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近下午四点,室友小黄回来了。看到是她,我很惊讶,这比她平常回宿舍的时间早了许多。
和她聊了两句,她说:“我走的时候,很多人刚来图书馆,感觉很尴尬。”
我宽慰她道:“没事,你那么早就去了……”话没说完,小黄问:“什么叫那么早?我多早啊?”
我愣了一下,没反应过来话题怎么会转到这来。我的本意是说她来得早走得早,别人来得晚走得晚,本质上没有差别,不必尴尬。
于是我下意识问道:“那你几点出的门?”她答十一点多。好吧,确实不算太早,我尴尬地说:“对我来说算早啦!”
但脑子转过来后,小黄刚刚激动的模样让我觉着不大对劲,虽然有点开玩笑的语气,但透着一丝愤怒,好像我说了什么阴阳怪气的话。
可就算真的很早去学习,被我指出来,有必要这么愤怒吗?但我转念一想,上大学以来的风气就是如此,努力不被叫好,努力的人反而还要想方设法地证明自己出门不是在学习,而是在玩。
我们好像在不知不觉间,成为了“内卷”的受害者。
没有早八却早起的室友,要解释“我早上醒来就睡不着了,躺着难受,只能起床,去图书馆都在玩手机”;
不回宿舍午休的室友,要解释“回宿舍很麻烦,隔壁宿舍很吵,不如趴在桌子上午睡”;
连我自己,在室友们都在玩的时候去学习,也要解释“我是去看重修的科目,不想再挂科了”……
为什么不敢承认自己是去学习的呢?难道说努力就会被孤立吗?即使是我这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在那“打鱼”的几天也要装作在“晒网”,好像不这么做,就会受到谴责一样。
室友小王受内卷影响应该是最大的,她说自己在玩手机的时候,如果看到别人都在学习,会觉得很焦虑,最好是她玩的时候别人也在玩。
可是每个人的学习习惯都不一样,你玩的时候我在学习,我玩的时候你在学习,终归都有玩和学习,自己学好了、玩开心了才是最重要的。
既然已经学习了很长时间,玩玩手机放松一下有何不可?倘若没有学习一直在玩,那看到学习的同学,应该想着“见贤思齐”;看到玩手机的同学,也应当“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再回到小黄,上学期的她很正能量,与我说“觉得父母很辛苦,想好好学习”,于是成绩突飞猛进的是她;与我说“平常多背一点,期末就会轻松一点”的也是她。
可是今天,她说“平常背那么多有什么用,到期末都会忘光”,这至少是我这学期第二次听到这句话。
一个学期之差,同一个人,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我很难不惊叹。
但其实,人确实是自相矛盾的生物。比如对待别人和自己的双标准,比如虚伪之人对外表现和真实一面的反差,比如小黄这样在不同时期心态的转变……
以我自身为例,对于交朋友宜多宜少的问题,常有两种看法:一种是,广交朋友,增长人生阅历,也能为未来工作生活提供帮助;一种是,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有一个好朋友能同甘共苦,就很不错了。
过去我想去更远的地方,接触全新的世界;现在家乡就在隔壁市,我却还觉得远,想着以后工作也要在家乡,我不能脱离我的根。
你看!人就是这么复杂、矛盾,但就是这些千变万化的思想,构筑了独一无二的个体,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