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黄帝内经40》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

《黄帝内经40》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

作者: 微光绮梦 | 来源:发表于2023-11-03 22:32 被阅读0次

《灵枢.经脉》原文节选:

雷公日,何以知经脉之与络脉异也?

黄帝曰: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 口知之,脉之见者,皆络脉也。

雷公日,细子无以明其然也。

黄帝日: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人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故诸刺络脉者,必刺其结上。 甚血者虽无结,急取之以泻其邪而出其血,留之发为痹也。 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其青短者,少气也。凡刺寒热者皆多血络。必间日而一取之,血尽而止,乃调其虚实。其小而短者少气,甚泻之则闷,闷甚则仆,不得言。闷则急坐之也。

译文:
雷公问:怎样能够知道经脉和络脉的不同呢?

黄帝说:经脉在平常是看不到的,它的虚实从气口切脉可知。显露在外的脉,都是络脉。

雷公说:我不明白这种区别。

黄帝说:所有络脉,都不能经过大关节之间,而行于经脉所不到之处,出入流注,再结合皮部的浮络,共同会合而显现在外西。所以针刺所有络脉的病变,必须刺其聚结之处。若血聚过多,虽然没有显现淤结之络,也应该急刺,泻去病邪,放出淤血。如果淤血留内,会发为痹证。 凡是察看络脉:脉现青色,是寒邪凝滞并有疼痛;脉现赤色,是有热。胃里有寒,手鱼部的络脉多现青色;胃里有热,鱼际的络脉会出现赤色。 鱼际络脉出现黑色的,是日久不愈的痹病。如兼有赤、黑、青三色出现的,是寒热错杂的病变。如青色而短,属于气弱。凡是针刺胃里或寒或热的病证,都是多刺血络。必须间日一刺,把淤血泻完为止。然后察明病证的虛实,如脉现青色而短,是气衰的病人,过用泻法,就会使病人感到心里烦乱,烦乱极了,就会跌倒,不能说话。对于这种烦乱的病人,赶快扶他坐下,施行急救。

相关文章

  • 悟医道真(九百一十九)

    “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故至于四日,则由少阳,传至太阴,而太阴受之矣,太阴脾经之脉...

  • 悟医道真(七百六十一)

    “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 五脏之以胃气为主如此,然胃之大络名曰虚里,其脉贯...

  • 读《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3——寸口脉与疾病

    (原文) 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手,脉宗气也。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结而横,有积矣;绝不...

  • 二卷之考订经脉6

    胃经亦称阳明者,以其脉接大肠手阳明之脉,由鼻额而下走于足也。然胃经属阳明者,又非同大肠之谓。胃乃多气多血之...

  • 经络全书 虚里

    (乳根穴分也,俗谓之气眼)属足阳明胃经,(《甲乙经》曰∶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手,脉之宗...

  • 心动过速

    此患者,心悸发作时心率分分钟跳到二百多次,左胸部可以看到剧烈跳动,西医名心动过速。 《黄帝内经》云“胃之大络,名曰...

  • 手被诊病法

    《黄帝内经》有云:“掌中热者,腹中热;掌中寒者,腹中寒”。手为人体使用最多的器官,有344个穴位,80多个反射区,...

  • 婴童医话(四百四十九)

    列缺,位于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处,为手太阴之络穴。手太阴之络,小儿惊痫,如有见者,列缺主之,并取阳明络。...

  • 【汉唐经方】:精读黄帝内经之举痛论

    原文: 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

  • 胃有“7怕”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与脾合并称为“后天之本”。而“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 《黄帝内经》中记载“谷不入...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黄帝内经40》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raoi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