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者
2017-01-01读行者图书
新的一年开始了,还在为读什么书而困扰吗?不防来看看这9本面相高端,读起来却亲切可人的2016年度好书。你可以跟随斯图亚特·戈登去体会中世纪亚洲的繁华,也可以在书中聆听格伦·古尔德完整的古典乐,亦或是在安德鲁·玛尔的书中学习串烧后的世界史。这世界的一切美好,你都能在这9本书中感受到。
by云也退
No.9
《古尔德读本》
(美)格伦·古尔德著,漓江出版社版。
是的,就是那个钢琴家,虽然这套上下册的装帧和排版包括翻译都只能算一般,但读时会有种“荣誉出品”的感觉。古尔德不玩玄的,也不总是扯门槛很高的专业名词,但他对自己有一种处在释放状态下妥帖的专注。这是搞艺术的人的魅力。
在我年轻的时候,有一种精神试验,我当时很乐于参加,非常非常积极。那可不是闹着玩,极端认真。有位大科学家叫奥利佛·洛奇博士,有段时间,我与他天天交谈。他感到,自己正与死去的人在交谈,等等。对了,在这种精神试验场合,绝不可能作假。
我睁大眼睛在看,而且灯火通明。但是我们手拉手,将注意力集中,看能不能找到反应。好玩的事来了。不知怎么回事,我经常被推选为头儿,你知道,就是专与鬼魂对话的那个人。好,每当有谁要说话,他想对拿破仑说什么(总有人想对拿破仑,或者肖邦,或者爷爷说些什么,总是这种重要的人物),我总是知道回答该是什么,拿破仑会说些什么。别人惊叹:“啊,多么不可思议!”“你听到了没有?”“他在说这个这个”,但他们说的不是我。
所有这些说明了什么?说明我把其他人的能量集中到自己一个人身上……
No.8
《那年夏天:美国1927》
(美)比尔·布莱森著,湛庐文化出品,浙江人民社版。
题目不见得很有吸引力,全靠Bill Bryson的名字提精神。BB总是好看的,这本书受限于各种报刊、传记、回忆录里看来的二手三手情节,供他发挥的空间不大。饶是如此,仍然推荐。
1914年前,全世界死于空难的人大概有100个,如今有数以千计的人死在飞机上。到1917年春天,英国飞行员的预期寿命为8天。短短4年里,总共有三四万飞行员战死或重伤,就连战前的空中培训也不比实际作战更安全,至少有一万五千人是在飞行学校里出事故丧命或受伤的。美国飞行员的境况特别不利。美国1917年4月才参战,此前没有任何一名美国军方官员见过战斗机,根本不知道怎么指挥。
美国飞行员抵达前线后,大多驾驶的是从友军借来的、拼凑起来的飞机,用它们跟经验丰富得多的敌人展开最危险的战斗。但志愿飞行员从没缺过人手。以209千米的时速攀升至4千米的高空,翻滚着猛冲进搏命的空战,让许多飞行员感觉刺激得几乎要上瘾了。……
No.7
《BBC世界史》
(英)安德鲁·玛尔著,后浪出版公司的品牌书,天津人民版。
相对冷僻的专题史,像什么荷兰的“郁金香热”,什么莫卧儿帝国,什么奥斯曼攻占君士坦丁堡,现在一本本书都有了。《BBC世界史》串烧了所有这些,还写得天花乱坠。
马可·波罗是位旅行家,也是个喜欢讲故事的人。据说,当他结束长达25年的中国和远东之旅,最终回到威尼斯的时候,他和他的伙伴都穿着顺滑的丝绸长袍、带有长柔毛的皮衣和鞑靼款式的衣服。威尼斯人没当他们是意大利人,但是,当他们撕开衣服缝隙的时候,大量的红宝石和绿宝石从里面掉了出来。
据一个曾到北京访学的英国学者考证,马可·波罗很可能从未来过中国,他剽窃了其他人的见闻,然后将这些见闻拼凑在了一起。在马可·波罗之后,欧洲人也没有一个追上他的脚步。教皇一直盼望忽必烈能皈依基督教,欧洲人想和他结盟以共同对付穆斯林,只可惜,意大利人始终没能向充满怀疑的中国人展现一个令他们激动的神迹……
No.6
《极简亚洲千年史:当世界中心在亚洲(618—1521)》
(美)斯图亚特·戈登著,博集天卷引进,湖南文艺版。
历史学者最终会说服你:站在村口看,家家祖上都阔过。瞧瞧唐玄奘有多成功,直到今天,一大堆西方人还以为中国都是佛教徒呢。
在今天吉尔吉斯斯坦的伊塞克湖北岸,有个当地的国王邀请玄奘来到自己的营地里,这个半游牧的国王虽然和这位汉地佛教比丘信仰不同宗教,但都穿着中国的丝绸,在接见客人用的帐幕里收下了玄奘的通行证,读了介绍信,然后赠送了三十件丝袍,表示敬意。
接待宴会上,国王为玄奘特别准备的食物是奶油、蜂蜜、葡萄、大米和糖。米饭有可能来自中国,而在玄奘的时代,只有印度才种植制糖用的甘蔗。关于国王确切上了什么菜,我们不清楚,但是糖、奶油、米和水果倒是暗示了这有可能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抓饭。从中国到土耳其,一路上都有人会做这道菜……
No.5
《生死民主》
(澳大利亚)约翰·基恩著,三辉引进出品,中央编译社版。
别被“民主”二字和900页的厚度吓住,约翰·基恩拼了老命要给democracy写一本好看的传记。
很多人都知道肥臀羊的例子:根据进化生物学家的说法,肥臀羊携带了一种“双肌臀基因”(callipyge)——这个词在希腊语中的意思是“漂亮的臀部”。这种基因是父系遗传,带有这一基因的幸运羊,不仅身体内脂肪含量少,更美妙的是,其饲料转化为肌肉的效率比一般羊要平均高出30%。
这些肥硕的大屁股羊与民主到底有何相干?
答案之一是:羊的基因库所发生的变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主世界所发生的变化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让我们回想一下印度的事例……
No.4
《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美)查尔斯·曼恩著,中信出版集团版。
各种各样在时间轴上各种横切一刀的书,差不多已经把世界史剁成很多肉段了。曼恩的这本,也是在使劲地讲好故事。
1861年8月,甲虫侵袭了堪萨斯东北一处10英亩大的菜园,这片种植土豆的菜园属于一位名叫托马斯·墨菲的农民。他的名字倒很应景,“Murphy”这个常见的爱尔兰姓氏刚好也是爱尔兰人称呼土豆的俗名。墨菲的土豆(Murphy’s murphies)惨遭大量甲虫蹂躏,他只能眼巴巴看着叶子上挤满了闪烁着的小身体。他把虫子从土豆植株上弹到篮子里,事后他写道:“很短的时间里,我就抓到了两蒲式耳的这玩意儿。”
每个虫子身体还不到三分之英寸长,换个环境,墨菲也许会觉得这些甲虫很美,它们的身体是黄色或橘色的,前翼装饰着老虎那样的黑色条纹,但他的土豆一长出来,就被它们糟蹋掉了……
No.3
《入世哲学家:阿尔伯特·赫希曼的奥德赛之旅》
(美)杰里米·阿德尔曼著,三辉出品,中信出版集团版。
这本书,最大的读感是,正文900多页厚,但好像没有哪一页真正“停”下来过。赫希曼的天寿将近一个世纪,在书中,他一行动起来,周围就满是危险和机会,当他安顿好,开始讨论、写书、想问题时,冒险就转入内在继续进行。
没有什么东西是一成不变的。幸福感不但不能永久,而且它的“分配”也不均匀,因而必定会引发某种反制性的力量,那就是失望。同样的,失望也不是一个均衡点;人类天生就是根深蒂固的“新项目发起者”和快乐追求者,他们肯定会产生新的希望。除非受到严厉的抑制,否则,人们总是倾向于脱离各种边际报酬递减的“事业”。这类事业,既可能是私人追求的,也可能是公共参与的,关键在于,它们都服从类似的倾向。
赫希曼给出的,是一个在主体内部展开的“辩证”过程,而且这个主体的动机非常复杂。在资本主义取得全面胜利之前,人一直是理性与激情之间交战的舞台,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没有消解这种根本性的战争……现在,赫希曼要营造一个更复杂、更可爱、更悲情的人类主体形象,吟唱一首完全不同的史诗……
No.2
《巴黎,巴黎》
(美)大卫·唐尼著,三联书店版。
紧凑时紧凑,松弛时松弛,但字句都相当准确。美国人写的这本巴黎风物记,是从足够长的时间的旅居经验中冶炼而成。
对死亡的迷恋,法语里称为“nécrophilie”(恋尸癖)。它的表现有很多种红,其中一种很常见:两百多万人为其所苦,每年都忍不住到巴黎20区去,走进拉雪兹神父公墓那一扇扇神圣的门。山丘起伏,草木葱茏,一条条小路蜿蜒曲折,环抱着摇摇欲坠的坟墓,毫无疑问,这就是欧洲最负盛名的不朽死亡之城。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它居然就在大肆向郊区扩张的法国首都的地界里。它和我租了二十年的办公室之间相距不过150码,乌鸦就在办公室旁飞来飞去,正因此,我成了拉雪兹公墓的常客。这个地方有许多令我喜欢之处:青葱的草木,无车流之喧嚣;无论从哪条碎石路上看去,都是一片开阔的景色;当然,那些空寂阴森的纪念碑也同样迷人。不知不觉中,拉雪兹神父公墓让古往今来对死亡有着疯狂迷恋的人们都聚到了一起……
No.1
《佩拉宫的午夜:现代伊斯坦布尔的诞生》
(美)查尔斯·金著,社会科学文献版。
元气满满的一本专题史。这类书对速读的习惯而言是一股逆流,要绞尽脑汁地搜刮史实,由小窥大,用“看看,伊斯坦布尔的一座酒店就能在历史上闹出这么复杂的动静”来对抗“一本书读懂XXX”。
欧洲现代史存在民族体和挽歌体两种主导模式,但这都是人们按自己的意愿杜撰的历史。民族历史要求我们汲取不计其数的人类经验,这些经验就像一些叠放的扑克牌,我们却只想抽出民族这张牌——人们升起国旗、共同追忆往事,这些都是罕见的历史时刻。挽歌体则要求我们每段故事的结尾都是一片黑暗,在旧世界失落的某一时点戛然而止,空留一串指向过去的省略号。
这两种历史,都没有充分思考故事发展的其他可能性:包括许多老旧的桥段,比如民族大义输给小情小爱,或者个体生命的低落和奋起,人们活在当下,就好比一场恢宏的即兴表演——总是误解自身的生存状态,理应哀伤的场合却要放声大笑,本该转身就走却又留在原地,最应足不出户的时候却在收拾行李。他们一直朝着目标奔跑,很少体验生活。他们常常就像一艘小船,颠簸着离开了码头,先是桥墩在视野中消失,然后是树木和建筑,最后连整个家乡都变成了海天之间一道暗淡的细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