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练的工作过程中,总会提到“卡片阅读法”这个阅读方式。
这是一种对自己所阅读到的金句,或是感触较深的片段进行再加工,将自己的想法写出来,以便今后可以用得上的阅读方法。
它既能加深记忆,也能让我们在加工过程中对内容进行深思熟虑。
但是当我们真正去看纳博科夫的卡片法时,却会发现他所说的是“卡片创作法”。
这当然和“卡片阅读法”并没有冲突,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巧妙的转化。但今天,我们主要考虑一下“卡片创作”的可行性。
且不说,纳博科夫自称是用卡片来进行创作。他总会随身带一支笔和一些卡片,随时有感触、有灵感,就会写下来,然后分门别类放好,等到什么时候用得上了,比如说我想写一个场景,然后把场景类的卡片翻出来,哪些场景合适,就套进去用等等。
这样无疑是提升了我们在写作的效率。
前些天在听一位作家谈自己的写作过程,他说他是有写作助手的。这些写作助手是干什么的呢?就比如说,作家自身把故事框架、人物、情节什么的都设定好了,并且专注地去写这些东西,那么遇到需要某个场景,比如酒吧的时候,就让助手根据需要,把场景写出来,作家就可以直接在这里面继续自己的故事了。
这倒是我第一次听说作家还有助手。虽然总觉得这样下来,以后作品岂不是跟论文一样会有“一作”“二作”之类的了?挺有意思的。感觉这位作家大概是摸到了卡片创作的一种独特的玩法。
另外,在漫画行业里,“助手”这个职业更是历史悠久了。同样是漫画家负责分镜、线稿之类的重要部分,助手则是描边涂色贴网格做特效,以及帮助画背景或是一些次要人物等等。助手与漫画家的合作,让漫画本身变得更丰富。
当然,独立创作的也不少,但他们往往都是忙得不可开交。你看日本周刊漫画,一周15~20页,让他们画七天,都常常出现需要休刊的情况。有时候是作者身体熬不动了,有时候是他们需要外出取材,有时候是节日等等。工作量其实是很大的。特别是,我们熟悉的很多漫画家,都有身体不太好的问题,而且一般都集中在脊椎和一些慢性病上,可见都是久坐工作给熬出来的。因此,找助手来合作,一起进行“拼凑”,才能让他们的负担减轻。
至于取材,如果不是借口,其实就是“找卡片”去了。就比如之前看的“夏日重现”,作者每次去取材都会留下当地的风景照片、故事记录等,还会做成合集发成一期作品,可以说是对故事本身一种相当有意思的增色了。就不提日漫中经常出现的“还原现实场景”的画法,如果没有提前准备“卡片”,是无法把画面贴进去的。
卡片的存在最大的好处,便是它一定比现想现编来得更完备和可信。这在“实地取材”上应该表现得尤其明显了。那么另一种卡片,则是灵感涌现的卡片。它们甚至本身都会成为一篇文章甚至小说,但最终还是会变成点子,为更大的篇章服务。
近来比较火热的“三体”电视剧,其原作曾经被某知名高校教授批为“东拼西凑”,而真正的三体粉丝也很清楚,三体是通过一个完整的故事整合了大量刘慈欣过往的科幻点子写成的小说。
教授之所以如此批判,是因为他从纯文学的角度去看待三体。这对于三体来说,其实也算是一种承认了。毕竟科幻文学一直游离于传统文学的圈子边缘,能被正视和批评,可见“三体”作品的高度。
而至于“点子整合”,其实只是大刘过去的点子确实被发表了出来。如果他过去的这些点子,比如球状闪电,比如黑暗森林法则,比如物理学不存在等等各种点子,并没有在其他刊物,或以作品的形式被发表出来,那便是他自己的一些“卡片”,在他写到那个地方的时候,抽出来,把有用的部分拿来用而已。
最近因为工作关系,我也有幸看了一位老师的几部作品,前两部是以随笔集、故事集出版的,每一个小段子、小故事都非常有趣,引人深思。而第三部则是这位老师完整的一部小说,这部小说里面,有好几处是直接借用了他过去的那些随笔和故事中的篇章,只是把人物、故事更好地在小说中串联起来。甚至于,故事集中的一些角色还成为了小说中的一些主要人物,有一种“作者想要给这个人物完整的一生”的趣味感。
这便是在纸张载体上的“拼凑”。我想说的是,当你有灵感,但无法写出一个完整故事的时候,不必焦虑,直接把灵感记下来,然后告诉自己今后要关注的一些点,比如场景、人物、情节等,再做成卡片,与灵感一拼,就变成了你的完整故事了。
对,就像拼图一样。
而除此之外,相信大家都知道,有声作品/配音的录制并非总是所有角色站在一起,然后大家轮流讲台词的。更多的情况下,是每个角色各自完成自己的录音后,由后期去进行对轨、音效处理、特效润色等等。而这个“对轨”的过程,就是一个“拼图”的过程。在拼图之后,再通过其他的后期手段加工润色,便和漫画家的助手完成了本质上完全一样的工作。
而电视剧、电影也是一样。除了那些一镜到底的片子,绝大多数我们以为的剧情都不是必然按剧情顺序拍摄的,而是按照场景、演员的服装妆容档期、天气光线时间等等各种因素进行统筹规划后,按照统筹的排序进行拍摄。极端情况下,大结局甚至可能反而是很早就拍好了,后面还在拍很多前面的内容。而在剧本之外,如果导演觉得还需要增加一些什么,还要另外进行补拍。而后期则是拿到什么素材就按剧本剪到什么地方,导演再看情况进行一下调整。就好比最近的“流浪地球2”,前两年沸沸扬扬的“正义联盟”的不同版本,以及多年前的“守望者”以及其他不少的电影,都有“导演剪辑版”的概念。说白了,电影为了适应院线的播放特点,一般都要剪到某个特定的时长。然而这有时候并不能很完美地表达出导演的全部想法,那么导演为了让有兴趣的观众更好地理解,除了放出“删减片段”之外,还有可能会放出“导演剪辑版”。这便是导演自己在调整“卡片”的拼凑和排序方式了。
再比如,当下的视频网站中,UP主们除了直播录播,或者是那种有很强时序性的节目外,也大多是一开始写好文稿,然后四处找素材,再调整文稿与素材的顺序,再开始录音、剪辑等等,依然是一种“拼凑”的过程。
甚至这些年一直被诟病的各种综艺节目中的“恶意剪辑”,其实也是一种导演出于他自己的意图(不管好坏)进行的“拼凑”方式。而拼凑的结果大家也看出来了,可以“让明明没有发生过的事情看起来像真的发生过一样”——这不正是创作的其中一种吗(不管是善意还是恶意)?
因此,当你想要创作,就去写下你的第一个字,第一句话,第一个小卡片吧。然后记得把它收好,随时能拿出来,随时修改完善,增加枝叶。相信自己,你的第一个小故事,很快就会如此被“拼”出来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