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电影
一周的法西斯培训班:电影《浪潮》解析

一周的法西斯培训班:电影《浪潮》解析

作者: 斜陽草樹 | 来源:发表于2018-08-01 11:43 被阅读34次

    【《浪潮》电影片段】

    壹、法西斯速成班需要多久?一星期!

    2008年,德国公映了一部电影,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电影名为《浪潮》,并不是讲述了人与海洋搏斗的励志故事,而是旨在探讨邪恶的法西斯思想对于现代青少年的毒害!

    文格尔是德国某所高中的教师。有一次学校要针对“国家体制”开展主题活动周,他最喜欢的“无政府主义”课题已经被人捷足先登,几番交涉之后也没有调换过来,无奈之下,只能去主讲“独裁统治”课程。

    文格尔为了让一帮散漫的学生更好的吸收课程的论题,别出心裁的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实验。在为期一周的主题实验里,他扮演一名独裁统治者的角色,学生必须无条件服从他的指令。实验的效果明显,学生们很快便喜欢上了这个“游戏”,并且变得专注起来,涣散的组织也变成了齐整划一的机械团体。

    但是这场实验并没有一帆风顺的进行下去,很快便超出了文格尔的想象范围。“浪潮”成为了一个活着的新组织,这个组织以法西斯理论为核心思想,崇尚整体与纪律,鄙视个体主义。组织有自己的服装、见面礼、标志和元首,甚至有过于痴迷的“崇拜者”,想要做文格尔的保镖。学生们的行为愈来愈激进,“浪潮”也不再仅仅只是一个主题活动周的小实验,而变成了一种具有社会意义、可以主动吸纳新鲜血的组织——党!

    文格尔意识到实验已经快要超出了他的可控范围,甚至连自己也有迷失的危险。痛定思痛的他通过短信群发聚集了所有的浪潮成员,用一场迂回式的演讲,将学生们拉回了现实。但是,有一位学生(蒂姆)已经彻底迷失了自我,他拒绝相信现实,并且为此送上了性命!浪潮在付出了血的代价后,轰轰烈烈的停止了。

    这听起来很疯狂,对不对?

    虽然早有前车之鉴,但是一个法西斯速成班从兴起到壮大,并且成为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仅仅只需要一个星期!

    难以想象,但它却取材于真实事件!

    1967年,加利福尼亚州帕罗奥图市的一所高中,历史老师罗恩·琼斯在讲述二战的时候,被学生的一个问题难住了:德国民众宣称并不知道他们对于集中营中的犹太人所进行的屠杀行为,这是为什么呢?罗恩·琼斯决定花一个星期的时间来研究这个问题,于是便开始了他的“浪潮实验”。

    所幸,现实中的浪潮运动并没有造成重大的负面影响,罗恩·琼斯及时给浪潮踩下了刹车,即将陷入泥潭的学生们也都恍然大悟,浪潮又重新归寂于大海。不久之后,罗恩为这段往事写下了一本小说——《浪潮》。

    2008年,德国导演丹尼斯·甘赛尔在看完原著之后,果断将小说拍成了电影。德国人再一次与法西斯主义关联到了一起,只不过这一次,写下的却是深刻的反思。

    贰、集体主义与个体思想如何抉择?每个人都该有明确的衡量标准

    【集体与个体,如何抉择,始终是个问题】

    “浪潮”不仅仅是一场复兴法西斯主义的运动,也是对于“集体主义和个体思想应该如何抉择”的正面追问。

    电影中马尔科的女友卡罗,在别的学生前仆后继的赶来加入浪潮中时,首先感受到了浪潮的异样性,立刻选择站在了它的对抗面。曾经的好朋友因此抨击她,是因为集体的荣光掩盖了个人的光彩,所以她才恼羞成怒的选择退出浪潮;马尔科也告诉她,你可以退出浪潮,但也请不要捣乱。是女孩的坚持,让马尔科恍然大悟,并且跑去了文格尔的小屋,告诉他应该制止这场运动,浪潮才得以踩下急刹车,没有向难以想象的方向继续蔓延。

    卡罗的选择给我们提出了一个疑问:集体荣誉和个体思想,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抉择呢?

    一个有趣的实验是,当我们手握一根筷子时,是很容易将其掰断的;但当我们手握一把筷子,再想要将其掰断,就变得异常困难了。这个例子告诉我们:集体创造力量,团结铸就奇迹!团队的力量必然大于个人。

    在浪潮中,之所以出现蒂姆这样过度崇拜的现象,是因为在集体的荣耀下,孤独、孱弱的个体必当受益匪浅。集体具备极大的包容性,可以缩小个体的劣势,而无限放大个体的优势。可是,过于集体主义也容易造成乌托邦性质的绝对服从,它会扼杀个体的思想。绝对的整体像个压缩机,将个体的血肉紧紧的压缩到一块,混合他们的骨质和血液,原本发散性的思想就会塌缩,最终变成了一个以绝对领导力为核心的独裁体主义。

    从历史角度看,法西斯主义笼罩下的德国和斯大林统治下的苏联,其实都是个体思想被扼杀、集体主义无限放大的实例。这样的集体虽然具备强大的力量,但也很容易陷入到《1984》的危险处境中。这样的个体,也就丧失了人的本质——思想能动性。

    【独裁统治抑制个体思想】

    在现实中,不管是国家、企业、还是社团,组成集体的每一个原子都应该有着衡量利弊的标准:什么时候应该牺牲小我,可以将集体的大我发挥到极致;什么时候又应该脱离大我,避免被集体主义吞噬个体思想。

    叁、青少年更容易被激进思想吞噬?正确的引导和保护很重要

    浪潮的主力军是一批尚且懵懂的学生;希特勒最臭名昭著的打手青年党卫军,也是由一帮年轻人组织而成;中东、非洲、南亚,少年童子军扛着AK47横扫战场,已经成为恐怖主义中不可小觑的一份力量。

    【这些年轻的生力军,将会成为希特勒日后依仗的重要力量】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总是这些天真无邪的年轻人,成为了邪恶势力最得力的爪牙呢?

    心理学一直很注重青少年的正常发育,这种发育不仅在于身体机能,也在于心理机能。

    青少年未经世俗打磨,对待这个社会原本就界限模糊的善恶标准,缺乏判断抉择的能力。同时,他们天真幼稚的想法,也很容易受到社会的影响,很容易变得极端——极端善恶主义,也就是所谓的愤世嫉俗——这种危险的思想经常会受到心怀不轨的人加以利用,他们用饶舌的辩证法或者阐述歪理的手册对青年人进行软性洗脑,改变他们的价值观,重新塑造一种崇拜论,从而达到为“统治者”冲锋陷阵、危害社会的阴险目的。(社会邪教组织和非洲、中东军阀是典型事例。)

    浪潮运动就是利用了青少年尚不成熟的思想和好奇心,来达到灌输课题理论的目的。文格尔想要让学生们更加真切的感受法西斯主义对于公众的侵害,结果却陷入了洪流之中,非但学生痴迷其中看不清事态的严重性,就连他自己,也险些堕入罪恶之中,难以自拔。

    浪潮运动在现在看来,同样具备警示意义。当代社会,多变的人际关系和利益交往将人的思维方式变得更加复杂,高速发展的享受型科技和日益宽裕的生活,都在诱惑着年轻一代;另一方面,社会的负面因素也让青少年人不堪重负,很容易滋生仇视心理和激进主义。而在这样的背景下,民族仇视主义、人种歧视论、经济全球化的大国利益角逐、局部热战等问题层出不穷,心怀鬼胎的人只要稍加利用,就会在青少年中一呼百应,成为新时代的“统治者”。

    为了避免邪恶势力对青少年人的无耻利用,国家应加强青少年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并且构筑完善的青少年保护法,得以让他们在灯红酒绿的世界里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并且茁壮成长。

    肆、浪潮》仅仅只是一部好电影吗?不是!

    【富有教育意义的电影还有很多】

    好电影常有,而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好电影,却不常有。在娱乐主义急速发展的现当代,电影已经越来越成为悠闲消费食链上不可或缺的一环。好电影对于观众的影响力深远,甚至给国家的法律,也带来了冲击。

    举个典型事例:《熔炉》。

    这是一部旨在反应聋哑人学生惨遭学校骨干成员性侵和虐待的电影,甫一上映,就在韩国产生了地震级别的轰动!韩国司法界重审旧案,将涉嫌人员再次起诉,韩国国会也通过了一项专门针对残障人士和未成年性侵犯案件的法律。《熔炉》,真正做到了一部电影,改变了一个国家。

    历史上,同《熔炉》一样富有教育意义的伟大电影还有很多,《辛德勒名单》、《卢旺达饭店》、《与巴沙尔跳华尔滋》、《1984》、《阿甘正传》、《肖生克的救赎》、《生之欲》、《放牛班的春天》、《死亡诗社》、《乌龟也会飞》······《浪潮》,当然也是其中的佼佼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周的法西斯培训班:电影《浪潮》解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qplv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