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应试教育,作为传统的中国学子,我们并不陌生,从小学到初高中再到大学,总逃不开的便是考试,我也曾认为应试教育只存在于中国,可能是自己目光短浅了吧。
直到我看到了是枝裕和的《如父如子》,我才发现,原来日本亦是如此。再看印度电影《起跑线》,同样是父母为孩子不输在起点而四处奔走,攀关系,找门路,买学区房,上补习班,父母身心俱疲,孩子也深受其累。
个人浅层感悟
1 2 3 4图上为《如父如子》开篇第一章,仅第一章,便让我深有感触。我们时常诟病中国应试教育的不合理,培养了许多只会死读书的呆子,许多人将自己人生的失败,对个人方向的茫然无措,如果“庆多”变得残忍功利,我们可能会责怪应试的体制和妈妈的隐忍。
确实,当外界的行为形成了统一,我们个人也不可避免收到其影响,这便是一种体制化的东西,而我们也不曾意识到,沉溺于这种体制中,并成为这种体制的拥护者。
就如“绿”虽然觉得不合理但是不敢去抱自己受伤的孩子,校长极其功利、激进的观念在无形中钳制着这些孩子。
他们一个是应试体制的隐形拥护者,一个是应试体制下无脑而自已为是的卫道士。而我们也时常在不自觉中,去向应试教育屈服,缘由则完全处于自己的怠惰与恐惧。
与其说是教科书束缚了我们思维的广度与深度,不如说是我们自己将自己钳制在狭小的角落,将自己变成井底之蛙。
你是否仍存在这样一种观念:老师不教的不看,老师不提及的不学,老师不收的作业不思考,学校里考试不考的不去学,学校里不让看的东西不去看,与学习无关的东西都是浪费时间。
这样你还能说自己是被老师限制了吗?这只能说你自己限制了你自己,没有人不让你去探索其他的事物,你可能又会说,老师给我们这么多作业,那还有时间去看别的东西,如果你这么想,那么你就彻底的错了,老师讲完一节课后,留给你思考发挥的空间很多,只是你自己不愿意去思考,将思考局限在老师讲的东西,老师讲的内容上,惰于思考,惰于拓展,自己将自己的头脑局限在某一个狭小的圈子里,如井底之蛙。
看似是学习限制了你,实则是你自己的怯懦和怠惰限制了你自己。不要去埋怨体制,也不要去恭维体制,而是看清体制的同时看清自己,拥有自己的方向,爱好,并为之不懈努力,冲破体制的牢笼,拥有自己的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