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案例分析对我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也有很多的困惑,想来想去,又看了一些参考书,发现写的案例之所以不好,是因为写的案例不典型,教育的话题过于陈旧,更重要的是教育案例缺乏足够的思维梯度。由于思维梯度不够,就是因为未能处理好分析过程中的多元视角转换。只从我自身的角度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形成结论,导致整体感觉感性有余而理性不足。
那么如何借助视角的转换而形成教育案例分析中的思维梯度呢?在今天所看的书中是这样提的。
一、学生视角:关注真正的成长需要。
发发生在教室里的任意一件事,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观察,与站在教师的立场上观察,得出的结论很少有一致性。也就是说一件事在小孩子眼里觉得没有什么,比如上课稍微晚点进教室,一些孩子觉得偶尔晚点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事,而在我们老师眼里我认为这个孩子没有遵守纪律,是一种行为散漫,缺乏紧迫感。这两种视角都是缺乏理性的。因此,我们应从学生的视角价值,从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的角度分析问题。
二、教育视角:探究真实的教育规律。
教育视角的立根之本,在于教育常识的教育规律。在分析教育案例中,要懂得运用教育常识和教育规律,剖析各类存在教育现象。
三、社会视角:剖析复杂的价值期待。
社会视角是建立在学生视角、教师视角和教育视角解析的基础上,社会视角的分析应由浅入深,由表象到本质的思维梯度。
四、未来视角:展望应有的理想状态。
未来视角的着眼点,是学生终身发展需要和社会的长久发展需要。我们要尽可能多地以“去功利”的心态,从宏观需要层次来探究教育问题。那么未来视角的案例分析怎么搭建一条理想的思维阶梯呢?
1.梳理并区分当下需要和未来需要间的逻辑关系,发现两者间的相同点和相悖点,区分两种需要的合理性。
2.未来需要应建立在普世价值的理念之上,致力于塑造世界公民。
3.需打通过去当下与未来间的思维通道,以“今日”这一“过去”的“未来”推“今日”之“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