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黑即白,以偏概全,小题大做... ...这些认知扭曲每天都在让你压力不断、烦恼连连。
译自:How Distorted Thinking Increases Stress and Anxiety by Toni Bernhard J.D 译者:茶夏
我第一次了解“认知扭曲” 是在David Burns 的一本名叫《感觉良好:新情绪疗法》的书中,那时我刚刚担任U.C. Davis’ 法律学院的教导主任。我知道如何传授学生法律知识,却对他们所遭受的情绪困扰无能为力。
我和一名治疗师朋友聊起这个问题,她向我推荐了这本书,说这本书会帮我发现我的学生何时陷入了被扭曲的思维模式,并因此而感到压力和焦虑。
现在回过头看,我不确定这本书到底帮谁更多:我的学生,还是我自己?
多年后,在我罹患慢性疾病时,我又找到了当初读这本书时记的笔记,我突然意识到这是一项新的人生挑战,我将试着把这些笔记加以应用。感激David Burns 的书,我将描述每一种认知扭曲并依次给出克服它们的一到两种方法。
当然,在你能够克服认知扭曲之前,你必须先意识到你存在的认知扭曲。
你可以列一张清单,把下面这十种扭曲模式写在上面,每隔几天看一次。或者直接写下让你感到焦虑和压力的想法,然后看它们可以被归入哪种模式之中。以我为例,我会关注和慢性疾病有关的认知扭曲,没有健康问题困扰的你们可以替换成其他词,道理是一样的,我可以肯定你将在下面的例子中看到自己。
1、非黑即白
当你陷入这种认知扭曲,一旦无法达到完美你就把自己看成是彻头彻尾的失败,没有灰色的地带。举例来说, “我身体不舒服不想洗碗了,看看吧这房子简直是一团糟!”(如果你很健康,这里的不舒服可以换成太忙了。)
应对这种情况,可以从对困难的理解和自我同情开始。拿我来说,这些困难就是指我身体上的疼痛。是生活的现状让我没办法面面俱到,不需要责怪自己。然后你要把思绪转向已经做到了的部分,“我今天很不舒服,可还是洗了碗,真的很棒不是吗?
2、以偏概全
处于这种思维模式时,哪怕只有一件事出了问题,你也会得出结论事事都不对劲!或者只要发生了不愉快的事,你就认定这剧情会不断上演。
我还记得在和医生的一次预约中,她表现的没有平时那么热情,这其实只是一段不那么愉快的小插曲(毕竟,她可能度过了糟糕的一天),但我却得出结论认为她不想再做我的医师了。这种片面的假设给我带来了许多不必要的压力和焦躁,不必要是因为在接下来的预约中,她待我都如同前几次一样热情、关怀备至。
另一个例子是:你想要散个步,因为身体缘故你只能走完街区的一半,于是你开始以偏概全的告诉自己,“哦我再也没法走完全程了!”
要避免以偏概全,你需要提醒自己一次不愉快的经历不代表次次如此,这只是你的大脑根据孤立的单次经验得出了错误的结论。
或者试试一行禅师的办法,他建议我们在得出任何结论以前都问自己一句:我确定吗?
“我确定医生不想再给我治疗了吗?”(不是的!)
“我确定自己永远也走不完全程了吗?”(当然不!)
质问我们即将做出的结论有助于保持思维的开放,重新看到未来的无限可能性。
3、忽略美好
简单的说,就是你人为的过滤掉生活中的积极乐观,只关注消极悲观的一面,长此以往你便会觉得生活黯淡无光。要知道无论健康与否,每个人的生活都一定是喜忧参半的。
用我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我儿子一家在感恩节来拜访,跟他们聊了几个小时以后,我不得不提前回到卧室,那时晚宴还没结束。除非我能够意识到自己可能陷入认知扭曲中,否则一旦我回到卧室,我将不停的去想这个让我无能为力的事实。我会对自己说“我甚至都不能一直陪着他们。”而不是说“哇,我刚刚和每个人共进了晚餐。”
克服这个问题,需要你多关注事情好的一面,尤其是关注那些你做到了的事情。如果你仍旧感觉不好,没关系,对自己仁慈一点,试着重复某句话,比如:“大家都在的时候就不得已要离开聚会确实让人很失落。”
4、否定美好
有些认知扭曲看起来相似,但其实有细微的差别。否定的意思是你不仅忽略了事情好的一面,甚至直接把好的或中立的事情转变成了消极的。
举个例子,你在电话答录机上收到了一条很久没有联系的朋友的信息,你本应感到高兴,但你却把它转变成了一种负面情绪,“她只是觉得应该联系我才打来,不是真的想和我继续做朋友。”
否定美好会产生可悲的结果,比如不回电话,而电话对面的人可能真心想和你保持联系。我发现把人往好了想总是没错的,因为大多数人的动机确实都是好的。当你决定把一种很可能是好的事情判定为坏事之前,不妨再问问自己一行禅师的那句话“我确定吗?”
5、妄下论断
你会直接得出某个消极的结论,即使根本没有事实去支撑你的结论。这被称为“读心错误”,你认为别人在心里议论你,并坚信这一想法,而实际上根本没有任何证据。
刚患病的时候我经常这样做,我笃定朋友和同事都认为我是装病翘班,或者我不想再工作了。其实我没有任何理由得出这个结论,但我仍旧这样想,这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情绪压力和精神折磨。
解决方法还是那句“我确定吗?”,禅师崇山行愿就提出过,要保持一种“不知”精神。这两句话对我来说是无价之宝,从生病直到现在,我都依靠它们来摆脱认知扭曲的困扰。
6、小题大做
当你小题大做时,你会夸大某些事、尤其是那些不如你意的事,就像用望远镜去看东西,一切都变的比例失调。
例如,某天我的病情突然加重,我会夸大其词地认为这将成为新的常态,而不是等到第二天清晨看症状是否缓解。这种做法无疑徒增烦恼。
我相信你们中每个人都经历过这样的时刻,不一定与疾病有关,我们会放大失望与沮丧,并因此感到痛苦。几个月前的一天,我那时在学习突尼斯钩针编织,钩到第二行的时候出了错,此时立刻跃入我脑海的念头就是“我就知道,我不是学钩针编织的料!”典型的小题大做!
解决方法是试着全面的去看待问题。我很幸运,在钩针编织这件事上我很快发现了这一点,我对自己说,“这么想太傻了,我只不过钩错了一行而已,再试一次。”现在,我的突尼斯钩针编织已经轻车熟路,都已经织了好几条围巾了。
7、情绪用事
这种认知扭曲让你相信,当前感受到的就是自己的全貌。“我学不会编织,我就是个失败者。”“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他的问题,我就是个笨蛋。”“午餐时候我似乎很无聊,我就是个无趣的人。”
想解决这个问题,你要提醒自己人总是倾向于从某一时刻的情绪反应直接得出结论,而这些结论并不能真实的反映你是谁。不要用某个时刻、某种条件下的情绪反应来证明你是谁,人并不是各种特性的混合体,更何况每个人都在不停发生变化。
8、“严于律己”
在这种认知扭曲下,你通过“应该”、“不应该”、“必要”、“必须”这样的词来激励和约束自己的身心。这些词汇将导致消极的自我评价。
“我应该锻炼身体”,也许你压根不应该锻炼身体。生活中没有什么东西是严格的“应该”和“不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调查一下什么对你是最有益的,然后付诸实践。
如果总是用“应该”和“不应该”来限制你的生活,那么一旦没有达成某个“应该”,你就会有负罪感、觉得自己应该得到惩罚。其实你真正应该得到的是同情,因为你给自己制定了太多不可能的标准。
9、乱贴标签
当我们给自己或者别人贴标签的时候(“我没法胜任”,“他是个不负责任的人”),就会犯以偏概全的错误,因为没有人能够被简单的概括。
我的建议是提醒你自己标签除了让人感觉糟糕别无它用,试着用其他方式描述发生的事情。注意直接描述事实而非概括结论,比起“我没法胜任”,你可以说“这个太难学会了,我要坚持一下。”;比起“他是个不负责任的人。”,你可以说“我期望他四点到,可他四点半才来。”
10、一味揽责
个人倾向是导致自我责备的主要原因,当你认为自己需要为一些外部的负面事件负责时,就会出现这种认知扭曲。例如,你认为如果和你在一起的人不开心,那自己一定难辞其咎。
应对这种认知扭曲,你需要重新考量生活中你能够控制的事情范围。你无法控制其他人的思维或感受,你无法决定他们开心与否。这一点毋庸置疑,且不会改变。你所能做的就是对自己和他人友好而充满关怀,其他的事情不是你能决定的。
我们的认知常常被大脑扭曲,对此你并不需要感到惊讶。我在《唤醒自己》书中引用了佛教德宝法师的一句话“你的大脑就像一所安了轮子、充满尖叫和胡言乱语的疯人院,横冲直撞的向山脚下滚去,彻底的失控和绝望。但这没关系。”
这句没关系让人倍感安慰,也让我更加轻松去应对头脑中的认知扭曲,而非一味的自我责备。实际上,当一些疯狂的想法出现时,我发现摇一摇头很有帮助,然后对自己说,“这个想法太不可理喻了”,当我意识到自己陷入了认知扭曲时,我便会开始积极地寻找解决之道。
注:图片均来自网络。
【声明】茶夏出品,欢迎转发给你的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公众号转载,请简信联系获得授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