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整个微信圈都在热传的《卖米》之后,久久无法平静。真实贫困下家庭里每个人坚韧又不甘的无奈深深刺痛人的内心。恨不能化身米贩,买下那两担雪白干净的大米,减轻此刻他们一时的贫苦。
文章很平实,但奇怪的是,平实的文章把这个家庭里的每个人的命运都深深刻印到了我的脑海里。思绪里挥之不去的是萦绕在脑中对他们现在命运的祝福和好奇。可惜的是作者的英年早逝,让我再次认识到人生的残酷和无情,他们光是为了活着就用尽了所有的力气。
看完文章后,我始终抑制不住情感上的失落。反复不断的追溯失落的根源,才最终恍然,我念念不忘文中的毅宝,仿佛正是潜意识里我曾见过的有庆(《活着》),他们虽有些许的天真顽皮,但生活重压下,过早的乖巧懂事,让人有无法释怀的心痛和怜爱。
他们都生活在农村。中国人的苦难,在农村扎根得最深,中国农村的苦难,在这些勤劳、淳朴、憨厚的农民家庭里扎根扎得最深。从我记事开始,我就知道,我们的文化里一直在歌颂赞扬农民的淳朴与勤劳,可是,至今这个群体依然是最需要支持和帮助的群体。为什么,是不是因为勤劳、淳朴、憨厚,是弱者服从强者的隐忍,是弱者面对苦难时的一种心理安稳,对现实再有不甘,也无法、也不敢跳出当前的思维和现状,寻找新的出路。一代代长久贫穷,实际上让他们既没有物质上的后路,也没有精神上的底气。贫苦已成为一种习惯,包括他们的生活和思维习惯。
但现在是新时代了,正在扶贫的路上我们该思考些什么?除了直接的物质慰问式扶贫,重要的是输血式的产业扶贫、教育扶贫,但我更期待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扶贫,打开他们思想的禁锢,在勤劳、淳朴、憨厚的基础上,变得更加开放、自信、更加灵活主动。
我们有责任,让国家层面正在释放宣传的开放与自信,通过层层传递,水滴石穿的灌输到社会基层的每个人心中,带动感染每一个农民、这一代农民的精神面貌发生质的转变。我们有责任,创造更加宽松的社会、市场环境,给农村发展留下充分自由的空间,让包括农民在内的所有人都大胆探索新的思路,勇敢改变自己的命运。文中如果米能够加工,如果米有更多的平台交易,如果人有更多的方式致富,这样的贫困,就会一点点在勤劳的人手中掰开、揉碎、消失。
我们的文化应该让每一个人都自信起来,自由起来,这部分内容是个体的急需,也是整体的缺失。思想深处的变革漫长但值得努力。
我期待,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再那么沉重,我渴望每个人的人生都有更多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