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4日于四川职业技术学院举行,由遂宁市文联、遂宁市作家协会、《川中文学》编辑部联合主办的:2018年外国文学创作培训会。
本次讲学由遂宁市作家协会主席蒲小林主席主持,学术会场座无虚席。主讲是与外国文学接轨的三位老师:高兴老师树才老师以及戴潍娜老师。
高兴老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著名作家、诗人、翻译家,《世界文学》主编,主讲东欧文学。
树才老师: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著名法国文学专家、诗人、翻译家,2008年法国政府教育骑士勋章获得者,主讲法国文学。
戴潍娜老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著名作家、诗人、翻泽家,毕业于牛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关国杜克大学访问学者,主讲英美文学。
其中高兴老师和树才老师是从外交官的职业转调入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导用高兴老师的话讲,他们是放弃了令人向往的官僚生活而投奔到他们热爱的文学之路上的,高兴老师认为他们做着他们热爱的事,是很了不起的。
人只要有自己的兴趣和向往,热衷自己的兴趣爱好,坚持对自己兴趣爱好不懈的追求,不管成功与否,那么他就实现了自身的人生价值。
高兴老师首讲东欧文学,其实,外国文学对于我来讲,就是一张白纸,中国著名作家的作品都没读几本,还别说外国文学作品。
把世界文学的共通性总结归纳,那就是高兴老师的一句话了:文学即是心灵发出最真实的声音!
世界各国人所处的国情不同,其作家创作出文学作品的主题内涵是不同的。
虽然主题内涵不同,但人的内心发出真实的声音是相通的。一种地理人文背景下所产生的文化素养是不同的,俗言称之为:一方水土供养一方人。一种事物发展到一定高度,它要再发展下去,就要学习新的东西来填充,使其更丰韵。
一个国家的发展,也就是一个国家文学的背景。一部好的作品,往往出自于最真实的生活写照,而这种生活写照存在于普遍性,普遍性读者才能感同身受与作品达成意识共鸣,而能引起共鸣性的作品,它就达到了作家写这本书的目的。
生活的意义,最根本在于现实生活与理想之间的差距,理想就是一个人内心最真实的声音。现实和理想是存在差距的,人性一开始其实是有共通性,只是出生环境的差距和家庭背景的差距影响着人的性格发展。
从宏观上讲,中国人是相互帮助和依赖的,也就是团体上的力量是充盈的,但从个体上讲,我们个人能力表现上还较外国人欠缺些,比如从孩子的独立程度上讲,中国孩子就较一些发达国家的孩子娇弱一些,依赖父母多一些,表面上是父母对孩子的一种爱,但这种爱就有可能阻得孩子在社会生存的发展。
社会发展,必须人民发展,人民发展必须文化发展,我们不能固守本土文化,要生存必面向世界。文化的传翻就须文学来翻新本土文化,与世界文学接轨,学习借鉴发达国家背景下高端思想产物。当然,我们有我们的文化背景,我们只学习好的新的屏蔽不好的旧的文化,来提升我们总体的文化素养。
讲学中高兴老师隆重推荐捷克作家博胡米尔·赫拉巴尔的作品《过于喧嚣的孤独》,二十几年时代垃圾堆上的打包工,成就了赫拉巴尔的代表作《过于喧嚣的孤独》,这就充分体现了文学的宽广性,它是人民内心发出最朴实的声音,文学也就在平淡的生活中,是没有局限性的!
孵化高兴老师的演讲,这就是宏观上文学的意义。
树才老师的演讲,相对于高兴老师的演讲,就比较平民化,贴近了作者写作基础。
从根本上讲,我还是对老师们口中一大堆外国作家表示云里雾里,但树才老师对文学精辟总结还是能理解其一二的。
文学是生命中的意外和偶然,文学也是超越生活常态下的生命状态!这句话是树才老师这次演讲的点睛之句!
文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文学存在于生活之中,但它超越生活,当内心被生活的某种状态所震撼时,人就进入生命的真实状态!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有文学潜质,只是各自的表达方式不同,口才好的人,他用语言把文学表达了出来,口才笨拙的人,有的用肢体语言表达,有的用写的方式表达出来,无论你是哪种类型的表达,都是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它就形如文学的分层:有楹联、诗、词、散文、有短中长篇小说,有相声,有小品,有曲、有戏、有剧等等!
文学作品,它可以出自于生活,也可以出自于想象,但能让人深思厚虑感悟的作品出自生活。
生活,就是诗和文学的源泉。你用什么心态去对待生活,就是什么样的诗意人生,文学也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法兰西人生活高贵优雅,十九世纪贵族血统孕育出了享誉世界的诗人:马丁、维尼、雨果和缪塞。
同样在浪漫的法国,十九世纪近代吏上,竞奇葩出了一位屡犯偷盗罪的小偷作家让·热内,几次被判处以绞刑,临刑前释放出一种对文学的执着追求深深打动了法兰西的最高统权者,是他的诗歌把他从绞刑架上救了出来。
所以说,文学是没有贵贱之分的,而这一现象表述着文学是出于偶然性。因为热内偷盗意外被抓捕,行刑前内心对生活偶然有感而发出声音,而这声音的渗透力可想而知是多么强大:一个偷盗犯竟然获得法国导演让·考可多、哲学家让·保罗·萨特和画家帕布罗·毕加索向总统求情赦免死刑,最后连无期徒刑也被免了。
在某种生活状态下,人的内心是会被某些现象所震撼的,而这种内心震撼出的感悟,就是人的生命状态,人的内心生来是俱有共通性的,证如三字经上所说的:人之初,性本善。人性本性相通,只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掩盖下而藏匿了起来。当一个人从灵魂深处发出声音,而发出这种声音的时候就是从生活状态进入到生命状态,这种声音有着共通性,这种共通性就会让人与人心灵贴近,所以热内把自己的声音传递出引出了共鸣,这就是文学的的巨大力量!
树才老师和高兴老师的演讲,道出了文学存在之根本,虽说他们都是在讲外国文学之名家名作,但文学是没有国界的,它本身是人文的产物,是同类物种性情的共通产物,所以文学是面向世界的。
上午两位老师的演讲获得了川职院和文学爱好者一潮潮热烈的掌声。
下午,戴潍娜老师主讲英国文学,她阐述了英国文学的发展,同时提出了文学作者的“雌雄同体”,因为英文学正在从正统转向异端,她用英国个性古怪的乔伊斯写出让教授五十年也研究不完的《尤利西斯》案例,来说明人格的多重性。
潍娜老师讲学结束余时让听众提问,坐我同排的小妹向她提出:怎样才能让她的孩子成为戴老师一样的作家?潍娜老师:其实,让孩子养成多阅读的好习惯,很有可能孩子阅读到她认为第一本书很好看的书,这本书就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孩子就会热爱上文学!
是的,文学不光是内心爆发出的感情,而且我们要把这种内心真实有用的东西传播和发展,以提高人类社会文化的素质,阅读是最能让人从容淡定的事了。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许多人内心是浮躁的,静不下心养成一种病态的生活,阅读能让人静下来,让生活慢下来,我们不仅让阅读来打发时间,更重要是让内心充实,读一本书,可以感悟出许多的道理,甚至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纠结,可能在书中会得到答案。不是有句古话说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吗?
文学不光要写作上的发展,还要发展阅读,一本书,它自有一个中心贯穿全文,读懂了,也就会启发自己,生活不光是自己想怎么过就怎过,我们要吸取生活的养料,来滋养自己的人生。
此次培训,既让我们了解了外国文学,也让作者和读者耳目一新,收获颇丰!
虽然高兴老师把东欧文学的发展和每个时期最出名的作家作了详细的介绍,但是我的感受正如中午餐桌上各位作家讨论外国文学的那样:外国文学最不好的地方是外国人的名字特么长特别难记,如果书中人物较多,那么你读起来是非常较劲的。
高兴老师是《世界文学》的主编,也是外国文学的翻译者,同时又是前外交官的身份,他与外国人打交道的多,所以很容易就会记住外国人的名字,但对于本土热衷文学的读者这是个阅读难题,这一点翻译家是很难体会得到的。所以,给翻译家一个小小的建议:在把外国作品翻译成中文的时候,能不能把作品中的人物名称中国化,便于作阅读时理清作品中的人物和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
虽然,这是小部分读者的心声,但是一种文化要传播,要感染和影响形成一股潮流,那么它首先就要让其没有阅读上的障碍。一部好的作品,它的内容再精彩,寓意再深远,但遇上阅读上的障碍:对书中人物的识别混乱难辨,那么再精辟的内容也无法勾起读者读下去的欲望,因为看书是件愉快的自发性的事,而不是自找一件伤脑筋的事来做。
浅谈文学:暨2018外国文学创作培训有感 浅谈文学:暨2018外国文学创作培训有感 浅谈文学:暨2018外国文学创作培训有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