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扒一扒“魏玛共和国”

扒一扒“魏玛共和国”

作者: 长安府尹 | 来源:发表于2018-04-27 15:22 被阅读73次

         德国从1871年1月18日由帝国宰相奥托•冯•俾斯麦(德语:Otto Eduard Leopold von Bismarck;1815年4月1日-1898年7月30日)统一以来,历经德意志帝国(德语:Deutsches Kaiserreich),魏玛共和国(德语:Weimarer Republik)以及我们都知道的由阿道夫•希特勒(德语:Adolf Hitler;1889年4月20日-1945年4月30日)所建立的第三帝国(德语:Großdeutsches Reich),以及二战后的东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语:Die Deutsche Demokratische Republik))和西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语: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最终1989年两德统一所形成的新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历史车轮中“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定律,在德国的历史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在其历史中,魏玛共和国是我们知之甚少的一段时期,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个让我们看似熟悉又陌生的“魏玛共和国”

为什么叫“魏玛共和国”?

        魏玛共和国(德语:Weimarer Republik)指1918年至1933年采用共和宪政政体的德国,于德意志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霍亨索伦王朝崩溃后成立。由于这段时间施行的宪法(一般称之为《魏玛宪法》)是在宪法召开的国民议会上通过的,因而得此名称。其使用的国号为“德意志国”(Deutsches Reich)。“魏玛共和”这一称呼是后世历史学家的称呼,从来不是政府的正式用名。有如现在的法兰西共和国算是第五共和国,共和是针对政权的说明,和国号无关。

共和制的成立:被控制的革命

      1916年开始,德意志帝国实际上由保罗•冯•兴登堡为首的军事独裁组织—最高陆军指挥所统治。当德国即将战败时,这个第三最高指挥要求成立一个文官政府,以求与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议和。同盟国之一保加利亚在9月已经退出阵营,故德国难以负隅顽抗。新任德国总理马克斯•冯•巴登在10月3日向威尔逊提出停火协议。10月28日,德国政府修改1871年定下的宪法,让它实行多年来拒绝接受的议会制。总理以后对议会负责,而非皇帝。

     然而,将德国转变为英国式君主立宪国家的计划马上失效,皆因德国渐渐陷入近乎混乱的状态。大量身心受创德国士兵重返祖国,导致大量暴力事件发生。甚至连参加被右翼分子刺杀的领导人葬礼之左派势力都产生内讧,大打出手。

     军事领导层在未经政府同意之下,竟然下令公海舰队出击。这在军事层面上是不可能的任务,而且只会令谈判失败。结果,10月29日开始叛乱爆发。威廉港两艘军舰的水手首先兵变。当军方拘捕一千名水手,并把他们送到基尔时,威廉港兵变发展成全国性叛乱。其他水手、士兵和工人都响应被捕水手起义,并仿照1917年俄国革命中的俄国工人般建立了工人和士兵阶级之苏维埃,并在很多城市里夺取军政权力,史称德国革命。11月7日,德国革命蔓延到慕尼黑,令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三世全家逃亡。

      最初,苏维埃只是要求军方释放水手,且苏维埃没有一个总书记,不像一年前的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然而,随着苏联的崛起,起义令统治阶层以至中产阶级甚为恐惧德国即将成为社会主义国家。

       当时,工人阶级分成不同的政治派别。其中一个派别从传统工人阶级政党社会民主党分裂出来,自称为独立社民党(USPD),并支持社会主义制度。支持议会制的社民党势力为了不损失影响力,便走向前线,于11月7日要求威廉二世逊位。11月9日,菲利普•谢德曼在柏林的德国国会大楼宣布共和国成立。两个小时后,卡尔•李卜克内西也在柏林城市宫殿4号大门的阳台宣布成立一个自由社会主义共和国。

       11月9日,首相马克斯•冯•巴登将权力交给社民党主席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可是,巴登的行为并未能满足群众。故此,翌日一个叫人民代表议会(Rat der Volksbeauftragten)的革命政府成立,由社民党与独立社民党各三位代表组成,分别由艾伯特与胡戈•哈泽领导。虽然新政府获得柏林的工人及士兵议会承认,却为罗莎•卢森堡与卡尔•李卜克内西领导的斯巴达克同盟所反对。在艾伯特于12月16日至18日为议会召开的国民会议中,他所属的社民党夺得大多数议席。因此,艾伯特能够马上召开国民议会,以期拟定宪法,建立完善的议会制度,于是支持建立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势力减弱。

         由1918年11月到1919年1月,德国实际上由人民代表议会独裁统治。在这三个月之内,新政府出奇地表现积极,发布了大量政令。其活动多数限于几个范畴,包括八小时工作天、家居劳工改革、农业劳工改革、公务员工会之权利、地方社会福利(分为国家与联邦州层面)、国民健康保险、令被遣散工人复工、打击强行遣散并加入上诉制度、薪金协议的管制,以及在地方和国家层面上实行一切阶级的20岁以上人士之普选。在魏玛时代的德国,有时候宣传单和海报会以德意志社会民主共和国称呼魏玛共和政府,但该名字从来不是官方国名。

国防军与革命

        艾伯特为了令自己刚刚成立的政府能控制大局,便与原为埃里希•鲁登道夫领导、现在由威廉•格勒纳领导的最高陆军指挥(OHL)协议。艾伯特-格勒纳协定规定,只要军队承诺保护政府,政府就不会尝试改革军队。一方面,协定象征了军队正式承认新政府,令中产阶级安心;但是,左派的政府就被认为出卖了工人的权益。

         以上的协议,也是令工人阶级在社民党与共产党之政治代表分裂的第一步。共和国的命运,始终相当受到在政治上落后的德国工人运动影响。社会主义运动的中坚分子往往遇到重大困难,总是凭着机会以感性的忠诚结盟,而不是根据真正的政治需要行事。如果没有站在议会制度与极左势力间的数百万工人支持,社会主义分子根本难以共谋大事。政治混乱令极左与极右势力容易展开激烈斗争。德国当时的政局可谓岌岌可危。

        1918年11月23日,一个政治人物艾伯特要求最高陆军指挥镇压柏林的兵变,令社民党与共产党正式分裂。士兵抓到柏林市的指挥官,并把人民代表议会的所在地德国总理官邸(Reichskanzlei)封闭。国防军血腥镇压事变,导致左派以社民党变成反动派为由,正式决裂。在仅仅七个星期之后,独立社民党就退出了人民代表议会。12月,包括独立社民党左翼分子与斯巴达克同盟的数个左派团体组成了德国共产党。

        1919年1月,柏林的工人企图以更激进、血腥的方法实现评议会共产主义,却受到由志愿军人组成的半军事组织自由军团镇压。其中,著名革命义士罗莎•卢森堡与卡尔•李卜克内西在1月15日被杀。后来,在艾伯特的批准之下,凶手只是交由军事法庭惩办,而非民事法庭,故此刑罚较轻,当然也没有令左派更接受艾伯特。1月19日,德国举行国民议会大选。包括独立社民党与共产党的左派政党都是组织松散,结果让温和派夺得大多数议席。议会代表为了避免会议受到柏林的暴力事件影响,改在威玛召开国民议会。德意志帝国魏玛宪法共和的非正式国名也由此而来。威玛宪法创造了一个半总统制的共和国,并设置了由比例代表制选出的议会。民主社会主义及民主政党得到八成选票。

         1919年,威玛政府与协约国签署凡尔赛条约。德国其后成立了魏玛防卫军,并按照条约限制陆军人数为十万人、海军人数一万五千人。虽然军队名义上变成共和国军队,但仍全由昔日帝国军队阶层控制。于是,军队依然是保守势力,而且独立于政府,对共和国的影响甚巨。跟其他革命不同的是,德国革命竟然让军队重新掌握权力。国民会议进行期间,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在慕尼黑成立,但迅速被自由军团与正规军推翻。这类保守势力酿成极右运动与组织在巴伐利亚发展,包括新成立的纳粹党。街头斗争仍然持续。在德国东部,保皇党势力企图打击共和国,而波兰人则在波森省及上西里西亚分别发动大波兰起义与三次西里西亚起义,争取波兰独立。

施特雷泽曼的黄金时代

        古斯塔夫•施特雷泽曼在1923年担任德国总理,后来从该年到1929年就任外长。在他当政期间,由于起义减少、经济复苏,所以共和国能够休养生息。施特雷泽曼上台后首先推出地产抵押马克,用以减轻恶性通货膨胀对德国社会与经济的祸害。由于他坚持拒绝发行更多钞票,所以令问题迎刃而解。他为了振兴经济,更减少政府开支、简化官僚阶级并加税。威玛政府接受了美国的道威斯计划,减少德国的战争赔款。

        1922年,德国与苏俄签署拉帕洛条约,恢复外交关系。1925年,施特雷泽曼与协约国签署了罗加诺公约,恢复德国在欧洲的外交地位。德国凭着确认其西部边界,成功与邻国修好。在施特雷泽曼的帮助下,德国在1926年加入国际联盟并作为第六个常任会员国。德国也停止裁军。然而,1920年代初期的德国只是表面繁荣。她之所以经济复苏,有赖外国贷款,故渐增本国国债,并令整体贸易额下跌、失业率上升,施特雷泽曼的改革始终是治标不治本。纵然德国在多方面都略见进步,施特雷泽曼仍然被他的政敌批评,被指为采取“屈从政策”,逐步实现凡尔赛条约的条款所需。

        施特雷泽曼在1929年病逝。魏玛共和国的黄金时代结束。

共和国失败之原因

       魏玛共和国悲惨的崩溃,到今天仍然颇受争议。虽然希特勒按照宪法的机制合法成为德国总理,而他的纳粹党也在1932年两次议会选举中得到大多数议席,纳粹党被认为在当时还没有足够力量上台。当一些历史学者尝试将某些意识形态合理化时,他们就在冷战意味之上述事情的原因与历史分析上意见分歧。其中一种推测就是,倘若当初希特勒没有当上总理因而没有政治与逻辑上的优势,纳粹党在1933年选举中的表现会如何。纳粹主义的崛起,从来没有单一原因。最常为人所断定的原因可以分为三方面:

经济问题

      西方民主历史上,威玛共和国所经历的经济问题是最严重的。恶性通货膨胀、高失业率与生活素质大幅下降都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1923至29年,德国经济略有复苏,但1929年开始的经济大萧条引发西方经济严重受创。由于当时德国非常依赖美国的借贷,故首当其冲。1932年,德国大约有五百万人失业。不少人将困境归咎于共和国。当政党在任何时候都想推翻共和,令议会无一政党能够取得大多数议席之时,情况就更加明显。 1929年华尔街股灾引发的大萧条,令共和国深受其害。大萧条以及其后的经济不景加重德国对其债主美国的财政负担。对脆弱的共和国而言,经济大衰退无疑是大灾难,也是纳粹党能够当政的重要因素。

       由于凡尔赛条约迫使德国交出资源丰富的国土和巨额赔款,大多数德国人认为其条款过于严苛与令他们的国家降格。虽然条约为德国经济带来的实际破坏难以估量,但惩罚性的赔款引起人们的惊慌与怨怼。纵然赔款金额巨大,德国最后只付出了八分之一的金额(参见洛桑会议)。然而,赔款的确令德国所得市场贷款减少,迫使威玛政府以大量印制钞票应付其赤字,结果引起恶性通货膨胀。而且,德国军队本来在去年有机会取胜,却突然失败,故此在1919年德国战败后,失望、恍然大悟的军队返国并间接引起政治大乱。如此的混乱深深影响德国人的心理,而且可能因此造成以希特勒为代表的极端民族主义之崛起。

        大部分历史学家都同意,有很多德国的工业家将共和政府与工会和负责签署条约的社民党拉上关系。虽然有些学者认为希特勒被用作对付后者的工具,但在工业家愿意支持希特勒之前,共和国已经非常不稳定。就连一些支持希特勒就任总理的人,也并非完全接受纳粹主义;他们认为支持希特勒只是为了推翻共和国,但不是长远之计。由于纳粹党支持者众,更不乏原本拥护左派的工人,所以工业家的支持不是希特勒获得大众支持的唯一原因。

制度漏洞

      很多人都相信,1919年定下的威玛宪法含有数项弱点,令诸如纳粹党势力容易建立独裁政权,但一个不同的宪法能否阻止纳粹党夺权确是未知之数。而1949年的西德宪法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则被认为是力图消除这些弱点的法规。

       总统(Reichspräsident)的职位被认为是“替补皇帝”(Ersatzkaiser),意指虽然废除了帝制,帝国总统却依旧拥有相当于皇帝的权力,从而弱化了政党政治的角色。威玛宪法第48条赋予总统在“公众秩序与安全受到严重骚扰或威胁”时候可以“采取任何必须的政策”。虽然第48条作为紧急法令,但在1933年前它常常被用来在没有议会的批准下通过法案,令纳粹党更容易完成一体化(Gleichschaltung),例如纳粹党就以第48条为基础通过了国会纵火法令。

        完全的比例代表制选举制度意味着得到任何规模的支持之政党都可以得到议会议席。结果,很多包括极端政党的小政党都按照这制度建立政治势力。在战后的德国联邦议院中,只有得到5%以上票数的政党才可以得到议席。不过,德意志帝国的帝国议会采取多数制,而议席的分配则与共和国的雷同。

        德国国会(Reichstag)可以在未能决定总理继任人时把总理革退。这种不信任动议令总理更替频繁,令政治不稳定。故此,西德的基本法规定议会一定要预先选出继任人才可以投票令现任总理下台。(参看建设性不信任动议)

        宪法也规定,当总统辞职或死亡后,帝国总理会兼任总统,拥有总统的权力,直到选出新任总统为止。故此,1934年兴登堡逝世后,希特勒兼任总理与总统。不过,当时希特勒的独裁政权已经固若金汤,所以上述规定不应被视为引致纳粹党上台的单一原因。

个人影响

     有些学者转而考虑个体及他们所作的决定。不过,这种看法带来的问题就是究竟他们当时有什么抉择,故此引来臆测与假设。

    1930至33年期间,总理布吕宁的经济政策颇受争议。政策令很多德国人认为共和政府刻意减少福利开支和支持极度自由的经济体系。在经济大萧条的狂潮下,当时布吕宁有没有其他方案是未知之数。

     1925年,保罗•冯•兴登堡元帅就任共和国第二任总统。这位支持帝制的将军代表了过去君主立宪统治的德意志帝国,难以视他为支持共和国的民主派,但他从来不是纳粹分子。同时,1930年代时八十多岁的兴登堡已经老态龙钟。如果兴登堡坚持民主信念,他不会轻易以第48条架空议会权力,也不会签署国会纵火法令。其实,兴登堡经过一天半的考虑后才在1933年1月30日任命希特勒为总理,代表他当时曾经怀疑后者的诚信。有人认为,如果希特勒未能当上总理,纳粹党可能失去很多支持者。

     魏玛共和是德国历史上第一次走向共和的尝试,于德国十一月革命后而生,因阿道夫•希特勒及纳粹党在1933年上台执政而结束。虽然1919年的魏玛共和宪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在法律上仍然有效,但纳粹党政府在1933年采取的一体化(Gleichschaltung)政策已经彻底破坏了共和国的民主制度,所以魏玛共和国在1933年已经名存实亡。

相关文章

  • 扒一扒“魏玛共和国”

    德国从1871年1月18日由帝国宰相奥托•冯•俾斯麦(德语:Otto Eduard Leopold von...

  • 猫扒扒目录

    第一章:猫扒扒简介 第二章:猫扒扒添加商品 第三章:猫扒扒启动 第四章:猫扒扒接单演示 第五章:猫扒扒自动收取红包...

  • 扒一扒

    今天特别有感触,也不知是为何,就想书写一点点东西波动一下在这喧哗的世界已然沉寂已久的心。 都说扒开人的内心,会有两...

  • 看看就得了呗! 扒,扒你妹啊扒!!!

  • 扒一扒RPC

    前言:本篇文章是继JDK动态代理超详细源码分析之后的,因为RPC是基于动态代理的。想必大家都听过RPC,但是可能并...

  • 扒一扒DOM

    目录1.什么是DOM2.节点的概念3.节点的属性和方法4.Element对象的属性和方法5.Attribute对象...

  • 扒一扒鲁迅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说起这鲁迅先生,许多人脑海里立马蹬蹬蹬蹦出三大家——“文学家”、“思想家”、“革...

  • 猫扒扒启动

    开始启动猫扒扒 1,启动并登陆微信 2,点击启动服务 3,自动跳转微信成功 猫扒扒介绍:猫扒扒是一款 为微商打造的...

  • 二四六

    零六零二一扒仨扒

  • 每日一画——板绘或指绘day·11

    扒扒以前的画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扒一扒“魏玛共和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qobl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