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菡
1983年,我11岁,第一次认识了你,听说你是1972年复刊的,复刊的你与我同岁。
那时的我不算大,那时的你也不大,只是32大小的规格,但是走近你,却发现你带给我的欣喜,带给我的能量却很大。
那时的我们,身边没有什么阅读的资源,除去我们的课本就是一本小小的你。那时候,我们几个喜欢文字的少年用凑在一起的零花钱,每逢你出版的时候,利用中午放学,急匆匆地跑到邮局,满怀神圣的把你捧在手心里。
于是那天的中午,回家的路上,我们不再说说笑笑,而是安安静静地听其中一个坐在自行车后座的同学,抑扬顿挫地朗读你上面的文字。
回到家,我们也是急匆匆地胡乱地吃几口饭,便如约到了那个拿书同学的家里,围拢在一起继续阅读。
拿书到学校,也是我们最易违反课堂纪律的日子,因为有书在桌斗里,我们怎会专心听老师讲课?记得那次我边听老师讲课,边趁老师回转头的功夫,用手指勾出桌子里的你,想偷偷地看几眼,谁知这一看竟然沉醉了进去,被老师发现了,老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下把书拿到他的手上,本想他会冲我大怒,谁知剧情反转,年轻的他笑着对我说:“这期的《辽宁青年》,我没买上,我先拿走看了。”听老师这么一说,我刚才的害怕紧张一点儿也没有了,因为我心里能察觉出:他也定是个如我、如我们一样爱你的人。
后来是忙于考学了吗?我们都一下子钻进了课本里,就这样一晃几年,我们的话题里竟然没有了你,但我会不时的拿出我的摘抄本思念你。
再次遇见你,是在大学的图书馆里。那时候,第一次离家又还没遇到新的聊得来的伙伴,于是报到的第一天我就去了图书馆,在让我看得眼花缭乱的一排排杂志架上,我竟然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看到了你!那份激动狂喜,就仿佛是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那一份熟悉,那一份久违的味道,让我立刻把你抱在怀里。于是你陪伴我度过了我最美好的几年的大学生活。
再到后来参加工作了,单位附近的报刊亭也找不到你,我就又和你失去了联系。
几年前,家附近建起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图书馆,竣工的时候,我去里面随意看看,没想到我竟然发现了你。说实话,当时远远的,我并没有认出你,只是走进了,看到那《辽宁青年》四个字,我才认出了你,那时的心里不只是狂喜,而是有那么一些犹豫,因为面前的你和记忆的你不太一样了,你外表看上去长大了,比原来长了一倍!那时那刻,我的眼泪,竟然留了下来,岁月让你成长,也让我成长,这次我再也不要失去你。
于是,从那天开始,我成为了这图书馆的常客,也成了每一期你的最忠实的读者,直到今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