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更愿意听从谁的领导?怎样的领导者更能够具有权威和说服力?
曾有凯洛格商学院、斯坦福商学院和卡内基美隆大学泰珀商学院联合开展过一个研究,旨在发现和领导力有关的人格类型。
在三个系列实验中,参与者被分到几个组。研究人员让他们管理象征金钱的代币,然后分析他们的行为。有些人选择自己保管代币,有些人将其拿出来作为集体资金。
研究结果显示,那些性格更和善的人在小组中是最受欢迎的,但是他们也被视为软弱或容易受骗。
那些支配欲强、行为更具进攻性的人被认为具有“阿尔法个性”。
凯洛格商学院的罗伯特•利文斯顿解释说:“自私让你看起来更具主导性,作为一名领导者这会让你显得更有魅力,特别是在存在竞争时。”
“从潜意识层面上来看人们通常会得出这一结论:和善等于软弱。”
而利文斯顿博士认为,人们倾向于将进攻性和领导力联系在一起,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贪污腐败。
他说:“那些品行更好、更和善、更多地为他人着想的人最不可能被选为领导。
那么,难道越是自私的人,越容易成为领导吗?
试想一个场景,你和另外两个人去陌生的地区探险,朋友A很无私,并且乐于助人,在你和另一个朋友B之间起到“桥梁”的作用,拉近了彼此之间的关系。而朋友B则不太友好,有些自私的倾向。
当你们遇到危险时,你们会更愿意推举谁为领导者?
这里的所谓“领导”,指的并不仅仅是公司领导,而是引导人们行为,引导群体做出最终选择的那个人。
所以我们推举谁为领导,基于我们对于“领导”这一概念的认识的基础。
换言之,我们认为领导应该是怎样的,那么符合这些条件的人就会被我们推举为领导。
那么在大众眼中,领导应该是怎样的?毫无疑问,排名前几的品质应该是有权威、强硬、果断,甚至是冷酷;相反,那些优柔寡断、善解人意、感情用事的人一般会在作重大决定之前瞻前顾后,从而引发严重的后果。
从这一角度来讲,自私和领导之间并没有直接联系。但在当今社会,人们对于领导的认识已经开始走向一个极端,人们普遍认为“领导就是自私的”、“领导都是重利轻义的”、“只有那些不顾感情的人才能取得成就”。
所以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领导与自私这一个人特征逐渐建立了联结,以至于当人们在推选领导时,无意识地更倾向于选择自私的人。
因此,并非自私的人容易成为领导,而是人们认为领导应当是自私的,并且人们认为自私的人更加冷酷、果断和坚决。
实际上,自私并不能让人成为领导者,在很多时候,自私的人让别人感到无法信任,安全感得不到建立,自身的利益也得不到保障。
要想成为领导者,一定要让人们感到心服口服,并且能够保证人们的利益,以及其他各种复杂的因素,例如领导的才能、自身的权威、劝导说服力等等。
一个人的权威由权力、专业知识、个人经验、能力和地位等因素构成,而权威又是一个人是否能够得到别人信服的关键。
如果一个人拥有某一领域的至高权力,那么他一般能够成为领导,并且能够使得人们听从他的指导。比起那些在该领域默默无闻的人,我们更愿意选择那些有权力的人来指导我们。
专业知识是领导者领导群体成员的基础,即使一个人有最高的权力,但若缺乏了专业知识,也会降低其威信从而受到人们的排斥。
个人经验指的是各方面的经验,它有助于领导者在领导的过程中解决各种问题,缺乏了经验,领导者的地位就会岌岌可危。
能力指的是领导者的领导力,它涉及领导过程的方方面面,领导力是保证群体达成目标的关键因素。地位指的是人们的社会地位,高地位个体通常具有更强的说服力,能够让人们信服;反之,低地位个体说出来的话一般不会得到太多人的认同。
总之,权威受到以上几个因素的影响,要成为领导,就必须在这几方面有所建树。
社会支持影响着领导者的说服力和威信。例如,当领导说的话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同,但迫于压力人们不得不服从,此时,如果有其他人率先反抗,就会大大增加反抗率,从而使得领导的威信降低。所以说想要成为领导,就有必要让人们支持自己,而不是跟自己唱反调,这需要领导关心群体成员的利益,照顾成员们的感受。
而对于已经是领导的人来说,就更应该“稳定民心”,维持以前对待成员的态度,增加自己的社会支持率。领导是带领人们朝共同目标奋斗的人,但完全正面的形象并不足以维持领导地位,使用一些“铁腕手段”是必不可少的。
作为领导,要让群体成员知道“违反规则”的后果,并且最好让其他人也看到对成员的惩罚,这称为“替代惩罚”,也可称为“杀鸡儆猴”。这有利于让成员清楚犯错的后果和严重性,以及树立起自己的威信。
总之,要成为领导,权威、社会支持、反馈这三者都不可或缺,只有掌握了这三点诀窍的人,才具有资格去领导众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