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原本以为完美无瑕的解决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却漏洞百出?不但之前的难题没有解决,反而还多了许多问题。
如果你也有过类似经历,那很可能也是在试图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就出现了问题。我之前也有过这样的苦恼,为什么明明想好了解决方案最后却不是自己想要的结果,百思不得其解。
直到我看到了这样一本书,才恍然大悟,原来我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
这本书就是由斋藤嘉则编写的《工作的原理,发现问题篇》,作者是前任麦肯锡管理顾问,其在咨询和解决问题领域独树一帜。我正是在读过这本书后,对如何解决问题有了全新的颠覆性认知。
书中提出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发现问题至关重要,甚至决定了之后解决问题的成败。可能你不禁要问:发现问题有这么重要吗?它为什么如此重要呢?下面,我就此谈谈自己的一点浅显理解和认识。

一、发现问题是一种特别而重要的能力
当我们面临的问题亟需解决,而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又举步维艰,怎么办呢?这个时候更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更要先把重点放在第一步上,就是发现问题,而不是急着解决问题。
按照作者所述,发现问题的过程,其实也是获得解决方案和方向的过程,所以,找到问题的关键是重中之重,而发现问题就是一种能力。
这种能力为什么会这么重要呢?显而易见,就像你不能头痛医脚,也不能明明该往东却偏向西一样,所以,找到答案之前,最应该思考的是问题本身。
这就引出了一个公式,那就是作者介绍的:问题=应有的状态-现状。
这个公式是什么意思呢?简单说,就是当一件事本来应该存在的状态和实际现状中所处的状态之间的差异,就是问题所在。如果没有差距,那么理论上问题便不存在,或者是不可能解决。
举个例子,如果你是一名销售人员,你们公司的平均销售额为500万,而你给自己制定的业绩目标是900万,可你以往的业绩最多是150万,最后你发现如何也完成不了这个目标,百思不解,甚至还在中间的种种环节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这个时候你就要惊醒了。
因为很可能你在第一步就出现了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那就是没有发现问题的本身是什么。
听起来是不是有些拗口?简单说,就是当你发现业绩没有完成,试图去寻找解决方案时,不是盯着最后的结果、也不是盯着中间的问题去思考,而应该先思考一下是不是在最初的“发现问题”这个关键环节就出了问题。
除了工作上,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是屡见不鲜。
我有个朋友一直想减重,却总是失败,每次看到别人成功减轻了体重都羡慕不已。有一次聊天,她又提起这件事,问我为什么别人都很轻松就能减重,自己也很努力却看不到什么效果。
详细询问后,我才知道,虽然也定了目标,可她把目标定为三个月减50斤,这听起来多少都有点急功近利,而且一下子减重这么多,对身体也是不健康的。
其次,她最开始是本着减重的目的,让自己坚持每天跑步、跳绳,做有氧操,最初坚持得还可以,到了后来目的就由减重变成了跑步和跳绳,每天为了跑步而跑步,可总会时不时找些理由而不去跑步,很难坚持下来。
由此可见,很多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很大原因是在一开始的“发现问题本身“就出了问题,忽略了事件本身是什么,存在什么问题。
既然发现问题是一种能力,那它就可以通过训练获得提升。那么问题来了,我们该如何去训练自己的这个能力呢?

二、用好四个轴,发现问题不再是难题
当我们身处无法解决问题的困境,不知如何才能真正发现问题时,幸好《工作的原理,发现问题篇》的作者给我们提供了法宝,那就是发现问题的4P。
该如何理解呢?其实,就是发现问题的四个轴,即:purpose、position、perspective和period,根据这四个轴,帮助自己很好的发现问题所在。
1.目的轴
也就是”为了什么“,比如你为了让更多客户满意而设置调查问卷,为了身体健康而想要减重,为了发展壮大公司而制定业绩等等,这些都可以看作是”为了什么“。
我曾经在学习写作时,给自己制定过一个每天写1000字的目标,原本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可到后来却变成为了写1000字而写,甚至有时会为了凑够字数胡乱写些内容,可这对于我的写作却没有益处。
我那时犯的错误,就是忘记了最初的“为了什么”,我在实施过程中,渐渐忘了我是为了提高写作而写,而非为了写去写。
你看,当我们在实施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会渐渐忘了这个目的,使其发生偏移,这就需要我们及时发现,及时调整回方向,提醒自己是“为了什么”。
2.立场轴
立场,也就是我们站在什么角度和位置去思考问题,这就是我们的立场。当我们站在客户的位置,当我们站在公司的角度,显然看待和思考问题的结果是有区别的。
比如身为一名设计人员,你设计产品时是站在什么角度,是以谁为中心去设计。你是把自己当作使用的用户去设计,还是就是以一名设计人员的角度和方向去考量,立场不同,设计出的产品也会有所差异。

3.空间轴
空间轴,其实就是站在更宽广的视野和不同的框架下,去思考问题,以一种更全局的视野去进行思索和探究。
只有尽可能从更高的格局去理解和分析问题,才能更加全面的发现现象背后隐藏的问题。避免考虑问题时出现视野狭窄的情况发生,尽量全局思考问题。
众所周知,马云的阿里巴巴从十几人到几万人,从白手起家的小公司,成长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上市公司,而他的管理才能也一直被很多管理者效仿研习。
当公司面临岗位变动、人员调整等一系列问题,他把目光放到更远的未来,站在一个全局的高度去审视问题,最终都很好地解决了各种状况,也成就了一个创奇。
由此可知,狭窄和宽广的视野最终决定的结果,也是天壤之别。
4.时间轴
最后一个轴,就是时间轴,显而易见,就是你要以什么时间段去思考这件事。你是站在当下、一年后,还是更长远的未来,去计划和解决这件事,那么思考的结果也是不同的。
还是以销售为例,你是打算为了一个月的业绩而不择手段去达到目标,还是制定了半年的业绩目标,或者你的志向是从一个销售人员成长为一名管理人员,而你把时间轴放在更远的未来,甚至把自己的目标和企业的愿景联系在一起,从而来决定自己采取怎样的行动。
因为时间段的设定不同,你的计划、实施过程也会随之变化。

我们可以把这四个轴当作是发现问题的检验表,去对照和检查在思考问题时,哪里出现了错误,这些错误是因何而来。
你也可以把它当作战略性的思考方法,综合运用发现问题的这四个轴,如此一来,就能比较清晰地认识到问题到底是什么,也能对观察的问题有个全貌的了解。
我们的认知发生了可以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看待问题也有了全新的角度和方向。
除了发现问题,作者还在书中介绍了分析问题的3个视点,以及15个将问题具体化的分析技巧。这些都是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存技巧和智慧,对于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处理问题,也都是很有帮助的。
希望每个读过此书的人都能从中有所收获,获得成长,也希望没有读过的朋友也可以去看一看,听一听作者如何用具体可行的案例,将这些人生智慧向我们娓娓道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