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又开始日更了,我最终还是参加了“不日更不是人”的活动。
为什么是又开始了呢?因为之前日更47天断更了。
日更重要吗?重要。
那为什么会断更呢?我认为重要的事情很多,但我做到的不多。
大道至简,有些道理真的简单到让人忽视的地步,人人皆知,勤能补拙,但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到真正的勤快呢,甚至表面上能够做到让人称赞一声勤快的,都寥寥无几吧。
道理很多人都知道,但是仅是知道而已,他并不相信,在昨天的公众号中,我也从讲述《孟母三迁》故事里,发现了这个道理。
只有你自己相信的道理,才是属于你的道理;只有能指导你行动的道理,才是属于你的道理;只有能影响你选择的道理,才是属于你的道理。
正是之前经历了一段日更,简书40天更了10万字,然后又经历了断更,才更清楚的知道日更的作用有多大。
其实断更不可怕,断更才是常态,特别感谢绳系给我分享她的断更历史,在她的公众号里也有这段经历,对我最有用的不是她现在坚持日更,也不是她写作了87w字的成绩,而是她这样的优秀的人也是从经历了多次断更后重新日更开始的。
日更很重要,但认识到并且相信这个道理更重要。
《财富自由之路》中讲到:人与人之间,认知差异是巨大的,弄不好大到物种间差异的地步。
生活中,经常有人拿“你连这个都不知道?”或者“这个你才知道啊!”四处刷存在感,这本身就很可能是“巨大认知差异的表现” 。
因为,他们不知道,“知道”(即认知)本身事实上作用并不大的;真正有作用的是,比别人更有高度的认知,或者比别人更有深度的认知 —— 用我们这个专栏的专门词汇来讲,就是,“ 升级过的认知 ”;而真正有巨大作用的,是“ 经过多次升级的认知 ”。
而日更正是不断升级认知的重要方法和工具。
《脱口秀》庞博吐槽:我总被误解认为是一个爱读书的人,但是《红楼梦》第一页我读了15次,都没有翻过去,而读《重生之我在大明当王妃》则一口气读到了凌晨五点。
他现在更是不看书了,因为在短视频里总是一不小心就能把书给读了。
我们在现实中是否也有这种经历呢?一分钟读完一本书,三分钟看完一部电影,五分钟看完一部电视剧,甚至十分钟分析完我国的四大名著。
央视曾点名批评这种“电子奶瓶”。生活中碎片化的即时满足感,现实生活中学习工作都太难了,需要不断的努力和积累,才能看到一点点成效,而网络中的许多短视频,简单粗暴,网文小说,15秒一个爽点。
真正抓住了人类的天性:趋易避难,即时满足。
这让现在的我们耐心越来越差,情绪越来越失控。
金一南教授讲:做难事,必有所得。
各种家庭教育中都在呼吁,要学会延迟满足。
我们很多认识是在社会这个大群体里被灌输的,我们很多行为都是被社会裹挟甚至控制的。
真正的认知,是对人性的认识;认知的升级,是对人性弱点的戳破;成长应该是反人性的,只有逆向思维才能让我们拥有清晰的认知,更真实的成长。
而日更恰恰是给了我们时间和机会,对过往进行复盘,对自己的个性进行反思。
日更就是十分难以坚持的,而我更想要的是日更长文。
我要通过日更让自己有读长文,写长文的能力,我要通过日更让自己有读经典,品名著的能力。
能坚持日更的人都是什么样的人?孔子“吾日三省吾身”,曾国藩的“日课”。
我将在日更活动中,变成怎样的我呢?
我想“不日更不是人”说的并不对,日更才不是人,开启了日更之路也就走上了进化的道路。
文章最后送大家出自《财富自由之路》的几段话:
虽然人们活在同样的世界,头顶同样的蓝天,脚踏同样的大地,呼吸着同样的空气,最终却不一样,甚至截然相反,面对同样的问题,拿出截然相反的解决方案,在同样的场景里做出截然相反的决定…… 他们就好像是截然相反的两个物种一样!
虽然都头顶同样的蓝天,脚踏同样的大地,呼吸着同样的空气,都是人模人样,但每个个体常常并不是同一个物种,于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常常是物种之间的差异。
执行力强的和执行力差的,他们不是同一
个物种,他们并不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里,他们是完全两个不同的物种,生活在各自截然相反的镜像世界里。
你觉得累,并不见得说明所有人都觉得累,有另外一个物种到健身房里跑步,大汗淋漓,然后精神焕发;
你觉得无聊,不见得所有人都觉得无聊,有另外一个物种兴致盎然地干着你完全不能体会到快乐的事情;
你觉得辛苦,不见得能证明所有人都辛苦,有另外一个物种不吃不喝也要做完,谁敢拦着他他就跟谁急!
读完以后,你还认为所有的人类都是一个物种吗?
日更的你和对“电子奶瓶”上瘾的你,还是一个物种吗?
希望可以开启你的进化之路。
PS:1.感谢我断更后一直陪伴我的小伙伴。绳系、罗罗、小小卒、小柒。
2.感谢行动力超强的拾小米再续“不日更不是人”活动。
3.推荐李笑来老师的《财富自由之路》和小破站的小椰子专栏的“被央视批评,榨干年轻人的上瘾行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