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啊,我们只要想想:100×100像素的图片与10000000×10000000像素的图片,哪个更视觉化?明显是第二个,为什么,因为它更细腻、更清晰。
在这点上,文字与图像的原理和规律是一致的,只是具体的表现方式不同。
说到这里,又要引用一下网络红人鲁迅先生那句红遍各大网络平台的话——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句话,比起“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枣树”来,哪一句更加视觉化?
明显是第一句,所以,我们今天要讲的重点是:细节描写,是决定文案是否视觉化的关键因素。
我曾经在自己的朋友圈发表过这样一个观点:“细节描写是区分高手与菜鸟的一大因素。”
为什么细节描写容易视觉化呢?这明显是一个哲学问题,我们要上升到人性的层面来谈(接下来开启扯淡模式):
说到底,人是感性的动物。金庸的小说与康德的三大批判,如果有得选的话,99%的人会选择读金庸的小说。为什么,因为理性的、抽象的东西,要动脑筋去思考才能消化吸收。人类的本性是懒的,这就跟人更喜欢上语文课还是数学课是一个道理。
而由许多人组成的人群,其之感性程度,比个体的人更是上升了几百倍。这个古斯塔夫·勒庞已经在他的《乌合之众》中已经说的很清楚,笔者就不在这里赘述了。
互联网时代的网络社群,说到底还是一个群体,只要是个群体,它就会更加偏向于感性、极端的东西。
细节,尤其是画面的细节,更容易激起人们的感性想象。比方说,美国对越战争期间,报纸上写一句:“战争是残酷的,我们赶紧停止它吧。”读者读完之后的反应是:“哦,这样啊,好的。”然后继续读下一篇文章,读完下一篇文章,也就把那句话忘了。
然后另一个记者,在报纸上写道:“这次战争已经令多少多少(数字精确到个位)孩子失去了父亲,令多少多少(数字同样精确到个位)妻子失去了丈夫。如果我们不停止它,下一个受害的,可能就是你!”这样写,读者读完后,可能就会有一种细思极恐的感觉。
当然,细节不能是“漫无目的”的细节。细节必须是“弹无虚发”的细节。有人说文学创作与文案写作是不一样的,事实上,文字的规律与技巧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在细节描写方面,文学创作与文案写作只是具体的方向与内容不大一样,但刻画细节的原理与技巧是一样的。这就好比是商业海报的图片与梵高的画,虽然在具体的视觉元素方面大相径庭,然而,它们毕竟都是用线条与色彩来表达内心情感,并尝试着向观看的人传递这一情感的。所以,无论是在海报图片中还是在梵高的画中,只要是橙色,就都会让人感觉温暖奔放。只要是紫色,就都会让人感觉冷漠压抑。
文字也是一样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