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书札记

读书札记

作者: 方好亦奇 | 来源:发表于2018-08-29 18:17 被阅读135次
    读书札记

    很久很久没有那种迫不及待想要读某本书的急切守候了;也很久很久没有拿到一本书爱不释手睡前看,醒来接着看,甚至忍不住读出声来的欢喜和沉醉了……

    也许是不用带着某种目的——或是寻找答案,或是教学需要,或是什么名家推荐必读书目,不读好像不配为读书人似的。也许是身心突然放空——不用每天备课讲课批改作业连轴转,不用心系132名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状况,不用担心他们喜不喜欢我,喜不喜欢语文课——都不用。仅仅因为放空一切,因为无事可干,因为我喜欢。

    漫无目的拿起一本书,废寝忘食,精神恍惚的看;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看;坐着看,躺着看,吃饭也看,睡觉也看。看的是语词、情节或人物,陶醉的是那份悠悠忘我时而感叹时而欢喜悲伤的情怀,留恋不舍的是以往无忧无虑的学生时代——谁说那是一个回不去的时代?

    但我并非不假思索、没有甄别的看。我的眼光还是那么挑剔——容不得絮繁的文字,浅薄的思想,直白的呼喊……

    学生时代不爱看的,现在照样不爱看。学生时代爱看的,有些也不再那么爱看。

    比如《丑陋的中国人》,以往身边的老师、朋友都有推荐,可从未翻开来看。如今只大致翻了几页,便觉厌倦。中国人丑陋也好,美丽也罢,前人的小说、杂文乃至散文、小品通过鲜活的人物,典型的事例早已演绎的巧妙非凡。又何须像教科书一样条条罗列,像晨钟暮鼓似的敲打呼喊。是的,我是中国人的一员,我也只是中国人的一员,中国人群体的丑陋或美丽可以说与“我”相隔甚远,虽然时时刻刻都发生在我身边。这样的书能够流行自有它的价值,我并不否定作者的良苦用心。只是,我不愿给中国人头上安一个狭隘的定语,带一顶宽泛的帽子,任人评论指摘。我不愿对某一个或某一类人的评价上升到所有中国人身上。中国人是有其共性,但不代表每一个中国人都要打上这一烙印。我坚信,你怎样看中国人,中国人便怎样。我坚信,时下的中国人怎样,未来的中国便怎样。

    至于学生时代保留的写读后感的习惯,无所谓喜欢不喜欢,仅仅是习惯。遇见一本书,就像是结识一位新朋友。从翻开扉页的那一刻起,便是在与这位新朋友交谈。在阅读的过程中,你沿着作者的笔墨之路,走进她所营造的世界,见作者之所见,感作者之所感。末了,总该对这个世界的创造者道一句感谢,说一声再见,顺便交流下一己之见。

    遇见《穆斯林的葬礼》,有幸结识霍达,并与之心灵相契,不到两天的时间里,相谈甚欢。在玉与月的交织中,思绪来回穿越在三代穆斯林间,感性的我好几次泪流满面。所幸,读完后我仍有理性的一面,为书中的人物,为作者,有三点遗憾:

    1.古今中外,同样的悲剧总是在人群中不知疲倦的上演,悲剧,喜剧,悲喜交集,这便是不可逃的宿命。人置身其中,痛苦着而又贪恋着,惶恐着而又渴慕着,矛盾不已。

    2.不少情节的设置处理略显心急,致使悲剧的效果大打折扣,最终难逃大传统叙事下的面面俱到而又力不从心。比如,一直期待着男三天星或许能创造奇迹,毕竟他的出生是如此的浓墨重彩,天降奇光,可到了不过是勇敢的撕毁了父亲的信,拒绝后来政府弥补的“博雅”宅和文物补偿款。他与小容子的不欢而散,后文再无半句交代。真不知这是否是作者一开始所设想的人物安排。

    3.七个爱情故事,受作者影响,总是带有罗曼蒂克的影子。不管是爱情的来临还是消亡,都打上了那个时代鲜明的烙印。其中没有一个能冲破家庭、种族、阶级等外界的阻力,没有一个是完美幸福的结局。所以说它是悲剧,可又不似十足悲剧那般无可奈何,痛彻心扉。结局的平淡最终消磨掉过程中的热血和激情,看似悲剧的结局却无悲剧的余力。另人物的抗争总是在隐忍、妥协,这也是我总觉不够劲儿的原因。

    读书札记 读书札记 读书札记 读书札记 读书札记 读书札记 读书札记
    读书札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札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rbkw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