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多年前,我的闺蜜同学劝我买保险。当时我认为,保险就是忽悠人的。买了吧,以后还不一定能理赔到。而且多年的保费投下去,最后的收益还不一定有理财高呢!后来,我没买,她自己买了……
最近这些年,身边陆续有家人亲友生病、过世,每每听到别人说买点保险以防万一,心里总是有点犹豫,却始终没有行动。
今年,又有朋友提醒我最好买个重疾险为自己有保障,也为家人减轻负担。我有点触动了,但是仍处于拖延状态……
结束拖延,立即行动
后来发生了2件事,让我下决心结束拖延状态。一是,前不久看了《金字塔原理》一书,当时感觉收获很大,总结了一个思维模式,其中有一点是说要直面自己的痛点。第二件,是用平衡轮给自己做年度梳理和计划。在总结健康和财富部分,我又想起了“保险”。当时突然意识到,我为什么一直拖延至今,因为它是我的一个痛点。想投保,是因为周围发生了太多变故,加之自己年龄增长,身体各方面也问题多多,想通过投保有所保障。迟迟没行动,是因为每次一看那些保险条件和条款就晕菜,立马退缩。而实际上,这件事情一直在我心里记挂着,时不时会冒出来扰乱一下自己。为了彻底了结这个“心病”,我决定,不管怎样,今年一定要行动起来!
【原创】改变行动力 之 投保转换思路,有效行动
具体该如何操作呢?
其实今年年初,我有行动过,但是碰了钉子就搁置了。那时我向同学推荐的保险代理人了解产品。当他给我发了一份又一份产品,看得我眼花缭乱。我当时有用导图整理过,效果比我直接看文档要清晰不少,也帮助我问了不少有效的问题。但是,当我去咨询另一个保险代理人时,对方直击我 “你这个保险小白!” 努力了这么久,依然是小白……当时听到,很受打击。加上后来日渐忙碌,于是又把保险搁置下来了。所以,这次,我觉得或许该换种方式了。
我想着,如果有个可靠的专业人士直接告诉我,这、这、这几款保险适合你,该有多好!——对呀,专业的事情就应该让专业的人来做!我怎么没想到呢!我立即画了一个新的思路,作为客户,我要做的就是把自己的状况和主要的诉求告知代理人,然后让他/她根据这些信息帮我筛选适合我的产品。最后我来做比较,作出最终的选择!
【原创】改变行动力 之 投保果然,思路转换后,行动力和效率就立马就提高了!我同一时期联系了好几个公司的代理人,谈话之初就表达了自己的状况和基本诉求。我发现对方的行为也发生了变化,不是急于推荐各种产品,而是他们根据自己过往的经验,对我的情况作出初步分析,调整了我投保的策略和操作步骤:
1.代理人挑选出适合我的产品
2.我进行初步筛选
3. 同时投保初选过的多家公司、准备相关资料
4.根据核保结果,从条件约束尚可的公司中,挑选出比较符合我期望的产品确认投保
于是,我们有条不紊的按着这些步骤开展起来……(当下仍在进行中)
==========================================================================
投保大半个月以来,对于我来说,真是一个磨练的过程。我学到了不少,也体悟到了不少……
拨开云雾,理性选择
和代理人谈话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非常善于制造危机感。他们会提醒你生活中存在很多潜在的风险,然后营造一个焦虑的氛围。比如,你有没有想过,在退休之前自己突然得了重疾,或者身故、全残了?这时,你的家庭会陷入怎样的一个状态,将会承担多大的经济负担?……的确,他们说的没错,这些都是可能发生的事情,确实需要未雨绸缪!
接下来,他们将你聚焦到如何通过各种保险来帮助解决这些问题。让你感觉保险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甚至是唯一方法,搭配不同形式的产品,提高保额,才会越安全、越有保障!
身为一名感性的女性,当时真的被鼓动的想要配备各类产品,要提升自己预期的保额!这样自己和家人才有保障!但当我回到家,回顾这一场谈话时,顿时清醒了。一切都是他们的“套路”。他们说的风险确实需要正视,但是保险是唯一的方式吗?除了保险,我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降低风险吗?保险是保将来的,那当下我又该做些什么来降低将来的风险呢?随着思路的打开,我慢慢淡定了。其实,无非是看看将来究竟有哪些风险,对于这些风险,我们该通过哪些方式和方法去应对。保险只是其中之一而已,而且不一定可靠,因为它会存在“陷阱”,可能会理赔被拒。当把所有的情况都梳理清楚了,选择也就理性了!
【原创】改变行动力 之 投保坦然正视过往的一切
投保的过程是一个身心俱疲的过程,包括还要承受心理压力(主要针对有病史的客户)。
身心俱疲,是因为要自我筛选产品。需要了解一些条款细则,要把多个产品放在一起比较。同时把多个代理人的回复、意见和建议加以整理。面对这些庞杂的信息,保持清醒的头脑,作出理性的判断,着实不易。
心理压力,主要是对于有过往病史的客户。原本觉得自己当下的身心状态都在变好,在进步。但保险代理人会时不时发出警示,你这个疾病很危险!会影响投保结果,甚至拒保!那个问题,也有影响!……众口烁金,于是整个人都觉得不好了……整个过程感觉像在不断的去揭开早已愈合的伤口,直面它、正视它!原先那些患过的病,经历过的痛苦,本来已经被封存到记忆的深处了,几乎快忘了。但是保险代理人们会让你把记忆唤醒,大脑开始工作,不断的搜寻自己的既往病史,有时甚至在半梦半醒时,突然想起,曾经生过这个病!时至今日,它并没有结束,它还有负面影响!
这种状态,真真是很痛苦!
后来仔细一想,这些影响的延续性和严重性都是保险公司的判断,是他们从自身角度出发得出的。我们投保不过是和他们的一笔交易。他们当然想拿这笔交易来赚钱,而不是亏钱,所以只要在我们身上出现过会“亏钱”的因素,他们必然不会放过任何一项,甚至非常较真!这也能理解。大不了他们拒保了,我们自己想其他办法便是。
另外,从自我健康保障的角度来讲,这也算是一次历练,让自己好好正视过往的一切,从现在开始思考当下我该做些什么,或改变什么,来保障自己的健康!比如健康饮食、作息规律、心态调整等等……有时这些行动反而比保险更有效!
考察资质很重要
保险公司的资质固然很重要,可以考察他们的股东、资产、偿付能力等。不过这些方面,目前内地都有保监会监督,相对来说问题不是太大。
作为客户,我们倒是可以关注下保险公司的投诉率和理赔时效。这些因素和我们将来理赔时切实相关的。但,最重要的,个人认为还是保险代理人。 相比于网上的自助保险产品,在购买时,一个好的代理人,其专业性可以起到提点作用,指出保险产品中的隐性因素,帮我们更好的鉴别产品。理赔时,他们可以帮我们更有效的准备资料,提高理赔效率和成功率。
那好的代理人如何甄别呢?
1. 考察代理人公司的奖励制度
因为公司的氛围和奖励制度,会直接决定代理人接待你的态度。
有些公司每个月都会设一个时间点,在这个日期之前洽谈并投保成功的,代理人当月就可以拿到佣金。但如果本月开始的保单,因为各种原因拖到了下个月才完成,代理人会既拿不到这个月的佣金,也拿不到下个月的。这时,作为客户,你就会发现,代理人可能刚开始对你特别热情,催着你赶紧投保。但是过了某个时间,她不怎么搭理你了,即使你想投保,或者材料都准备好了,对方也不冷不热、不紧不慢的。多半就是因为她无法从你的单子上拿到佣金了。
2.考察代理人公司的人员流动性
因为人员流动性,会影响投保的后续服务。
某些保险公司留不住人,或者特别喜欢招新人。因为新人在刚开始总会有个成交高峰,做成很多亲朋好友的保单。但之后,新人无法拓展新客户,或者公司激励不到位,这些代理人就会离开。客户的保单就会流到他人手中。当新接手的代理人发现这些客户不会追加投保,无法从他们身上获得佣金,他们就会对这些客户不太搭理,理赔时也不会尽心尽力。
3. 考察代理人的可靠性
因为代理人的可靠性,会决定他们言辞的真伪,影响投保的准确性。
通常代理人都是朋友或同事介绍的,有一定的可信任度。但是我们不能忽略对他们资质的考察(是否是某公司的正式员工,全职还是兼职?),以及人品的调查(是否迟到,是否前后矛盾,曾经是否有过信用上的问题?)。不然,我们容易错付信任,听信他们的一面之词,错投产品,花了冤枉钱。
长远考虑,量力而行
有一位在银行工作的朋友,提醒我:保险是一项长期负债!不仅要从眼前,更要从缴费的整个20年去看,家庭能否承受这项长期支出。
当时听了犹如醍醐灌顶!的确,我们购买的时候,只想到现在一年是否可以支出这些保险费用。但不会去考虑,在未来的20年内,是否会遇到收入变化,失业等情况。之前也听说,有些家庭买了很多保险,虽然收入不高,但是一年家庭保费甚至达到了10万!也许当下还是能够承担的,但是随着年纪的增长,身体状况的下降,后面的几十年是否也能承受这些保费,还是个未知数。所以,我们要长远考虑,量力而行!
朋友建议,斟酌保费在家庭每年现金流中的占比。现金流,指除去不动产(房产)、股票、基金等外的,一年内能够随时取出的现金。这些才是真正出问题时,能立马派的上用场的钱。其他的,都是要兑现后,才能变成钱的。因此,如果保费在现金流中的占比太高,会影响家庭日常开销和风险应对。计算时,一定要给自己留点缓冲!
保险产品的心理暗示
在了解保险产品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产品会对投保人产生心理暗示。
比如说寿险中的定期寿,杠杆很高。假设到60岁你交了10万,在这期间身故能赔到100万。但是,如果到了60岁一切安好,那这份保单就终止了,投的10万也就没有了。听了代理人的描述,内心的第一反应会觉得60岁内没有理赔的话,似乎有点“亏”……
而终身寿中,特别是增额的那种,你活得越长,最后身故理赔的金额会越高。这时,就会觉得自己活得越久就越赚!
不要小看这些产品带来的微妙的心理感受,其实心理暗示对一个人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比如我们常会听到,心理暗示帮助运动员获得了金牌,心理暗示帮助患者治愈了疾病等等。所以,回归保险上,相比之下,我觉得最好购买那些能暗示自己活的健康、活的长久的产品。
小结:模型的力量
反思这次投保行动,发现自己不知不觉已经被之前总结的模型所影响了。
首先从自己的观念上,正视痛点“投保”,不因为看不懂而退却。同时从中寻找突破,找到合适自己的咨询方式——先陈述自己的状况和诉求,让对方给出建议和方案。
当方向上选对了咨询方式、清晰了策略之后,后面的行动效率就得到了加速。另外,在权衡时,特别要注意“以人为本”,关注自己的需求,了解家庭的承受力,作出适合自己的判断。
原来自己内化后的模型有着不可思议的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