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对我来说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印象中它应属于少数民族。这种刻板印象的形成源于对客家的一知半解,多半从客家的山歌和土楼推衍而及。这次外出考察终有机会接触到了客家,真真彻底扭转了我的这种错误的认知。
客家人是北方汉人迁徙到南方后获得的称呼,属于汉系的分支。迫于战乱,背井离乡的中原人漂泊至赣闽粤三省交界的地方落地生根,并凭着顽强的适应力在异地扎根生存。 “独在异乡为异客”表达的是游子浓浓的怀乡和孤独之情。自称客家,传达的是游子孤独的心态。他称客家,传达出宾主之分的优越感,让游子更感寄异地的疏离。无论是自称还是他称,客家人的精神基因里注定会留下“自我和异地”的双重烙印。也正是这种双重因素的影响,造就了客家人独特的族系特性。
流落异地倍感思乡的客家人把对中原文化的恪守当成祖训,说客家话、吃客家饭、拜客家祖先和神灵、用客家的习俗成婚,还建造土楼,大家一起抱团生存。虽然在当下渐趋频繁的交融中客家的特点也有趋同之势,但那些祠堂、祖宗牌位和秉承的传统习俗及饮食习惯,时时刻刻在印证着客家的独特之处。当前政府重视民族文化传承,建造客家博物馆,详尽叙述客家的发展沿革、风俗、传统。这些资料无一不讲述着勤劳勇敢的客家先祖在异地艰苦求生,恪守祖训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历经五胡乱华、唐末黄巢之乱、金人南下入主中原、明末清初、太平天国运动等五次大迁徙的客家人,现聚居地已突破闽西、粤东、赣南三省之限,遍及五大洲的80多个国家和地区。故有 “凡海水所到之处就有华侨,有华侨的地方就有客家人”之说。然而无论客家人身处何地,客家人始终会被赋予“慎终追远”、“崇本报先,启裕后昆”的评价,成为客家品格的独特写照。
有学者说:客家不是一个祖系,而是一种文化现象。在大融合的背景下,客家现象倍受关注。客家先人在战乱中被迫迁徙时,用行动诠释了 “适者生存”的人类文明进步法则。“适者生存”不是你死我活的灭绝游戏,而是以变通求共赢创造的奇迹。面对地域和人文双重差异的考验,他们一方面以宗族和共居的方式保留了自我的风貌,旅居异地他们自觉变通吸收当地民族的经验 ,形成了一种内外兼收、兼容并包的特质文化。以客家小吃为例,通常是就地取材,同时也被游子们用以寄托思乡之情,形成了其南北融合的独特风味。在重商氛围浓厚的沿海之地,很多客家人用自己勇于开拓和发奋创业的精神经营出了属于自己的商业帝国。很多迁居东南亚的客家人经营各种矿产生意,鼓舞并带动了了很多华人在南洋发迹。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上,无数勤劳勇敢的中国人用他们的开拓创新、兼容并包、不断进取的精神创造了中华文明,而客家人正是千千万万华夏优秀子孙的浓缩写照。也是因为这些优秀的品格因子,客家人被称为中国的吉普赛人,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根深才能叶茂,固本方能强基。客家文化可以称得上是中原文化的活化石,中华民族精神绵延传承生命力的见证。
我们对客家的了解不应停留在密林险境中的吊脚土楼和客家女唱出的浪漫山歌,客家精神更应成为我们成长壮大的补给。随着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有机会走出去了解各地,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接触、了解客家文化,并将客家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