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正月十五行通济,随行随想

正月十五行通济,随行随想

作者: 城匠朱工 | 来源:发表于2019-02-21 22:09 被阅读0次

    今年元宵节已过,广东佛山元宵的盛况还在发酵,微信、QQ都是市民“元宵行通济的”话题、照片。元宵节的晚上,看到市民们浩浩荡荡的行通济大队伍,想起了去年元宵节,随陈工参加“一中紫荆花助学关爱协会合唱队”活动,有感写的一个随笔。今天回看,那点点滴滴历历在目,整理好,在这里与朋友们分享。

    注:陈工退休前是佛山市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的总工程师,人称陈工。

    《正月十五行通济,随行随想》——朱工  (2018年3月4日)

    每年到了年十五,中国的春节至此结束。正月十五也叫“元宵节”,全国各地均有庆祝活动,大多悬挂彩灯、灯笼、彩旗、彩妆游行、舞龙舞狮.......。

    录诗如下:《元宵》(唐寅 明)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佛山年十五的民俗活动是“行通济”,其地方特色是: “行通济,无闭翳”。广大市民在正月十五,十六这两天,全家携老挈幼。带着生菜走通济桥,过桥到了生菜池抛菜祈愿:家庭幸福,流年顺利,然后吃碗汤圆,仪式结束。

    正月十五那天,佛山通济桥一带也是张灯结彩,舞狮舞龙,人头簇拥,喜庆热闹。

    “一中紫荆花助学关爱协会合唱队” 是佛山行通济活动,亦即 “温暖佛山——慈善文化人人行” 活动的主力队伍。今年是第二回。 春节前后,这个合唱队已在杨文君老师的指导下,借用华英学校的礼堂反复练习。歌者并非科班出身,凭着热情与执着,练出和谐的合唱美音,唱响通济广场。

    陈工并非一中的校友,因合唱队男声不够强大,他欣然应邀参加合唱队,每次集训一如既往的准时与认真。在家里则经常一边听歌曲的原唱,一边对着歌谱练习。神情专注,发声讲究,把自己那种“对所做的事情全情投入”的精神发扬到极致。

    正月十五早上在通济桥现场,陈工随着杨老师的指挥,尽情的唱呀唱呀,早已把自己融入到歌曲中,融入到大合唱宏亮的声场中。

    看到这一切,不由得想我家行通济的点点滴滴。 讲起行通济,自己真惭愧,居然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才得以认识,那还要拜托陈工母亲的言传身教。

    少年时代家住佛山地委机关大院(现佛山市府处),翻过西边围墙是一片鱼塘,其中一条土路直达一处军营(现金鱼街干休所)。军营前又是一条土路(现金鱼街),沿土路往南行再向西行不远有河涌,河堤,石砌大桥,那是通济桥,也是少年的我玩乐的地方之一。

    通济桥,始建何年,我不太清楚,据说:有史考证它芳龄已超过450年,曾被多次修缮、重建。1958年前的通济桥,桥头石级共9级,桥尾13级,是“九出十三归”的意念。后因修筑普澜路,桥被拆了。 我们青少年时代接受的教育是:凡是旧社会留下来的都是“封资修”。因此,从末听闻 “行通济,无闭翳” 这一民谚。近在咫尺的通济桥和 “正月十五行通济" 的民俗亦无从认识。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填、大拆、大建高潮迭起,河涌鱼塘填了,土堤土路掀了,旧屋旧庙拆了。原河涌上建起钢筋混凝土大楼,河涌变成地下排污渠。

    亦是那些年,陈工母亲与我们同往。春节后她提出要“行通济”,于是第一次有了这个自娱自乐的家庭活动。 其实原通济桥位置己无河亦无桥,老太太却非常熟悉那个地方,边行路边指指画画,说说旧时事,给我们上老佛山的民俗课,让我们知晓佛山旧时“行通济”的规矩与盛况,行完了还要吃汤圆,寓意团团圆圆。 幸亏新普澜路有的食店还真有保留了这个习俗,完了老太太的心愿。

    自此,每年正月十五晚行通济成了我家的传统。 后因城市管理者为了活动的绝对安全,将路线拉得足够长,行这道小桥要步行2、3个钟。虽然我们家就在金鱼街上,与通济桥近在咫尺,老太太再也不敢坚持年十五晚“行通济”,改在次日的早上。

    其实旧民俗的“行通济”是过了年十五,次日子时开始的。 新禧年到来,城市管理者顺应市民的意愿,在原通济桥所在地挖塘,建桥,建牌坊,建广场,还在通济广场造了一个巨大的“放生生菜”,这些新古董现被捧为宝了。

    陈工大姐也继承了母亲的传统,年年的年十五都会举着风筝喜喜洋洋行通济,还为陈工的演唱助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正月十五行通济,随行随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qjd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