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教育学考研740/311/333

教育学考研740/311/333

作者: the_unforgiven | 来源:发表于2017-12-28 13:18 被阅读0次

    前     言

        2018考研落下帷幕,感慨良多,记下几句算是给学弟学妹们提供一些线索。首先这个考研的复习,基本上我是靠自己的,就是没有报班。我考的是北师大的教育学原理,毕竟本科是工科,对于教育学这种偏文科性质的怎么入手,考试怎么考也不知道。所以备考时免不了大量收集经验,找了考研帮上的高分学姐的分享好好学习一个,还在考研帮上找到了免费辅导班考研资料,然后我就看了,因为心里没有底,我就把勤思的2016考研的教育学原理基础班看了。其实老师讲的内容不论是哪个老师讲的,还是围绕考试大纲讲的,只不过不同机构不同老师具体内容上具体略有不同,有的很用心,有的就念PPT。总结一下报网络班的优缺点

    优点:

    1.有人带着你,而且很多人在一起学习,心里就不害怕,相对来说就有底了;

    2.老师讲的内容可能会多一些课本上没有的东西,帮助学习理解;

    3.你只需要学习就好了,正规的机构会有作业啥的还会分享一下考研相关信息经验等。

    不足:

    1.对学生来说,太贵了,不过听说可以几个人一起拼课;

    2.因为机构是面对一大帮子人,很难顾得上你,学习能力强的,会觉得老师讲课拖沓,学习能力差的,怎么也跟不上节奏;

    3. 学习和考试是两码事。尽管考研的目的还是为了考上研,但是这个过程确实是一个锻炼学习能力的机会,如果把自己全都拖给了别人,其实你的学习能力还停留在高中-——老师灌输。最好的结果应该是,如果在大学学习生活中你没有学会自主学习,那么考研过程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学习和考试虽然不同,但是并不冲突,你可以学好习,同时还能考好试。当然,这种选择请慎重,对于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来说。其实讲道理,如果你只习惯于老师灌输的学习方式,读了研究生如果没有改变的话又有什么用呢?看了教育学原理视频后又看了其他的几家讲解视频,只是接触一下,因为多方面了解才能放心,当我确定他们确实没有讲解什么新的东西的时候,我就不看了,也就是勤思的教育学原理我看完了,文都的看一大半,新东方的看了开头就不想看了。个人以为,勤思的教育学原理基础班适合用来准备考试,好像是石老师,基本上是把按照大纲的知识点一点一点地展开,而且会有一些记忆的方法;文都的适合给初学者学习,段老师,知识点也是按照大纲展开的,但是不细讲,老师比较乐于结合教育现状,各种举例子来激发你对教育学的兴趣,能了解到书上没有的观点。如果是报班的话到底是哪一家看自己了(仅就那2016年的教原的网络视频来说的,不知道每年会不会变老师,变教法啥的)。其实有个人能够在适当的时候提供适当的指导真的是挺好的,他可以让你少走很多弯路。

    各 门 专 业 课 复 习

        教育学原理这门课是几门课的核心,分值最大,最重要。它主要围绕着“教育”这个话题层层展开。

        首先是什么是教育——关于教育的基本概念的探讨,一些相关定义,不同的教育家会对教育下不同的定义,然而不管定义之间如何不同,其本质都是培养人的活动。要记住的是,不管做什么事情,它的逻辑程序都是首先要弄明白要做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做,怎么做。

        接下来就是就是教育目的回答为什么要教育或为谁服务的问题的问题了,一般分成两类:为了个人和为了社会。然后再介绍教育目的制定的制约因素,教育为人和社会服务都表现在哪些方面等等。

       最后就是怎么做了,属于教育实践方面的内容。一个国家按照某种教育目的要实践教育活动肯定是有一套规则以及落实规则的人,就像国家机器的运行要有各行各业,士农工商,各司其职。首先是有一套教育制度,所谓教育制度指的是那一套规则和执行规则的组织机构,后者又分两类,一类是教育管理机构,另一类是施教机构。很好理解,就有又一套组织规则,然后有一群人是负责真实的教育活动的,像学校,为保证学校正常运行,就必须有一个监管机构,如教育局。现在有了教育制度,就已经把实施整个国家教育的框架定下来了,就像一个工厂,首先老板是最先有的,老板决定这个工厂是做什么的【教育内在目的】,厂子朝哪个方向发展【教育外在目的】等等,比如做玩具汽车的,那么在他办厂前一定是先计划好一切事情包括原材料从哪里来,如何加工,销往何处,有些细节他可能想不了,那他可以招个几个不同方面工头啥的,这样就建立起来了公司的管理组织,有了工头,公司的一些具体事情老板把握不了的,工头都能够把握,这样就有利于事业的开展。等公司把厂房,设备什么的都准备好了,就可以招工了,然后就可以生产了。其中有一点,就是工人师傅加工的零件是没有生命的,而教育的对象是有生命的,有主体性的。工人师傅加工零件是一个由工人向零件的单向过程;教学过程是双向的,教师要顾及教育对象的特点采取适当的教育,学生要主动去学,因为就算别人把饭菜端到你嘴边,如果你不主动张嘴的话也没有用。我国教育改革儿童的主体性越来越被重视。既然要教学就会有教学的内容即课程,教学方法模式,同时要研究好教育者—教师和受教育者—学生的特点,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嘛。最后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德育,古今中外,几乎所有的有影响的教育家,都把德育看得比智育更重要,正所谓德才兼备,是先德后才。

    这是《当代教育心理学》的第一章,第一张图。这一张图则解释了教育的最底层的实践活动——教学。前面已经说了,教学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包括教和学。教育心理学的内容都在图里面体现了,教育心理学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如何更好的促进教学(教+学)。那么就要分别介绍教的主体,即教师,从职业特点到发展等,还要介绍学生,学生的发展特点,因为教育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所以学生的客观发展规律还是要掌握的。然后接下来就是学习理论,可以说学的理论就是教的理论,怎么学就决定了怎么教,“以学定教”。书里面介绍了不同流派的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简单的说就是,行为主义的理论是把学生当成了机器,只看到了表面的行为改变,教学的过程就是塑造行为的过程,可以通过一系列控制程序来操纵行为,所以对应有程序教学方法。举个例子,上中学时,老师说不许早恋,否则告诉家长,对于学生最多只知道根本不懂为什么不能早恋,但是听说要告诉家长,那就不会早恋。在这里学生就学会了学生不能早恋这个原则或者行为,这里的学习,只是你的最终表现是没有早恋,是根本不会管你心里怎么想。到了认知主义,那么老师就会告诉学生说你们还小等等原因深入浅出的讲给学生听,真的能够让学生能够从自己的认知上接受学生不能早恋,而不是盲目地执行不能早恋。认知主义者注意到新学的知识跟已学的知识之间的联系,有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等。总之,其意义在于,不同于行为主义者不管不顾学习者心里是否在想什么,只在意最后行为的改变,认知主义者注重旧的知识对新学习的影响,不再仅仅是行为的改变,如它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可能没有早恋这个概念,那么他就会采用适当的方法在其认知结构中建立起早恋的概念。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新的知识和旧的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双向的,作为对比,认知主义是单向的。由于新的经验和旧的经验的交互作用,一面是新知识获得意义,另一方面原有的认知结构也会随之调整,这个过程是动态的。人本主义则注意到学习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强调“有意义”。教育心理学后半部分讲的是学习内容,关于知识技能品德等的学习,里面又个关于学习策略的学习,这个很有用,复习时不妨采用书里介绍的学习策略。

       接下来是关于教育史的部分,中外教育史两本,客观来说,我国的学制发展是近代的被迫发展,所谓被迫就是指一方面传统封建社会的教育已经衰败不堪,科举制大大地束缚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学校沦为科举考试的附庸;另一方面,西方殖民扩张,西学传入中国,洋务运动,维新运动等,在教育领域从内容,制度,思想上也开始学习西方。在此以前的中国教育史,中国教育发展不像西方收到宗教的强烈影响,中国的封建王权势力始终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自汉武帝开始,确立儒学独尊地位之后,学校教育被统治者利用培养人才,培养顺民,到了隋唐时科举制确立,并达到鼎盛,但是后来科举弊病丛生,统治者只重科举取才,不中学校养才,官学名存实亡。从另一条线来看,春秋战国时期,天子失官,王权衰落,私学兴起,官学系统瘫痪。到了唐朝时期又出现了书院,宋朝时鼎盛,但也渐渐官学化。官学和私学在中国教育发展中都发挥了重大的作用,都有很重要的影响。从教育思想来看,从孔子起,到处宣传自己学说,到大儒董仲舒把儒家思想变成皇家指定思想,接着会有魏晋玄学(糅合了儒和道),到南北朝时,佛教大兴,统治者甚至会有意引入佛道来制约儒的势力,到了北宋理学(糅合了儒释道)萌芽,到南宋朱熹集大成,他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来科举考试标准参考书,地位更甚于《五经》。“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就是北宋时理学家张载名言。听起来很厉害的样子,但是这种主张走向了极端,读书人只知读书,只想着做圣人,国家要繁荣昌盛,需要的不仅仅是那些只会空谈性理的人,后来明清时民间出现了实学,强调经世致用的学问,但是统治者却不以为意,后来就被人家的船坚炮利打开大门了。然后是外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可以先了解一下外国的历史,推荐一本书《极简欧洲史》

    这个还是很值得一看的,因为直接去读外国教育史的话,实在是太难了,很难把握住脉络,看了这本书就会对欧洲历史就有一个大概的印象。书也不厚,集中看两三天就看完了。其实不管是中教史,还是外教史,学习的时候一定要集合历史背景,因为教育的发展并非是独立的,是受社会影响的,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特点,换句话说某个地方出现了某种形式的教育或者某种思想,不是突然就出现的,是有原因的,同社会历史发展一样,发展是连续的,尽管可能会有曲折,教育的发展也同样是连续的。看教育史的时候最好能够把握住发展规律,在教育思想方面,教育制度方面,教育实践等。

        这是我做的近代西方教育史时间轴,因为西方教育史后面出现了好多国家,轮番介绍教育家和教育法律,不好掌握,这样把它放在图里面对比一下,就好看多了。图里面不仅记录一些重要思想家的生活时期,出生时间,还有一些相关法案,教育思潮运动等,此外,还加上了社会背景,如启蒙运动,工业革命,明治维新,法国大革命等等。这样的表格放在这里,可以竖看对比,也可以横看发展规律。

        这一张是有关一些西方教育家的对比整理,外国教育史里面介绍的如里图里面所提到的重要教育家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受到亚里士多德的自然主义教育影响,那么以这为一条线,就能把这几个重要教育家串起来了,剩下的教育家就不多了。记忆教育家的思想也是一样,要把他放到时代背景里面去理解,还要有他的宗教观,人性论等一些方面。比如说孟子,孟子认为人性有四个善端,就是四种向善的倾向,那么教育的作用目的就应该是不仅使人有向善的可能性,还要把这种可能性扩充,使之成为现实,以致人皆可以为尧舜。西方的如斯宾塞主张科学教育,他生活在英国工业革命的后期,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反映到教育目的上,他的科学教育论,课程论,教学原则方法,无不反映了他科学教育的主张,其实同时也是哪一个时代的缩影。

        最后对于教育研究方法的学习,对于理工科来说还是相对比较简单的,就是一系列程序,中学时上生物课各种实验处理应该都知道的,就不细说了。还是举个例子吧,可以把考研的过程比作教育研究的过程。

    首先决定考研一定是出于什么一定目的,不管它是什么,教育研究也是。

    决定考研之后,如果你以前没有考过研的话,那肯定是先打听院校啊,好不好考啊,考几分啊,考什么啊,谁的课好啊,学长学姐是怎么复习的啊等等,教育研究也是如此,在其准备研究之前,一定是查阅各种文献,对所要研究的东西前世今生一定要有充分的了解。

    然后你会根据你前期做的准备之后,开始制定自己的复习计划,正式看书备考。同样教研也是,有了一定了解之后,开始设计研究计划,然后接着就考试进行研究。

    然后考完研,写心得体会。。。教育研究做完了,写实验报告,分析评价,成果发表啥的。

    做事情的过程都是一样的,只不过具体方法不同。

        最后说一下看书的顺序问题,其实从入门的难度来看的话,先看中教史,然后外教史,教原,教心,教研这个顺序。但是这种顺序有个问题,中教史我们最先看,因为是自己国家的历史,看起来还是很容易的,但是这却未必是学习教育的最佳途径。不管是中教史还是外教史,他们把古往今来的重要教育家,教育思想,教育制度以及各种变迁都罗列出来了。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读一两遍书,我们能够记住的也只是一些相关历史事实,大部分会被忘掉,这样看书是毫无目的的看书,你接触到的只是一些经验材料,你不知道如何去把它们加工起来,组织自己的认知结构,这样看书效率比较低。但是如果先看教原的话,教原这本书理论性太强,有些章节读起来很费力的,有些你只是能算是理解文字的表面意思,好一点的话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来理解,但是这些认识是琐碎的,也许并不一定牢固,因为你的认知结构中没有和新知识相关的固定点,没有材料来支撑新的知识,很难建立起来联系(奥苏贝尔,认知同化理论)。所以我想你可以先看教原,前面我已经比较详细的介绍了,教原的相关知识,这样看起书来,就简单一点,或者结合我给的教原知识,先看外教史,再看中教史,因为我国近代教育就是先学日本,再学美国,日本又是学欧美的,所以先看外教。教心可以抽着看,能够帮助学习的学习理论和学习策略。

    学 习 策 略

        讲真的,如果你能坐得住板凳,懂方法,复习时间半年时间就完全足够了。然而大多数情况是,都坐不住,要么学会习就要看手机,要么是闷头在那里看,不知道整理,没有有效的方法。下面结合自己的经验,以资借鉴:

    可以网上找几篇成功考研学姐学长的心得,复制黏贴下来,比较一下,找出相同点不同点,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准备好考研资料,根据自己的情况,考研过程不仅是会看书做题,还要会搜集资料,也并非是越多越好,看自己需要。

    看书做笔记时不是抄书,第一遍看书时要能够整理框架出来是最好,具体细节可以不用刻意把握。这很重要,因为后期背书的时候,如果有自己的笔记背起来,很轻松,直接背大纲解析很难。所以笔记一定要自己做,看到别人做得再好,不要抄,要学习人家做笔记的方法,自己再做。

    可以看下教育心理学的书,那是一本介绍如何学习的书,学习策略哪一章就更是直接介绍了技巧。这些所谓的技巧,其实一般我们都使用过,但是不知其妙。认知主义强调认知结构形成,和现代建构主义认为不仅要学习结构性知识,更重要的是非结构性经验背景,这些对于我们学习都是很有启发的。

    充分利用能力用的资源,如图书馆,网络啊。前面说的极简欧洲史可在图书馆借,或者在网上找资源,我当初是在KINDLE上看的,在考研前我还在听西方哲学史的一些内容在喜马拉雅FM上,如果你要开始的话可以听《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主要是混个熟悉,还有武汉大学的,人大的,复旦的都可以听如果有兴趣的话。

    考研最好能结个伴,跟同学一起考,相互促进监督,这真的有很大帮助。手机上还有一些效率类的APP可以用,比如说番茄工作法等,只要你主动去发掘,就一定能够找到方法。

    关于政治,具体来说是马原,马原这个东西很重要,可以先看看,党的指导理论毕竟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所以我们的教育学原理这门课就有很多涉及到马原的,《现代教育论》更是又红又专。举个例子,比如说教育和社会的关系,教育既有充当生产力的特点,又有上层建筑的特征,教育有自己发展的规律,然而又必须依靠社会而存在,表现为相对独立性。还有比如说问XX(发展的)条件是什么?那么你就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教育的发展,首先教育有自己作为一个系统的发展内部规律,同时还应该适应社会发展的外部规律,规律表现为一种限制约定,发展还体现为一种需要,反映了主体性——就是说满足客观规律相当于给发展画了一个界限,在这个范围内存在多种发展可能,至于选择哪一种则是能动性的体现,所以是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关于这一点不仅在学习书里面的内容中有体现,我们生活到处都是,比如说教学中,我们既要充分重视儿童的地位,发挥其主动性,又要认识到,他毕竟还是个孩子,能力有限的。又比如,复习过程中,老是说难难难,其实一方面是试题真的可能难,另一方面是没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是说在那里死撑着,努力固然重要,努力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连努力都做不到,那真的不知道可以做什么了,除了努力还要讲方法,方法不对,在那死磕一点用也没有,最后只能自己感动自己说自己已经努力了。那样的努力,只能叫蛮力,不动脑子的不能叫努力。马原的分析题经常有把握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客观规律,实践是两者统一的基础。个中道理,就不多解释了。

    最后一点最重要,不管在考研还是其他方面。要养成这样的学习工作习惯:思考+行动+反馈

    真的是不吹不黑。

    首先是要有独立思考,觉得自己对的就去尝试,就去做,这还不算完,还要看到结果,以调整下一步行动。

    有些人,说好听一点是考研的,其实不管考研的目的是什么,至少决定了考研,就应该为之努力。那些人呢,每天带着书到自习室,看会书,看会手机,只有有什么风吹草动,就坐不住了。虽然人坐在椅子上,心思不知道哪里去了。也就是说这种人表面上起早贪黑,其实他的学习是没有效率的,学习的效率不是泡图书馆的时间!泡图书馆的时间长短也不能说明你有多努力!学了多少习并不是等于一天翻了几页书?所以大家在复习的时候,要给自己设定学习计划,要相对具体一点,不是时间规划表,要有一定弹性。你看看每次是否真的能够完成计划,这样你就能够清楚的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了。了解到自己的学习方法有问题,要敢于尝试学习新的学习方法,然后监控自己的学习效果。这个过程其实刚开始不习惯,但是学会了必是极好的。考研到后面不是你跟复习资料的斗争,是你跟自己的斗争。

    不多说了,就写到这里,祝大家都能考上理想的研究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教育学考研740/311/33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samgxtx.html