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一个发生在我身边的真实故事。
八年前,他大专毕业后没找到理想工作,应聘到一家很小的课外辅导班当物理老师。
他的理想是做一名真正的老师,于是一边教学一边复习,考事业编教师。不过,他连续考了三年都没考过,连一次面试的机会都没拿到。
他没气馁,第四年继续备考,但是这时他得到消息,一年后专科生不再有考教师编的资格。他意识到,自己只剩下一次上岸机会了。
他果断辞了辅导班的工作,在家全职备考。在书房里,他埋头学习时,刚满一周岁的女儿时常跑进来,要抱抱,要陪玩,要水喝,不胜其扰。
于是,他把自己的复习资料全部搬到了地下室,在一个没有窗户、不足两平米的小空间里,逼仄的墙角放一张简易木桌,从此开始埋头学习。
他每天五点起床,晚上十点睡觉,午休20分钟,除去一日三餐和上午及晚上各半个小时散步时间,他每天的学习时间达15-16个小时。
九个月后,他参加了对他来说可能是最后一次的考试。他报考的是省内某沿海城市的一个初级中学,成绩下来了,他考了第二,前三名进入面试资格,最终将录取1人。
这次成绩是他几年来考得最好的一次,他兴奋之余也为后续的面试忐忑不安。当了解到另外两名进入面试资格人的情况时,他几乎崩溃了。
第一名是一位物理博士,第三名是一位物理专业的研究生,两人均毕业于211大学。他甚至想到直接弃权。
经过一番挣扎和心理建设,他还是如期参加了面试。面试完他没报任何希望,开始着手找工作。
一周后的一个上午,他接到了录取电话。对,他被录取了。
他不敢相信地问对方,是真的吗,没搞错吧。
是真的!
瞬间,他感觉身体中一股热血涌向头顶,无处释放,最终涌出一串串眼泪。他冷静下来,在心里默默地说:“应该就是我,他们没有选错人!”
在过去九个月的学习中,他不但把考试所需的重要知识点复习了三轮,而且针对初中物理的每一个重要知识点,都设计成一堂完整的课,然后在地下室的小黑板前,他对着空气授课、板书,一遍又遍,修改,补充,完善,直到最终满意。
考试前,他已经把初中物理全部知识点做成了一部详细教案,写就的备课笔记本摞在一起有半米多高。
招考老师说,虽然他的学历最低,但不管是试讲还是说课,他们从他身上看到了一个优秀物理老师的样子。
近几年,我们身边躺平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一部分年轻人,不婚不育不消费不出门,与另一部分(多为中年人)卷得火星四射的那群人界线分明,这两群人就像生活在平行世界中一样,毫无交集。至于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那是一个社会学话题,另当别论。
单说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人,一个普通人,我们还要不要努力?
努力到底有没有用?俞敏洪说,努力是必须的,关键在于如何努力。
努力为什么是必须的?
因为越是普通人,资源越是匮乏,人脉关系也越稀疏,唯一能够左右结果的力量,就是自己努力的程度和积极向上的态度。
唯独我们的行为可以自己说了算。
至于运气和机会,那都可遇不可求;至于如何努力,那又是战术层面的问题。
放下顾虑,尽情挥洒汗水吧,管他春夏冬秋,任他山高路远,干就完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