想,我是他们的动力,会不会有一天他们知道我是同性恋,他们的信念在那一刻开始坍塌,而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只是,我还年轻,还没有到而立之年,还不需要面对很多的压力。
我,没心没肺,幸福快乐的时候,我很少想到去和父母一起分享;但是,受挫的时候,我的选择常常是回家,在家呆了一个礼拜,心都变静了。有时候,我在想如果有一个女生,能够愿意和我结婚,然后离婚,该有多好。在中国,面子永远是很重要的。世俗会对一个没有结过婚的女人或者男人八卦,但却很少对一个离过婚的男人或者女人八卦。不要说我自私,扪心自问,无论你做怎样的选择,你都对不起了别人。出柜,不婚,你对不起父母;不出柜,结婚,你对不起自己和另一个男孩或者女孩。
读了那么多年书,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也许哭泣过,也许徘徊过,也许脆弱过,和父母交流,在某处我达不到你的要求,应该在他处,好好弥补。
命是父母给的,路要自己选。即使有时候没有路,走着走着,雾散了,便有了。人多了,变有了。
我们不是一个人,仅仅在中国,十三亿中的1%是同性恋。
2、我们不缺爱,我们不将就。
我有一个同学,他是家里的第五个孩子,是第一个儿子。我说,你姓张,世上有千千万万的人姓张,你父亲有何担心,你们的姓氏无法延续。他说,因为没有儿子,在农村会被别人看不起,会受欺负。重男轻女的思想,其实是男权主义,其实也是因为整个大环境的因素。我们只是用现在公认的伦理道德去约束它,去权衡它,其实这不一定是对的。好比,如果在60年代,国家鼓励计划生育,你生了二胎,你的铁饭碗丢了,还要批评,罚款;而10年代,国家老龄化严重,国家在某种程度上鼓励生二胎,这到底是谁错了?很难去定论,时代的环境不同,人的命运就不同。同性恋在60年代是流氓罪,也是会丢铁饭碗的。正如白先勇《孽子》中描述的一样,很多人都聚集在一个黑暗的公园路,他们只有黑夜,没有白天。我们应该庆幸,我们没有生在非洲,一个同性恋需要矫正治罪的地方,即使没有生活在欧美,但是,我们的周围也已经足够的开放,和理解与包容。中国已经是第21个可以在欧美驻中国领事馆登记同性婚姻的国家。
网络这样的一个平台上,什么人都有,用对了,确实产生了很多正能量。但是,其实90%的人,他们只是以一种“中国式的凑热闹”式的方式去评论。我总是这么理解的,只有你自己成了弱势群体,你才会知道弱势群体的需求和无奈。所以,要努力,要努力成为这个行业顶尖的人才,然后为这些弱势群体代言。我们很优秀,同性恋没什么大不了的。
异性恋只是主流价值观,有些人接受不了同性恋,那也很正常,就好比我接受不了SM性虐恋,甚至我们还会去像异性恋去抨击同性恋一样的方式,去抨击性虐恋。所以,不要去要求别人,要求这个环境。很多人都是好人,很多人都在为我们努力着,同性恋合法化在中国确实有戏。(对于这一点,可以去查证李银河第一次在代表大会上提出同性婚姻合法化时的情景记录),只是我们等不等得到,来不来得及。时代总是会使一部分人受难。
3、等待是一件很美的事情
没有争吵,不需要辩论,等待,等待着事态的发展,等待着对的人的到来,等待着舆论改变走向。
希望世界忙一些,忙了,就没工夫八卦了;
希望世界慢一些,慢了,我就能赶上了;
慢慢地,我们成长了;
慢慢地,我们优秀了;
慢慢地,他们理解了;
慢慢地,我哭了;
慢慢地,我含着泪笑了。
因为,我知道,我们,他们,都不会舍得让一个优秀的孩子去承受世俗的压力。
于北京
2015年7月 为了一个青春奋斗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