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游慧怡
许多鸡汤都这样教导我们:不要自我设限,要发挥自己的潜能,活出最好的自己。然而,许多人都活在对自己的种种定义和限制中,没有活出应有的高度,也没有发挥出自身的真正的潜能。那么,一个不自我设限的人应该是怎么样的呢?
我认为,一个不设限的人,就是一个能打破各种限定,相信“我能行”的人。他们不活在常规的“标签”中,在能力拓展中不受固有观念限制;在工作生活中不受地域限制;在与人交往中不受身份限制……
一、在能力拓展中,不受固有观念限制
人的一生都在成长,潜力也是无限的,只要经过锻炼,自身的能力是有可能被发掘或提升的。倘若我们总是用过去的自己来判断将来的自己,或把自己归于某一个类别中给自己一个“平均”的标签,那么我们就有可能活在停滞的、世俗的自我定义中,从而错过了自身成长的可能性。
“我是这样的人,我只能做这样的事。”这是给自己设限的最好的方式。
“我都是成人了,学钢琴很难吧?”“我的动作协调能力很差,一定学不会开车吧?”“这个软件这么复杂,我要学到80岁吧?”“我从来没有做过销售,肯定做不好吧?”
这些话,是不是很熟悉?每一个不能突破自己的人,都会出于自我保护而让自己活在安逸区中。而事实上,我们并非“只能如此”。当我们踏出新的一步,我们就会发现:哇,原来我们“还能如此”。
我曾经是一个喜欢自我设限的人,当我已经140斤的时候,我给自己贴上了“胖子”的标签,认为自己不可能瘦下来了,于是买了XXL码的衣服和裤子,扔掉了大部分中号、小号的衣服,打算做一辈子的胖子,每天吃吃喝喝毫不节制。但是后来,我看到了一本减肥的自传,作者从200多斤减到90斤。“榜样都可以,我为什么不行呢?我一定要变瘦,只要方法得当,就能实现。”通过这个思维上的突破,再加上饮食和运动上的努力,我居然减到了九十多斤。“哇,棒极了,我还能这么瘦!”
力克·胡哲在冲浪(图片来源网络)《人生不设限》一书的作者力克·胡哲,更是一个不自我设限的例子。他是一个生下来就没有四肢的人,但他相信自身的潜力,不断尝试各种各样的活动——溜滑板、冲浪、打高尔夫球、世界各地旅行,四处演讲……做了许多连正常人都难以做到的事。他说:“你要继续努力、继续成长、继续付出你能付出的一切,如此一来,你就可以在最后回首人生时说:我已经尽全力了。”他没有受四肢残缺的标签影响,在能力拓展中没有固有观念或世俗观念的限制,不断地成长,活出了真正精彩的自己,也鼓励了上百万人。
二、在工作和生活中,不受地域限制
参加书友会活动的时候,发现有一位朋友总是从二三十公里外赶到现场,活动结束后又回到二三十公里外的家里。
“你不累吗?”不少人这样问他。
他说,虽然远了点,但是也不算太远,“只要值得,又怎么会怕远呢?”打听之下,他不仅乐于参加跨区的书友会,还喜欢去另一个邻近的城市去看各种表演,认识各种行家。不怕路途的遥远,不受地域的限制,让他拥有了自己想拥有的人脉与见识。
几个小时的路程,我们就可以抵达想去的地方,看到想看的风景 。作者摄还有一位朋友,将行动的半径拓至更宽。每个周末,他都会离开所在的城市,坐飞机、高铁去其他城市学习、讲课或旅行,极大地丰富了人生。两三千公里的路途,他还没翻完一本书就到了。
后来,原来在北方工作的他,在南方的一个城市得到一个更好的工作机会,于是过来了。“有许多人在选择工作地点时,都会选择离家近的,甚至五公里都嫌远,但是我不会给自己这种限制。”
“你所需要的资源,有可能在其他城市、甚至其他国家。现在交通发达,去哪里都很省时间。在自身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什么一定要限于在本区域找资源呢?”这位朋友如是说。
的确如此,资源在本地可能难以获得,但是我们为何不能放下地域的限制,走远一点呢?只要我们确信能有收获,路途上的遥远的确算不了什么。
事实上,现在出门越来越方便,我们没有必要认为走远一点就需要很高成本。去几十公里外的地方,叫个车或地铁、高铁就可以解决;即使去几千里外,只要提早订票,也能获得比较低的折扣,出行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都在下降。
不给自己设置地域上的限制,让我们能在更大的范围内,获得更优质的资源。
三、在与人交往中,不受身份限制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与群分”。而现代人说,“圈子不同,不必强融”。于是很多人只和收入差不多、级别差不多、年龄差不多的人玩……
我认为,类、群和圈子的定义,并不只在于我们的身份。只要有交往交流的必要,我们都大可不必受制于身份。
如果我们因为顾及身份不同而不交往,就陷入了自我设限中。从经济学角度来说,不同阶层的交往是有助于经济的,因为强与强联合会造成资源的集中,而强与弱的联合或交往,会带动资源的流动,减少贫富悬殊和知识不均。
谁规定我们只能拥有那种看上去“平等”和“有效”的社交呢?
一个流水线上的工人,就不能和公司里的高管打打羽毛球、交交朋友吗?
一个开着奔奔的,就不能和一个开着奔驰的互相慰藉心灵吗?
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年人,就不能和花季少女谈谈爱是什么吗?
身份不同,不影响我们就爱好开展交流,不影响我们为对方创造价值,也不该成为我们交往的障碍。无论是对看上去比我们“高”还是“低”的阶层,只要有交往的意向或需要,都不应受制于“身份”。
我曾经做了多年的记者,最开始的时候,对于采访一些知名的教授、全国人大代表,或是国家的各个部门,总是会带着一丝胆怯和紧张,觉得自己只是个小记者,不知道这些名人会不会接受采访。但是一位同学一句话就点醒了我:“不用怕,都是人,他们还怕答不好呢。”是的,都是人,怕什么呢?从那以后,我不再受身份的限制,采访名人时也更大胆主动了。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身份的不同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表达出尊重与真诚,大多数情况下都能得到对方同样的尊重与真诚。但是如果我们因为职务、年龄、财产的差异,直接拒绝沟通、交往,那么损失的只会是自己。
因此,我们大可放下“身份”的限制,以平常心与不同身份的人交往,做一个不设限的交往者。
一个不自我设限的人应该是怎么样的?他应该是一个不受固有观念影响和过往能力限制的人,是一个不受地域限制的的人,是一个不受身份限制而主动与他人交往的人。
这是我的答案。
你的答案又是什么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