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分享
《自由在高处》读书笔记14

《自由在高处》读书笔记14

作者: 姜文止戈 | 来源:发表于2020-01-30 10:29 被阅读0次

霍金的回答是:“我有自由选择结束生命,但那将是一个重大错误。无论命运有多坏,人总应有所作为,有生命就有希望。”

对于鲍比来说,他的身体像潜水钟一般沉重,心绪却如蝴蝶一般自由。当然,如果你觉得这个时代太过沉重,太多困厄,时常让你艰难行事,你也可以将这个时代比作潜水钟,而你的自由精神同样如蝴蝶飞舞。

世界就像是一个广场,如果你只知道左右,而忘了更要站在高处张望,你是很难找到自己的方向的。什么时候,当你能超拔于时代的苦难之上、人群之上,你能从自己出发,以内心的尺度衡量自己的人生,你才可能是自由的。

一个人的幸福,仅靠个人奋斗是不够的。如果没有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方面的整体性推进,个人的幸福是可疑的。所以我说,要每个人都来奋斗,将每个人脚底的钢丝结咸网,抑制风险。

事实上,任何公正的契约,无论是国家之间、个人之间,都是在充分自利的情况下进行的。

要自由,不要主义。理由是,自由一旦变成主义,思想的鸟笼就编好了。我们不应该将自己归类于某种主义,而是将不同的主义以知识的方式归类于人,在不断地证伪中解放自己。如果我们笃定信奉某种主义,难免会变成主义的律师,时时为它做无罪辩护。于是观念的主人变成观念的仆人,背离求知与改造社会初衷。所以我说,人要为追求真理而献身,而不是为真理献身。追求真理的主体仍是我们自己,我们应该为我们自己的理想、事业、行为献身,而不是一个真理的教赢。

如卡尔,波普尔所讲:我们是通过知识寻找解放,而不是通过某种主义寻求解放。在世界思想史上,有两个人影响了我,一个是英国的卡尔·波普尔,男一个是中国的胡适,我认为他们是真正懂得自由与时势的人,是真正识时务的俊杰。

在1932年胡适和丁文江创办的《独立评论》发刊词上亦有所表述:“我们希望永远保持一点独立的精神,不依傍任何党派,不迷信任何成见,用负责的言论来发表我们思考的结果,这就是独立的精神。”其所谓“不迷信任何成见”和我说的“独立于自己过去的荣辱”有相通之处。我们既要防范来自他人或历史的成见,也要防范来自自己的成见。

一个参与时代的书写者,应该忠实于自己的经历、学识与良心,而不是所谓的人民。事实上,每个人活得都不够纯粹,能够真正代表自己已是上天最丰厚的奖赏,我们何必贪心,代表一切?人——一这脆弱的会思想的芦苇,有时更应该像大海一样坚定,不要因为陆地上人多而否定自己的汪洋海水。我讲人人都是思想家,人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国,但媚众和专制一样,都会破坏一个人在精神上安身立命,在思想上立国。它可能不会夺走你的匹夫之勇,但会夺走你的独立精神。

康德说,启蒙就是人类摆脱自己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所谓不成熟状态就是:我们在需要大胆运用自己理性的领域时却接受别人的权威。康德举了未成熟状态的例子:有本书能代替我理解,有位牧师能代替我拥有良知,有位医生能代替我选择食谱。这几个例子,不幸预言了此后启蒙运动何以陷入困境,即启蒙者大包大揽,争当牧师与医生。具体到中国,事实上,五四以来中国历史的分野,在胡适从《新青年》阵营出走时就已经注定了。胡适的主张是:“争你自己的自由就是争国家的自由,争你自己的权利就是争国家的权利。因为自由国家不是建立在每一个奴才上的。”然而,陈独秀认为真理在握,认为每个人跟着他争自由才能有自由,这种思维不论主观上多么进步,但是在客观上只会制造一批批的奴才。

汉时期有个经学家,名叫匡衡,他很好学,但是呢,家里很穷,没钱买蜡烛。邻居家夜里点蜡烛,但是烛光却照不进来。匡衡于墙壁上凿了一个洞,让烛光照射进来,借着那点微弱的烛光读书、做笔记。

这里值得研究的是,这些光有什么意义?显然,匡衡挖了一个小孔并不是要看那根蜡烛,而是利用这些光来看别的东西。假匡衡凿壁只是为了偷看邻家的烛光,就不会传为佳话,匡衡大概也不会有什么作为,他在历史上将不过是个籍籍无名的“窥光癖”。

我之所以解构这个故事,是想说明老百姓需要光明,但只是拿它当工具用,借助光明来理解世界,而不是奉作神灵,把自己辈子都浪费在墙上的那个破洞里面。他们要用这些光去照书本,照亮他的前程,而不是去信仰与膜拜。

如布莱兹·帕斯卡所说,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

无论我们怎样天各一方,忙于生计或苦闷于这个时代的“笼囚”,相信存每个人心底,都有一种可以被唤起的力量,  它蓬勃向上,必超越人际的一切无奈与磨难,引领我们走向幸福与自由。

所有的新闻,都是人的新闻,所有的事件,都是人的事件,我们追求真实与亲历,洗尽铅华与浮华,让每一个字都可读。我们记录的每条新闻,都透着一个时代特有的悲喜与从容、傲慢与偏见。我们也将记录下您对生活的无比热爱以及每一颗与您一样平凡而高贵、直面挫折的勇敢的心。

有思想的人都很寂寞,好在有书可读。

我常记萨特写在《词语》里的那句话,也是我面对签证宫讲得最熟练的一句话:J’al commence ma vie comme je Ia finiraisans doute:  au milieu des livres(我在书中结束我的生命,也将在书中开始我的生命。

因为我从来是那样/所以你以为我永远是那样/可是这一回你错了/我改变得令你难以想象。

坏的终能变得好/弱的总会变得壮/谁能想到丑陋的一个蛹/却会变成翩翩的蝴蝶模样?

一朵入夜的荷花/像一只归巢的宿鸟/或像一个隐居的老哲人/我消逝了我所有的锋芒与光亮。

漆黑的隧道终会凿穿/千仞的高岗必被爬上/当百花凋归来开放!

我相信,幸福只是我们在追求自我实现时的一个副产品。自由也是一样。那些以自由为人生终极目的的人是不会真正拥有自由的,因为他们时常为自由所奴役。相反,我认为人生才是自由的目的。换言之,我们是要“自由的人生”,而不是“人生的自由”。

我相信,人的一生,绝大部分机会都是我们自己给自己的。可叹许多人,从来不曾给自己这样宝贵的机会,只顾人云亦云,唉声叹气,全然忘记自己积极行事的意义,忘了自己是环境的一部分,忘了中国正在一点一滴地进步。

我们该用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周遁的一切?对于个体的人,自然要坚持人道主义底线。如多恩诗云,“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我们都是大陆的一部分。”然而,对于社会关系、契约等元素,采取一种“工具主义”的原则却是极为重要的。如你所知,人与动物的一个根本区别就在于人会制造和使用工具。换句话说,任何人际关系、社会契约,都是人类所制造的工具的一部分。然而,为什么有许多人会陷于工具之中,最后完全迷失了自己呢?为什么他们会把工具当成了自己生活的全部呢?譬如说,有些人为了谋得一个职位,拋弃自己生命里最真实需要的东西;有些人会因为在社会中无以生存,而最终走上自杀或自暴自弃的道路。然而,假如一个农民买了一把锄头回家,当他发现这把锄头并不如其所愿,不但不能锄草,反而砸肿了自己的脚背,在他备受挫折之时,他会不会因为这把锄头而否定自己人生的意义呢?如果不是这样,为什么同样是面对工具,会有那么多人陷于社会关系、契约之中,最终否定自己的价值与人生呢?因此我说,人可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也可以更换工具,这是我们可以拥有积极人生的一个大前提。

我在想,生活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是何其幸运!今日中国上下,承干百年来之沉郁与坎坷,正在积极转型。这是一个充满危机的时代,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很庆幸我们的社会承认了作为个体的人的欲望,并且着手在此基础上重建一种关乎人而非神鬼的传统。我们因此有了许多机会满足自己的欲望,或者说实现自己的理想。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思想国,既拥有关乎自己的全部主权,又能够开放心灵的边界。如你所知,只有个体的欲望被承认,他才有被尊重的可能,因为“有尊严地活着”同样是我们的欲望的一部分。没有真实的个体的欲望,我们也不可能订立持之有效的真实的契约。

我相信一个民族要想获得持久的创造力与生命力,就要不断地有人从旧有的生活方式与仪式之中解放自己。如人所忧,人生可能毫无意义,但是,倘使我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人生,它一定意义非凡。所以我希望,我们每个人,所有抱持平凡而高贵之心灵者,要积极地做自己想做和能做的事——把一生当作事业来做,把一生当作自己真正的远大前程。

我并不认为,自我实现需要有一种与现实或过去决裂的姿态。我的心地平常而宁静,是因为我有一个信念,二十一世纪将是一个和解的世纪。

与此同时,我们也知道,一个人,既要守住自己心灵的边界,同时又要有开放的思想。以独立为唯一目的而不谈合作的人类是没有前途的。众所周知,任何生命必然拥有一个开放的系统,任何拒绝食物的人、自我封闭的国家都会失去自己的活力,走向衰亡。

如果我们愿意以更宏大的眼光来回顾历史,不难发现:无论是个性解放,还是民族独立,我们都可以把它视作个人或者群体对自由与独立的争取。但是,仅仅争取自由、独立是不够的,因为独立与自由都不是我们人生的目的。古往今来,人们争取迁徙自由,但迁徙自由并非是我们人生的目的。我们之所以要争取这个自由,是为了更好地成就我们自己,更好地交往,以此获得一种持久的创造、有保障的幸福。

自由不是孤立主义,它应该在平等基础上走向一种合作或者和解。

个体而言,人唯有自由,才可能激发潜能、有所创造;从群体而言,唯有走向合作与和解,人类才可能真正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我做事逻辑是,越是逆境在给你做减法时,越要想着给自己做加法;越是在悲观的环境里,越要保持乐观;越是有消极行为影响你,越要积极生活。如果别人给你做减法,你自己也给自己做减法,这何异于给自己不幸的命运落井下石。

我无法让别人代替我思考与写作,正如我无法让别人代替我做爱一样。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经历并感受万千生活,有些事情只能各干各的,只能亲力亲为,享受或者承担,这样才符合人的自由本性。有趣的是,人人都知道享受并捍卫自己做爱的权利,不愿让别人给自己戴绿帽子,却又慷慨地将自己思考的权利拱手让给他人,一讲道理就会给自己戴上几顶“某某教导我们”、“某某说过”的红帽子。

身份让我们不自由,名字让我们不自由,制度让我们不自由……但真正让我们不自由的,是我们迷失的内心,是我们只知道协调自己与周遭的关系,而忘了更要让自己的人生走向高地,走上世界的屋顶,尤其要走上肖申克监狱的屋顶。

“人生的大病根在于不肯睁开眼睛来看世间的真实现状。明明是男盗女娼的社会,我们偏说是圣贤礼义之邦;明明是赃官、污吏的政治,我们偏要歌功颂德;明明是不可救药的大病,我们偏说一点病都没有!却不知道:若要病好,须先认有病;若要政治好,须先认现今的政治实在不好;若要改良社会,须先知道现今的社会男盗女娼的社会!易卜生的长处,只在他肯说老实话,只在他能把社会种种腐败龌龊的实在情形写出来叫大家仔细看。他并不是爱说社会的坏处,他只是不得不说。”因为“我无论作什么诗,编什么戏,我的目的只要我自己精神上的舒服清净。因为我们对于社会的罪恶,都脱不了干系。”

我早先在书中附录了这篇文章,是因为它切中时代的命脉,至今尚未过时。而从既有社会中发育出健全的个人主义和有担当精神的个人,依旧是这个百病缠身的时代之解药。

好社会必须是致力于制度性的改造,而不是针对个体的残酷。它需要的不只是自由体系,也不只是责任体系,而是两者兼而有之的自由一责任体系。自由保全个体,责任保全社会。不无遗憾的是,今天的中国,我看到国家与个人都在争自由,只求权力、权利越大越好,却都不想担负责任。而一旦问责,又是制度岿然不动,个体被彻底碾碎。

相关文章

  • 《自由在高处》读书笔记14

    霍金的回答是:“我有自由选择结束生命,但那将是一个重大错误。无论命运有多坏,人总应有所作为,有生命就有希望。” 对...

  • 《自由在高处》读书笔记

    辑一 面包与玫瑰 生活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罗曼.罗兰 所有帝国终究灰飞烟灭...

  • 读书笔记(《自由在高处》)

    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罗曼·罗兰 偶尔走失,从未离开。没有比生活更古老...

  • 自由在高处

    什么时候我们能够像流浪汉一样自由? 什么时候我们可以碎步徜徉于梭罗笔下郁郁葱葱的树林? 在那里, 简单生活不被视为...

  • 自由在高处

    时间已经到了23:27分,我都还一个字没有写下,工作一天下班,并不能是全部拖延的理由。我一路上想着很多个主题,并没...

  • 自由在高处

    01 它嘶吼着,他们泪流着,戏里的它、他、她,戏外的我。心底是怎样一种五味杂陈?画面停留定格在那一刻,火山岩浆逐渐...

  • 自由在高处

    杨幺 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你可以决定自己几点起床...

  • 自由在高处

    没有一种混乱是绝对的,在每一个混乱的背后都有一个你看不见的秩序。没有一种自由是绝对的,在每一个自由的背后都有一份你...

  • 自由在高处

    最近看《从文自传》,沈从文的文字像是流水一样,写的都是无声无息的小事,看完之后他的整个人生都脉络似乎都让你把握住了...

  • 自由在高处

    最近两日,novule bianche终于能弹过之前卡了好久的小节了,顺便学了下for river的前奏——雅马哈...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自由在高处》读书笔记1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rhit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