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个人,来到花前,都看见不一样的东西,都得到不一样的明白”。
龙应台的散文集《目送》很有名,但我四十岁以前从来没有仔细看过。我不喜欢龙应台软的像柿子,腻的像糖果的散文语言,相比之下,我更喜欢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那犀利如尖刀的散文表达更符合我的口味;史铁生《我与地坛》我也比较钟爱,我总觉得史铁生形而上的散文视角更有穿透力,更有力量。
2021年元月,今年我四十。我百无聊赖,我无所事事,我的案头已无其他书籍可供啃读。忽然,一次偶然的相遇,我瞥见一本上届孩子留下来的龙应台散文集《目送》。

“整本书,也就是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万万没想到,这本书第一篇文章《目送》就触动人心,直指心灵。我怎么也想不明白,一个已满四十的中年男子,读罢过后眼角竟然有些湿润。是我年老色衰,还是我感性伤感,亦或还有别的什么原因。
散文有时真需要有一些阅历的人才能读懂。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龙应台用平淡如水的家常道出人生真谛,用细腻的情感编织生活的无常。
我想到了朱自清的《背影》,天底下的父亲都一样,他们都有宽阔的肩膀,都有佝偻的脊背,他们对孩子的爱都深沉、厚重。散文《目送》之所以能够流传,就是因为作者把两代人对于离别的感悟通过目送,背影,目送艺术地重复表达,构成了一幅矛盾而又不舍的离别伤感图。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散文集《目送》共有73篇文章,本书按照内容分为三大部分。个人感受,我更喜欢第一和第三篇章。
第一篇章《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龙应台不仅刻画了父亲的目送,母亲的衰老,也描绘了兄弟的共生,朋友的牵挂,更有作者对人生独特的理解与感悟。《相信》思辨人生的多面,《幸福》探讨生活的真谛,《两本存折》追问金钱与时间的关系,《回家》阐释两性孤独的原因。龙应台是现实生活的亲历者,又是精神世界的旁观者,她似一位智者先哲激发读者产生共鸣,引导我们揭秘人生的隽永真经。
第三篇章《漫山遍野,茶树开花》也是我比较钟爱的一部分。这几篇小巧的散文,龙应台采用第二人称,真实再现了我陪父母走完人生最后时光的心路历程。这些文章编排自成体系,它们合在一起更像一部作者的回忆体小说。龙应台的语言细腻、真挚、感人,不雕琢,不修饰,字字触动心弦,句句产生共鸣。

“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间,而是一段时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