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世卫组织报道:全球每40秒就有一人死于自杀。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类似的情形也频频发生,有学生不适应上课模式的,有不堪生活压力的,是什么让这些人放弃了宝贵的生命?又怎么能防患于未然呢?
《共情的力量》这本书作者开始研究共情理论就是源于弟弟大卫的自杀。
大卫的真实情况
大卫健康、帅气,是有天赋的运动员;才思敏捷,温和亲切;父母宠爱,老师尊重,朋友佩服;自信有能力,自我安全感强,有理想有梦想,希望此生能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来回报如此善待他的世界。
这样的人是不是我们所有父母理想中的孩子状态?
那又是什么让他走上绝境?
1970年大卫离开家乡去上大学,但对学业一直不感兴趣,辍学后闲逛。
人开始变得低落,没有自信。当面对父母的担心他感觉到羞愧。
他选择了参军,为的是证明自己不缺乏勇气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在军事基地服役了两年,做了一年的志愿者后,被遣散回家后开始吸毒,后来自杀。
大卫家人的努力
大卫的父亲帮他找到一份工作,陪他锻炼身体;母亲陪他谈心,告诉他愿意付出一切帮他减轻痛苦;大卫自己也看医生,寻求精神上的安慰,读大量的自助书籍。但他仍然吸毒,为了钱还触犯了法律,流亡在外。
哥哥苦口婆心劝着,告诉他父母担心,想念,让他回来后大家会无条件支持他。
但大卫还是自杀了。
家人做得不够吗?哪里出了问题呢?这也是大卫的哥哥也就是本文作者的思考。
思考与救赎
大卫的死给家人带来了无尽的悲伤,作者很是自责。日日纠缠一个问题"当初做些什么能挽救他的生命?"
大卫很想知道自己被爱着。当时的作者虽然很关心弟弟,但内在是气愤的、不信任的、失望的。他让大卫尽快回来也要考虑父母的感受,并告诉他一切事都会解决。所有这些都像一个创可贴,未能深入到大卫的心理,未能让他感觉到真正的被爱着。
大卫死后,作者日夜思考:
大卫为什么会吸毒?为什么停不下来?为什么他会切断生活中所有更有意义的连接?哪些话语可以安抚到他?哪种建议会真正的有用,作者可以说些什么或者做些什么,才有可能让他感觉到自己被理解,被接纳,被爱着?
如何才能打破人与人之间的壁垒,实现心与心的沟通?
为了寻找答案也为心灵上的救赎。作者学习了各种理论,就想探究是什么摧毁了大卫的灵魂,熄灭了他活下去的意愿。遗憾的是,这些理论就像昆虫学家把一只死蝴蝶钉在木板上一样,这些理论把它一块一块的撕扯下来,直到让它变成一系列互不相连的部分,等着被分析、被研究,然后被装箱分类再储存起来,作者看到这些,发誓以后再也不给任何人的行为贴标签。
当一个人感受到与所挚爱的人之间断了连接,这些理论,也不能给他们带来任何的好处。
当大卫被毒品孤立在一边,他感觉到了跟所爱的人失去了连接,他以为他的这些关系都被彻底切断,不可恢复,就像一个人没有了氧气,呼吸不畅。他被毒瘾逼到了一个死角,深感羞愧,恐惧,内疚和痛苦,却没有找到真正的出路。
那如何去避免此类悲剧的发生?作者加深了人与人之间需要连接的一个信念。
作者回顾大卫的一生,让他看到被错失的机会和关键节点,也许只需要一句温柔的话语,或者一个伸手相助,就能起作用。这也让他体会到,如何带着悲悯之心去聆听和回应,如何抵达他人的内心和灵魂深处?如何说出舒缓和安抚的话语,以及如何永远都不要放弃希望。
我们要学会更关注问题,而不是答案,要全心全意的相信成长改变和自我蜕变的无尽可能。
作者开始关注共情,也是为了救赎自己。
在面对想要自杀的人,在放弃生命的最后一刻,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
足够的理解和尊重,倾听,尽力怀着对他们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的尊重来回应他们,永远不会丧失对他们的希望,当这些人觉得无法再迈出下一步时,我们会借给他们我们的希望和信念,直到她们找回自己的力量。
我们是父母是家长,不具备作者的专业知识,孩子就是我们最近的存在,怎么去教育孩子,任重而道远。
共情,是一条出路,真正的共情,学会它、善用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